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伦理治理传播的媒体实践与思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命科技伦理治理传播的媒体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技伦理治理传播的媒体实践与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伦理治理雌的媒体实践与思考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意 见描绘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总体要求、伦理原则和治理体制等,强调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压实创新主体科 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构建政府、创新主体、科技类社会团体、科技人员四位一体的科技伦理治理框架,鼓励前瞻性的 科技伦理研究,制定伦理准则,开展教育培训,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和机制,积极应对棘手的科技伦理难题。12022年3月23日,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就意见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表 示,意见首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对推动科技向善,实现高水
2、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 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将发挥重要作用。2一、生命科学、医学伦理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意见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山,生命科 学、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创新脚步的持续加速,生命科学、医学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基因 编辑技术、异种器官移植、合成生物技术等生物医学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新兴技术是否会威 胁公众的安全和隐私,技术上能做到的是不是伦理上就应该做,如何保障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做到公平、公正等。科 技发展是把“双刃剑”,任何时
3、候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的科技活动都不能脱离伦理的价值引领,科研伦理是科技活动中 应该严格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所有人都应共同遵守的准则。医疗卫生机构是生命科学研究、医学临床研究集中的地方。在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以预防疾病、拯救 生命、缓解痛苦为价值追求的医学研究,也必须体现对个体的关怀和尊重。特别是随着各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医药卫 生健康领域的研究已“跨出”医疗卫生机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进行探索。 要避免潜在的伦理风险,就必须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这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 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科技类
4、社会团体、科技工作者及每个人共同努力。作为科技伦理治理的先行者,从事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基本的科技伦理原则,在科研活动过程 中牢牢守住伦理规范底线。为此,要不断强化生命科技、医学科技伦理培训和教育,帮助科研工作者筑牢伦理安全意识, 有效防范伦理风险。20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开展了一项针对“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项目申请者” 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医学科研人员自称较为了解科研伦理规范,但相关客观知识的应答水平却不尽 如人意。近三成的人未听说过第一个国际医学研究伦理准则纽伦堡法典,三成的人未参加过科研伦理讲座。医学科 研人员获取伦理相
5、关知识的渠道多元,但正规化培训渠道明显不足,且六成多的人对伦理培训的需求仍停留在基本规范 层面”3。调查结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在生命科学、医学伦理教育中,除了医学类、科技类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要持续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生、科技从业 者的教育培训以外,主流媒体尤其是科技类行业主流媒体,要将推动科技伦理治理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倡导科技 向善,引领舆论导向,借助媒体优势搭建各方对话交流平台,面对行业和社会公众开展科技伦理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化 的科技伦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播渠道。二、做好科技新闻伦理解读,倡导科技向善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行业主流媒体,已经有91年办报历
6、史的健康报,秉承“向善、求真、理性、 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弘扬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为人 民健康事业鼓与呼。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媒体,聚焦并呈现医学科技领域的新探索、新发现、新成就是健康报的重要职责, 但在组织报道过程中,编辑部逐渐意识到,随着生命科学、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伦理考量越来越重要。在报道科技成 就的同时,不能仅用科技视角审视,还必须正视和回应与科技进步相伴而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比如,在人体试验研究 中受试者的权利该如何保护?知情同意权该如何真正履行?换头术、基因编辑婴儿技术等医学技术研究的动机是出于个 人的利益、兴趣、好恶,
7、还是出于增进人类福祉的智慧和理性?生命科技研究探索的边界和底线应该设在哪里?如果将科技发展比喻为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发动机,科技伦理就是方向盘和刹车系统。很难 想象一列飞速奔驰的汽车只有油门,而没有方向盘,没有制动系统。2007年1月,健康报创办了以“让医学的目光 温暖起来”为办版宗旨的人文视线版,在大众媒体中最早开始对生命科学、医学人文伦理进行系统化、持续性的报道, 引导读者深入反思医学科技发展的初衷和目的,倡导科技向善的价值理性,从舆论上引导生命科学、医学事业始终沿着 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意见指出,要把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作
8、为开展科 技活动应当遵循的5项科技伦理原则。1此外,在科研伦理审查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有关伦理审查的3个原则:尊重原 则、受益原则、公正原则。这些看上去有些抽象的伦理原则和理念、方法,如何通过一个个版面、一篇篇报道及时有效 地传递给行业的从业人员,使其理解、认同、接受,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科研实践?在历时十余年有关生命科学、医学伦 理传播实践探索中,健康报编辑部在密切关注医学科技新发展的同时,也以问题为导向,从受试者保护、患者权益、 伦理审查等关键议题入手,在科技伦理传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一)快速跟进生命科学、医学领域新闻热点,引导科研价值方向1 .第一时间邀请伦理学智库专
