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言观中的道.docx
《《庄子》知言观中的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知言观中的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庄子?知言观中的道?世说新语?有一那么记载:“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 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 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缺乏。姑不管王弼的“贵无论思 想及其以老庄不及孔子的看法是否恰当,他指出了庄子哲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其一,言与不言的问题。庄子一方面讲“大道不称、“言辩而不及,认为作为万 物终极存在或本根的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是言辩所不及的;另一方面又“申之无已,以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天下?)、“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 出“(?寓言?)而言之不已。其二,知与不知的问题。庄子一方面坚
2、决否认人的感觉 和理智认识道的可能性,表现出强烈的反知主义精神;一方面又认为有所谓的至人或 真人能达道、知道,具有真知。这两个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络,道的言与不言问题是 以道的知与不知为根底的,只有解决了知与道的问题才能解决言与道的问题。事实 上,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窍,到达了先秦诸子难以企及的理论高度,并引 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和探究。但历来注庄者在此问题上却人言人殊、莫衷一是,使问题 更为纷纭眩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脱离了文本的整体性或混淆不同篇章的内容或 出于臆测私见造成的,如将?齐物论?中本来是知与道的认识论问题解释为宇宙论问题 就是个颇为普遍的例子。因此,立足于?庄子?内篇文本的
3、疏解、详细辨析其哲理的内 在联络将有助于对庄子知与道和言与道问题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1、知与道?庄子?中的知首先指感性和理性认识才能及其知识内容,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 对事物的彼此区别与是非判断的知识。庄子在?齐物论?中结合人生哲学系统地讨论了 知识的起源、性质、界限、标准和作用等认识论问题,得出鲜明的反知主义结论。关 于知识的起源,?庄子?写道: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荆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 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假设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 是其所言的本真存在。假
4、设执著于虚假的认识,那么就会“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 华;假设去掉妄知而获得真知,那么就会“照之以天、“因是矣,从而“道恶 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即因彼此是非之两行,任万物之自然,那么一切事 物都是道的存在,一切言语都是大道之言。问题是,既然“大道不称,大言不辩, 为什么庄子还要用言以言之、用辩以辩之?这是庄子大言论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此,“大言不仅指言的存在状态,而且指庄子之所言的内容,以区别于儒、墨、惠施之 流的“小言。庄子之所言与别人之所言在所用的语言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未始有常的世俗通用之言;之所以其所言有大言、小言的区别是由于发言者有真 人妄人、真知妄知的不同。庄子之大言尽管
5、也缺乏以言道,但他以“谬悠之说,荒唐 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重言、卮言等独特的语言来到达“稠适而上遂 (?天 下?)的目的,以引发对道的悬解,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对不可言传之道的言说,远非儒 墨彼此是非之小言所能比较的。因此又被惠施讥为“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之言。?庄 子?道: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 自举也。剖之以为瓢,那么瓠落无所容。非不呜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搭之。庄子 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僻统为事。客闻之, 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济潞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 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
6、,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 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济澹统,那么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 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那么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 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 狸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上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鬣 牛,其大假设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 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 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1 (?逍
7、遥游?)这两段是?逍遥游?篇的末章,是对“至人无己的说明,但古今学者多未注意及 此,而单从“有用无用之辩立论。甚至有学者疑本章非庄子自著,不知?逍遥游?全篇构造精细,前后一贯之妙。本篇于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后随 即分别加以阐释说明:“尧让天下于许由章阐释“圣人无名;“肩吾问于连叔 章阐释“神人无功;“惠子谓庄子章阐释“至人无己。可是人们往往看不到言 的“有用无用与“无己的内在联络而将之割裂,如刘武先生?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以“肩吾章的前大段证“至人无己,后小段证“神人无功,而以“惠子章说 明“无用之旨而与无名、无功、无己并列;可谓支离错乱、节外生枝,反使本章游 离于全篇构造之外。
8、本章第一段说明大言之用”。惠子以大瓠无用喻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 辩驳道:物有用与否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去用,惠子不知大瓠之用,是因为他“犹有蓬之心,拙于用大,误以有用之物为无用。“有蓬之心就是“有己, “有己那么有成心,师于成心者必黯于大道,故惠子闻庄子之“大言而不知其 用,妄加讥讽,结果“以坚白之昧终 (?齐物论?。相反,庄子自视为“无己之“至人,“无己那么“知之能登假于道,与道为一,故其所言为言道之大言, 欲藉言以彰显不可言之道,因此构成自身言与不言的矛盾;但正是在如此的矛盾纠葛 中,才能打破语言的牢笼,对道有所领会,因此庄子之言有言道之用。第二段进一步说明大言的“无用之大用。物有所
