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1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翻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 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 元1590年。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 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 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 好饮酒,经常酒醉杀人,死后葬在了定陵。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 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
2、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 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 殿于1957年被翻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前来参观。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 历经近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 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 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
3、祀的大殿, 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 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 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 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 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 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 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
4、有垛口,城墙高7. 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 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 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 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 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 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翻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 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翻开金刚墙,里
5、边有一个方形 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 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 337年的定陵地宫翻开了。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到达了 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 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 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 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 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反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局部, 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6、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 2米,宽6米, 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 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 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 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 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 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 5米,
7、长31米,宽9.1米, 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 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 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 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 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 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
8、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 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 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 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 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翻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 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 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
9、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 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 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5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 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 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 多的帝王陵墓群。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 代卜选陵
10、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 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 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 开工兴建。永乐H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 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 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
11、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 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炊的政权,朱允坟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 了派人寻找朱允炊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煌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 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剩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 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 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 “土 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
12、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 敌人呢? ”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 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 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 被民国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政府 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平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 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 中外的旅游胜地,
13、并于20xx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 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根星门。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 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 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 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 可弥补空间上的缺乏,使其地势贯通。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lo 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虎殿顶,
14、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 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 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 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9字。 “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 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反面刻了御制诗哀明
15、陵三 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 朝亡国的教训得失。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 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 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 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 生分别是:狮子:象征威武I解笏:象征公平正义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大象:象征力量 和祥瑞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品官:
16、 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根星门。此处根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 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根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极星门均有尊天 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6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 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 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_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 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
17、,是理想的“风水 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 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 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 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 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 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 一个未建皇陵。朱棣做皇帝以后,改
18、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 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 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屡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 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一一明长陵。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 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 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 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
19、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 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 20_ 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 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 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北京十三陵导游词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在明楼下)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 为什
20、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防 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 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 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 定陵开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开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 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啥、郭沫假设、沈雁冰等人联 合上书国务院,建议开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周总理的批示后,成立了开掘委员会,开掘 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
21、昌。开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各位请看!开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 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 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 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开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 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 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寂静,怎么了? 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 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
22、石门的背后还 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 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 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翻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 了 337年的地宫被翻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翻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 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2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 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十三陵 导游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