9、家针对新闻背后的伦理话题进行解读分析从“新闻”一词的定义来看,“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它的活力在于传播。新闻传播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而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把事实的信息转化成新闻,为受众所接受的运动过程”图。在当今信息开放互动的社会,用好 新闻这个载体,无疑为科技伦理传播和教育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国内外媒体上,每天都会报道大量有关生命科技、医学科技的新闻,健康报编辑部密切关注这些新闻热点, 从中遴选有价值的话题形成报道选题,第一时间邀请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进行理性分析、解读。例 如,2013年2月,“仿生人”雷克斯首次在英国伦敦亮相,与此同时,英国第四频道借助纪录片对
10、这位当时仿真度最高的 “仿生人”如何诞生进行了报道。这则新闻涉及了人类增强技术的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机器人伦理中的“新问题”:人是否有 权利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自己的身体机器化,以获得超越常人的力量?新闻发生后,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请上海社会 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海庆撰文。他指出,“由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挑战,来自两方面:人是否有权改造自己 的身体以获得超能力,以及如何定位人类与后人类的关系”5。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有医学目的的增强技术的研究,如 使人有能力预防艾滋病、禽流感等,可以从基础研究和非临床研究做起,审慎开展(因为有可能干扰其他基因正常表达, 引发格外风险);而对于非医学目的的增强技术
11、,如改变皮肤、头发、瞳孔颜色等,目前是不能得到生命伦理学辩护的。2013年,美国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网站公布的一封信函内容显示,“美国多家医学研究机构在一项涉及上千名早 产儿的吸氧临床试验中,未充分告知家长试验或可造成失明、脑损伤甚至死亡等风险。在2004年2009年,美国亚 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耶鲁大学医学院、布朗大学和杜克大学等共计23家机构参与了这项早产儿吸氧临床试验”6。 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元撰文。李元指出,以科技进步 为名操纵和隐瞒试验真相,甚至不惜以有缺陷的患儿生命及健康为代价的科学试验是严重违背科研伦理的。李元建议, 单纯依靠
12、颁布法律不足以真正保护受试者的利益,还必须在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中的各个环节引入法律监督和评估管 理,最大限度地防止科技与伦理的脱轨。2014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检查出滑膜肉瘤(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5年生存率为20% 50%) o魏则西在百度上搜到治疗这种病排名第一的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后,即住进该院接受了被医生说成是“有效率 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DC-CIK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肿瘤免疫治疗。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也由此成为公众和业界热议的话题。“魏则西事件” 发生后,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
13、请著名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教授撰文。邱仁宗从社会伦理视角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剖析, “一种新研发的药物或生物制品必须经过临床前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后,才能 获得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之后才能在临床上应用。对研究方案进行独立的伦理审查,确保患者/受试者有效知情同意, 是保护患者/受试者的两根支柱”“对将未经证明的疗法任意直接用于患者的医务人员和他们所在的医疗机构,我国卫生行 政部门应该严格追究其责任,并进行惩处。72017年,意大利塞尔吉卡纳韦罗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 功实施,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的是他的“亲密中国朋友”、
14、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换头术”一时间引发社会关注和公 众热议。健康报编辑部约请邱仁宗教授撰文从科学性、伦理性和法律性3个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邱仁宗明确指 出,“头颅移植术是将一个人的头颅切下来,移植在另一个头部与身躯已经分离的人的身体(颈部)上。就目前的医学发 展而言,这一技术很难通过伦理辩护,也存在科学上和法律上难以跨越的障碍”8。2022年1月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医生巴特利格里菲斯等,将一颗猪心脏成功移植给一位57岁的 严重心衰患者;3月9 H,这位全球首例接受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去世。消息传出后,健康报编辑部先后以异 种移植进入“冰河消融期”了吗(2022年2月8
15、日)59天,“一小步”后路还很长(2022年3月22日)为题组织 报道,不仅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人类在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历程中的艰辛探索,也分析了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这 些问题包括“患者安全问题,这里面涉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知情同意的问题,患者是否充分了解这项技术及使用后果, 患者是否具有自主同意的能力;跨物种免疫排斥问题,猪的器官移植到人体内,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否有房期损害尚属未 知,人的尊严问题,用动物器官会不会贬低了人的尊严;受体的人格同一性、自主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动物权利问题,西 方一些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坚决反对异种移植,认为不该把动物作为被掠夺的资源,或反对在任何条件下编辑修改动物
16、基 因;宗教问题;公平公正的问题,移植花费巨大,如果技术成熟,它是否会导致富人比穷人获得更多的健康机会。另外, 社会上对于这些移植患者可能存在长期的歧视和污名化”9等。十多年来,健康报编辑部围绕知名女星徐静蕾冻卵事件、“黄金大米”人体试验风波、埃隆马斯克对外宣布脑 机接口技术等诸多国内外新闻热点事件组织策划了百余篇有关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伦理的报道,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还围绕抗疫用药伦理、稀缺医疗资源分配、群体免疫伦理等新闻热点话题推出自然群体免疫为何 得不到伦理辩护伦理两难:谁该优先获得救治机会加速疫苗研发有意使人感染病毒是否可行抗疫用药: 将生存希望放在首位等医学科研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 科技 伦理 治理 传播 媒体 实践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