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考前须知: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档案开放利用包括档案开放和档案利用。档案开放是指将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可以公开的保密期满 的档案,解除封闭,向社会公开,供社会利用。所谓档案利用,在档案法实施方法中是指对档案的阅 览、复制和摘录;另一种解释是档案
2、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找、利用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 的行为过程,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档案的开放利用极有意义。首先,档案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开展的需要。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 的目的,也是档案工作前进的动力。其次,档案开放利用是经济开展的催化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获得的资料、数据等信 息的需求日益增多,作为政府信息重要组成局部的档案,其可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忽视。再次,档案开放 利用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我国政府正由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在这种情形下研究档案开放利 用,有利于政府
3、信息的合理利用,还有助于提升社会档案意识和公众知情权意识。受传统“秘而不宣”的档案保管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开放利用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思想观 念方面,从档案的保管机构出发,我国的档案工作者不重视档案的开放利用,将档案工作的使命定义为保 管档案,这一思想本身就制约了档案信息的开放。从档案的利用者来讲,公民普遍认为档案信息内容与自 己无关,缺乏利用档案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从我国现有的有关档案开放利用的法律制度来看,只是 笼统地规定了档案保管期限永久、30年、10年,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档案的开放并不严格按照保管 期限来执行,档案机构随便延长档案保管期限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没有关于档案开
4、放利用的明确法律制 度,只有地方性的或机构性的制度。在社会心理方面,在我国,公众对于档案的认识并不深刻,并不了解 档案是记录历史的原始记录,甚至有的公众不知道什么是档案。我国公众对档案的不了解导致社会没有形 成利用档案的意识,没有营造利用档案的气氛。如今,虽然我们处于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中,但是档案的神 秘面纱仍然没有被公众揭开。外国档案开放利用的人文环境那么比拟好。国外档案的开放与民主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外国的档案木筏由东河夜渡,溃围而出。居乡御史钱鲸,遭于蛭浦见杀。贼自杭州西掠于潜、昌化,至严州淳安。以 浙兵迫急,突入歙县,流劫至南陵,趋太平,操江兵扼之。贼引而东,犯江宁镇,指挥朱襄率勇士数
5、百人 御之。是时贼已至板桥,襄等不知,方袒褐纵酒。突遇,尽为所歼。遂由安德、凤台、夹冈沿乡抢掠,趋秣陵关。时应天府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率兵千人守关,望风奔溃。贼过关而去,自南京出秣陵,流劫 深水、深阳,趋宜兴、无锡,一昼夜奔一百八十里至浒堂关。南直巡抚曹邦辅虑与柘林贼合,且为大患。 乃亲督兵备王崇古,会集各部兵,扼其东路,四面蹙之,随地与战。亲召佥事董邦政、指挥楼宇以沙兵助 剿,一战斩首十九级。贼始却奔吴舍,欲走太湖。觉之,追及于杨家桥,尽歼其众。贼自绍兴高埠流劫杭、 严、徽、宁、太平,犯南都,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邦辅以捷闻归 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具灭欲攘
6、功急趋赴之比奏那么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文华乃悉简浙 兵,得四千人。文华及胡宗宪亲将之,营于松江之砖桥。约邦辅以直兵会剿。浙兵分四道,直兵分三道, 东西并进。贼悉锐冲浙兵,诸营皆溃,损失军士千余人。直兵亦陷贼伏中,死者二百余人,贼势大张。文 华恨邦辅。至是,乃以罪委之,及佥事邦政。诏下,邦政为总督逮问。既而刑科给事中孙浚言:“后期之 罪,不在直兵。今苏、松土民交称邦辅实心任事。而流劫留都之倭,又为邦辅所灭,功绩显然。遽请罪斥, 文华非是。”兵科给事中夏桢亦言之。上乃申饬文华“秉公视师,以图大效”。已而邦政及指挥楼宇赏竟 不及,文华恶之也。邦辅旋亦谪戍边,巡按直隶御史张云路为论奏,不
7、报。(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那么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 进据陶家港/B.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那么邦辅已先之/文华怒/会柘林 贼进据陶家港/C.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那么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 进据陶家港/D.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那么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 贼进据陶家港/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8、,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知府,官职名,明清时期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B.袒,可指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褐衣,如“偏袒扼腕”。C.给事中,官职名。明朝在兵部等六科设给事中辅助皇帝,监察六部。D.谪一般指降职并外放,相同的还有“贬,“左迁” “夺” “革”等。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倭寇从上虞登陆,强占民居,被明军所围,趁夜突出重围,一路上流窜行劫。明军赶赴太平,操练江兵 据守。B.朱襄率领数百名勇士抵御倭寇,却因没有节制地饮酒导致全军覆没,倭寇一路夺取财物,守关大将望风 逃散。C.赵文华想要窃取功劳,会同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家港