9、用即有所不用,狸独有捕获之 用而不知避害,釐牛有负重致远之用而不能执鼠。人言亦然,“有己之言有所明必 有所不明、有成必有亏、有辩必有不辩,此乃彼此是非之“小言也;“无己之言 出于达道之“至人,其所言虽未免有彼此是非之别而一任彼此是非之两行,即“化 声之相待,假设其不相待,那么凡所言皆梦中之妄言,凡所闻皆梦中之妄闻,皆虚 妄不实,可谓“无用之言,此为庄子之“大言也。所以,和是非、任两行不仅是 对待别人也是对待自己,庄子以其所言之“无用来消解其所言如儒墨之言一样也有 是非的思维难题,这是“大言之为“大的主要原因。因为,无论大言还是小言其 本质都是如风吹、如毂音的自然声响,其所言的内容皆虚妄不真,只
10、不过妄人如惠施 之流陷溺于其所知所言,以己言为有用而以别人之言为无用;庄子之言那么虽欲有所 用而又自处于无用之地,故其言超出其所言的领域而指向言的本真存在。所以“无 用之言又有“大用。而且,由于庄子之言出于“无己之真知,不以彼此是非为 心,不以有用无用为意,故能得无为逍遥之“大用。可见,庄子之言不是王弼认为 的“恒训其所缺乏,而恰是至足的表达,其言之不已就是道的涌现不已,就是无待 的逍遥,就是自己自取的天籁。由是而论,庄子的言道观还是在存在论意义上的道言观。他“不言之言的“大 言论一方面是言说不可言说的道,一方面是不可言说的道在言说。不独至人的大言 是道之言,凡一切言说是都是道之言。广而论之,
11、一切存在就其为道的藏身之所、现 身之处而言都是道的存在,都是大道自己在言说。因此,?齐物论?写道: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日: “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所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蛆、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 识所以不然? “吾待蛇蛆、蜩翼邪中的“待据陶鸿庆的说法乃“特之误,那么此句之 义即?寓言?篇“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影与形的 关系犹如甲之于蜩、蜕之于蛇一样,影有待于形,似形而非形,其动止虽然是“有,但其何以如此有、何以不如此有却是不可知的。然而,“己而不知其然谓之 道,影是“有而不知其所以者,它的存在有待于形而不知其所以然所
12、以不然,因 此影就是“不知其然的道,就是自己自取的存在本真,就是无待之自然。同理,罔 两是道,形也是道,一切存在都是似有待而实无待的道的展现。显然,知与言的关系 有如形与影的关系,言虽出于知,有待于知,实际上两者都是无待的道本身,所知所 言的虚假内容如冰释般消失在它们的本真存在中。因此把知与言归结为在道的存在可 以说是庄子论道的极至。注释:?世说新语?,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1986年版,第49页。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3页。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
13、19页、第25 页、第28页。陈引弛编:?陶鸿庆学术论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 页。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 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 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齐物论?庄子的物化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人一受形初生就与其它事物 开始了相冲突相磨损的过程,终身忙来忙去不知道干了什么,疲惫不堪又不知道为了 什么,直到生命耗尽为止。人生真是悲哀啊!人生的悲哀不在于自然的“形化,而 在于“心化,因为“心化是人生的迷茫愚昧状态。人生的迷昧是由于人有“成 心,“成心
14、即人的认识心。有“成心就有“是非,无“成心就无“是 非,因此,“是非来自于“成心,也就是说,知识起源于“成心。”成心 是人人具有的,关于“是非的知识也是人人都有的,这些知识都是实在的,是“有。假设说没有“成心就能产生“是非,就象是说从“无有中生“有 一 样荒唐,是不可能的。知与言亲密相关,知需用言表达,言那么用以表达知,两者都是庄子哲学所关注 的核心问题,因此庄子常常又从言的角度切入知的问题。?庄子?道: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耶?其以为 异于毂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齐物论?)人的言语不只是从嘴里吹出的气息,它是有知识内容的,但其所言的内容又是无 法
15、确定的,如彼此、是非之言象初生的鸟鸣般首先是自然发出的声音,可它又不能等 同于鸟鸣,因为它是有意义的,但这些意义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人言与鸟鸣真有本质 的区别吗?庄子首先从言、知与事物的认识关系方面讨论了知的性质。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那么与 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 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 也,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那么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果有谓乎,其 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残子,而彭祖为天。(?齐物 论?)语言是表
16、达事物的,但语言能表达事物吗?语言与事物相类还是不相类?相类与 不相类又构成一类,成为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不同的另一类事物,也就是说语言与事物 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同一关系。而语言是通过表达认识来表达事物的,认识与事物之 间的状况也是如此。因此,在认识与事物、语言与事物甚至语言与认识之间都有一道 鸿沟。因为一切皆变,事物、语言、认识皆变化不已,都是“特未定的。庄子在这 一段对“所言者特未定的观点作了深化地阐释和论证,由于“所言者特未定是因 为“所知者特未定,所以,在此涉及到语言、认识及其对象的关系问题可归结为认 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比方,对“始的认识,我们可以认识到有个“始存 在,我们还可以认识
17、到在这个“始之前还“有 一个“未始有始的存在,“未始 有始既然是“有,那么又是一个“始,而前一个“始就已不得为“始 了, “始的语义与“始的存在因此就不是一致的。如此这般可无限进展下去。因此, 对“始的认识是“特未定的。同样,对“有和“无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可 以认识到有个“有、有个“无,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有个“未始有无的存在,既 然是“有未始有无,那么“未始有无就是“有,可是“未始有无的语义又是 “无,这样,在“有、“无之外又有了一个“有、”无。这个过程也可以 无限进展下去。因此,对“有和“无的认识也是“特未定的。所以,人的认识 内容与其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不一致的、不确定的,人的认识无法认识到事
18、物的真相。 由于认识的不确定,用以表达认识的语言内容也是不确定的。人说出的语言虽然不是 无意义的自然声响,如说“始、说”有、说“无,其所说都有详细的意义。但 就如认识中的“有和”无是“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 一样,人所说的语言也是 “未知吾所谓之果有谓乎,果无谓乎,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和语言能否认识和表达 事物是不可知的。举凡一切空间之大孝时间之长短的认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不 可知的,与此有关的言说当然就更是如此。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是不可知的,作为事 物的终极存在的道就更是不可知的,知与物的关系中包含着知与道的关系,因此,有 关道的有无、始终等问题就不是知所能认识到的。庄子有时把不可知推向极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知言观 中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