《《马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说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 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象征意义,体会“千里马”、 “食马者”、“伯乐”的含义,体会韩愈杂文的创作风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 的人物特征。教学重难点:L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汉族。
2、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 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 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 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 “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确实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3、。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o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 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 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说的有关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 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伯乐() 骈死() 槽杨() 相马
4、()粟()外见()食马( (2)文学常识积累。)代著名文马说选自(),作者(),字(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以下重点词语。) ) ) ) ) )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杨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L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教师讲伯乐相马故事2 .韩愈其人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代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
5、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 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 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1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2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1 .课文
6、的中 心:借古代伯 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2 .各段的主要内容:第1段:说明第2段:揭示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评价态度当堂测评:,字,朝代通 临 安 邪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1 .文学常识:出处作者,之首2 .解释:祇骈死 且 策3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4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笔译课文。板书设计: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
7、 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学习反思:让学生来编、来导、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 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 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到达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背诵课文,交流译文。一、复习导入:1 .文学常识:出处一一2 .解释:祇骈死且3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之首策 通 临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字,朝代安 邪5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品味:1 .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
8、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句子2 .本文运用了比喻的创作手法,试分析课文内容谈一下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 代表了哪一类人物形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本文最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满的语句是?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社会多出人才、人尽其 用?这个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要求畅所 欲言)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五、课堂总结: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这个中心,反
9、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 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 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六、当堂测评:1 .文学 常识: 出处作 者,字, 朝代,之首2 .解释: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3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4 .古
10、今异义 虽有名马5 . 一词多义6 .古今异义 虽有名马7 . 一词多义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食 策 能食不饱执策而临之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虽有千里之能6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 .翻译句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 .课文内容理解
1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o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o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 的谴责的语句是: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 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 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9 .拓展练习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委而去之 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著称
12、。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 “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
13、口技者(口技)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骈死于槽杨之间B.策之不以其道 C.弩钝之材也D.此其寡取易盈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马说A.骈死于槽杨之间B.策之不以其道 C.弩钝之材也D.此其寡取易盈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马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学习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 习的习惯。采用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屡次朗读课文,由 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 的又一个亮点。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 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 的时间过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