9、,曹邦辅所率直兵深陷埋伏,全军覆没,后为赵 文华构陷。D.孙浚认为兵败的过错不在直兵,士民对曹邦辅交口称赞,加之南京倭寇又为曹邦辅所灭,请求降罪申斥 赵文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集各部兵,扼其东路,四面蹙之,随地与战。(2)至是,乃以罪委之,及佥事邦政。诏下,邦政为总督逮问。【答案】10.B11. D 12. C13. (1)(曹邦辅)汇集各部士兵,据守在倭寇东路,四面迫近,在不同的地点与倭寇作战。(2)至此,(赵文华)把罪过推卸给曹邦辅,以及佥事董邦政。旨意下达,董邦政被总督逮捕问罪。【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归功佥事邦政”是“归功(
10、于)佥事邦政”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和D项;“邦辅已先之”是“文华怒”的原因,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C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曹邦辅把捷报告知朝廷,把功劳归于佥事董邦政。当时赵文华听说倭寇将要覆灭,想要 窃取功劳,急忙赶赴前线。等到上奏,曹邦辅的奏章已经呈上。赵文华大怒,恰逢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 家港。应选Bo【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左迁” “夺” “革”和“贬” “谪”的意思不同。“左迁”,指降低官职。“夺”,指罢免官职。“革”, 指罢免官职。应选Do【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会同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家港”错误,从“文华怒,
11、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可知,应该是“赵文华 大怒,恰逢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家港”。另外,“曹邦辅所率直兵全军覆没”错误,原文是说“直 兵亦陷贼伏中,死者二百余人”,即“直兵也深陷倭寇埋伏中,二百余人战死”,并没有提到直兵“全军 覆没”。应选Co【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会集”,聚集,汇集;“扼”,据守;“蹙”,迫近;“随地与战”,是“随地与(之)战” 的省略句;“随地”,在不同的地点。第二句中,“是”,此,这;“乃以罪委之”,是“(赵文华)乃以罪委之”的省略句;“委”,推卸; “下”,名词动用,下达;“为”,被;“逮问”,逮捕问罪。参考译文:八月,百余名倭
12、寇从上虞县爵溪所登岸,进犯会稽县高埠,强行占有百姓居所。知府刘锡、千户徐子 懿包围倭寇。倭寇暗中捆绑木筏从东河连夜过河,杀出重围。家居的御史钱鲸来不及躲避,在蛭浦被倭寇 杀死。倭寇从杭州向西劫掠于潜、昌化,到达严州淳安。因为浙兵疾速逼近,倭寇闯入歙县,到处流窜劫 掠到达南陵,浙兵奔赴太平,操练江兵据守。倭寇领兵向东而去,进犯江宁镇,指挥朱襄率领数百名勇士 抵御。这时倭寇已到达板桥,朱襄等人不知,正衣衫不整没有节制地饮酒。突然遭受袭击,全部被倭寇歼 灭。于是倭寇从安德、凤台、夹冈沿途乡镇劫掠财物,奔赴秣陵关。当时应天府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 率领千名士兵镇守秣陵关,远望敌人踪影就已吓得溃散。倭寇
13、经过秣陵关后离开,从南京出秣陵,在深水、 深阳到处流窜劫掠,又奔赴宜兴、无锡,一天一夜奔逃一百八十里到达浒墅关。南直巡抚曹邦辅担忧他们 与柘林的倭寇汇合,将会成为更大的祸患。于是他亲自催促兵备王崇古,汇集各部士兵,据守在倭寇东路, 四面迫近,在不同的地点与倭寇作战。他又亲自召集佥事董邦政、指挥楼宇用沙兵协助征剿,一战斩杀倭 寇十九人。倭寇开始撤退逃亡到吴舍,想要进入太湖。曹邦辅发觉到动静,追杀到杨家桥,将倭寇尽数歼 灭。倭寇从绍兴高埠到杭、严、徽、宁、太平等地到处流窜行劫,进犯南京,六七十人横行数千里,杀伤 明军大约四五千人,经过八十余日才被消灭。曹邦辅把捷报告知朝廷,把功劳归于佥事董邦政。当
14、时赵文 华听说倭寇将要覆灭,想要窃取功劳,急忙赶赴前线。等到上奏,曹邦辅的奏章已经呈上。赵文华大怒, 恰逢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家港,赵文华于是从全部浙兵中精挑细选,得到精锐四千人。赵文华和胡宗宪 亲自率领他们,在松江砖桥上安营扎寨。约定曹邦辅用直兵会同围剿倭寇。浙兵分为四路,直兵三路,东 西并进。倭寇全部精锐冲击浙兵,浙兵各营寨全部溃散,损失军士千余人。直兵也深陷倭寇埋伏中,二百 余人战死,倭寇气势大增。赵文华怨恨曹邦辅。至此,(赵文华)把罪过推卸给曹邦辅,以及佥事董邦政。 旨意下达,董邦政被总督逮捕问罪。不久刑科给事中孙浚说:“延误军机的过错,不在直兵。现在苏、松 等地的士兵百姓交口称赞曹邦
15、辅以真诚的心做事。而且流窜行劫留都(南京)的倭寇,又是被曹邦辅消灭, 功绩显著。立刻请求降罪申斥,赵文华有过错。”兵科给事中夏桢也这样说。皇帝于是申斥赵文华命他“按 照公正的标准督率军旅,以此来谋取大的效果。不久,董邦政及指挥楼宇的封赏竟然比不过别的将领, 这是因为赵文华厌恶曹邦辅。曹邦辅随即也被贬谪戍守边疆,巡按直隶御史张云路为他上奏申诉,朝廷没 有回复。(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以下小题。安顺道中陈荣昌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石升屋上都为瓦,挡立峰尖便近城。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注】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 光绪九
16、年(1883)进土,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O学使。挡(dOng):小土堤。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表达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B.颔联“禽学人语” “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C.颈联“以石为瓦”“培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表达了地方特色。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15.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答案】14.B15.颔联马代牛耕” “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表达了农村的生活气息。“禽学人语”运用拟人
