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知识清单】一、了解说明文的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按说明对象划分,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 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将抽象事理 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 主要目的。按语言风格划分,说明文可分为卜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只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 实简明,适用于说明科
2、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 说明文,它以说明为主,辅以表达、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或 事理的形象性加强,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二、理解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的特点是“说”,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 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 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 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说明文非常注重条理,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方位
3、以及各局部的内在联系,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语言简明,说明严密,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 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三、命题趋势1、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近几年, 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2、试题更为关注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 的青睐。3、题型上仍以简答题为主,但选择题的比例在逐渐加大,有的省市甚至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点分析】说明文的中心任务是使读者“有所知”,据此可以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内核一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 认知。读一篇说明文,
4、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把握说明类别,然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大纲规定,初 中生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o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是: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3、检测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和信息筛选的能力。【设问方式】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2、文章说明了 xx事物的哪些特征?3、本文(第义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4、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技巧点拨】对于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类
5、考题,首先应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 文,逐段逐层读懂文意,理解各局部之间的联系,加以整合后把握全文说明的内容。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要善于从抓关键语句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从分析文章如何安排和组织材料人手,把握说明 对象的特征。一、常见说明要点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写作特点、社会价值等。(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等。(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
6、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等。(5)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 意事项等。(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开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等。(7)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考前须知等。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二、如何把握说明对象1、文体区分法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是抽象事理,
7、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初中语文课本基本篇目中属于事物说明文的有松鼠、中国石拱桥等七篇,属于事理说明文的 有死海不死、天气陛下等六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还可以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发现;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不 是直接写出,而是要概括归纳可以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不是死海不死而是 死海不死的原因。2、分析标题法。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等。所以,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 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3、抓关键句法。中
8、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 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 章的说明对象。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须要提 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 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找准说明对象(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判断方法看标题。标题有提示性,事物说明文,有时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抓关键句。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中心句,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抓反复出现的
9、词语。答题模板: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或文章介绍了(对象)的(内容)。三、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 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 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 阅读课文
10、,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一句点明了 “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 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 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第三、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 关键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 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 “务必使游览
11、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 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 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 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拟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 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拟,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
12、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概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思路审题:明确信息在文中的范围。看题目:标题中对说明对象的限制词,常表达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关键词句:如段落首尾句、中心句。材料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分析材料间的意义和联系,综合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段意: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答案形成后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无遗漏要点。答题模板:XX的特征是(分条罗列)。【典型题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黑白双风暴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兴旺,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 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 了
13、,终 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开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 举。18607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开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 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o 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 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 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
14、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 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沉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可是,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 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 2/3。但植 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 了 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涉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苏联在土库曼斯坦 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
15、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 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 姆河下游的威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 “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 60%的新 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问题】阅读第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答案】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解析】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 01 把握 说明 对象 特征 备战 2022 年中 语文 说明文 阅读 突破 专项 训练 全国 通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047382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