17、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理解错误。“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 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见所闻之景, 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的说法于文无据。应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
18、,看 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 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 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 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点明了地域、时令, 表现了词人对边地风物的异
19、样感受。(2)醉翁亭记中,“, ”两句生动描绘了山间朝暮之景。(3)赤壁赋中,客人将自己和曹操进行了比照:曹操当时是“触胪千里,旌旗蔽空”,而自己只是在“” ;曹操当时“呼酒临江,横槊赋诗”,而自己只能“。【答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如“衡”“霏”“暝”“匏”“属”等。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这里说的是 五柳先生,但其实是在抒写自己的胸臆,
20、说这是作者本人的读书态度,自无不可。只是如果有读者把“不 求甚解”解释成读书马虎、,却似有不妥。因为陶渊明这里所说的话是有针对性的,他针对的是汉儒的章句之学与烦琐的考据之风。在读书时,弄清字句的解释,当然是必要的。如果连字句也读不通,要领会文章的意思是不可能的, 陈寅恪有读书先识字之说,假设只是停留在识字上,而不能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意思,那也等于不读, 谈不上治学。因而陶渊明强调“会意”,就显得很要紧了。以此看来,陶渊明对于读书的问题上阅读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在“识实”的基础上前进了二 倒是提高了。因为毕竟“会意”比识字”更难,“识字”只要下死就可以做到,而“会意”那么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知识与社会
21、阅历。此外,儒道两家,对于读物的要求也大有不同。孔子强调“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所以汉儒是非 圣贤之书不读,不同观点者即不屑顾之,这样局限性必然很大,脑子难免僵化;而道家那么只要有“真意” 之书都愿读,还能在提取出“真意”之后,把语言的外壳扬弃掉,当然把不实的东西也扬弃掉,即所谓.下例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生吞活剥然而工夫得意忘言B.囱)冏吞枣然而功夫得意忘筌C.生吞活剥所以工夫得意忘筌D.囱冏吞枣所以功夫得意忘言.以下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识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 ”老板带着歉意说。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
22、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古人写文章提倡“有物有序”,“有物”指有思想内容,“有序”指有条理。D.那只从洞穴里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派出来的“侦察兵”。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陶渊明对于读书的问题上,不是降低了阅读要求,而是在“识字”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倒是提高了要 求。B.在读书的问题上,陶渊明不是降低了阅读要求,而是在“识字”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倒是提高了要求。C.陶渊明在读书的问题上,阅读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在“识字”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倒是提高了。D.对于读书的问题上,陶渊明的阅读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在“
23、识字”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倒是提高了 要求。【答案】17D18. C 19. 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处,“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囱冏吞枣”,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 统接受。此处语境是指读书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所以应该用成语“囱冏吞枣”。第二空处,“然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所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处语境为因果关系,所以应该用词语“所以”。第三空处,“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功夫”,本领、造诣;武功;和“下”字固定搭配, 表示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此处句子中有“下”字,和“下”字搭配,表示
24、“识字”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功 夫”。第四空处,“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 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筌”,比喻到达目的之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结合上句在提取出真意之后,把语言的外壳扬弃掉,当然把不实的东西也扬弃掉”可知,此处的意 思是“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所以此处应该成语“得意忘言”。应选Do【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例句中“识字”引号的作用是表强调。A.表引用;B.表挖苦;C.表强调;D.表特殊含义应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一中 2021 2022 学年 上学 第四 联考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