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重心教学问题设计策略.docx
《低重心教学问题设计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重心教学问题设计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低重心教学问题设计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能够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真正 的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现在的教学与这一 境界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们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的良好学 习习惯尚未养成,要到达这一境界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低重心教 学”的策略。一.紧扣教学目标,于重点、难点处设计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 性和规范性,目标不正确的教学是无的放矢。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前应全面 分析一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理清重、难点,于重点、难点处具有设计指导性的 问题,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
2、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以到达深 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学生难以 理解的,考虑到学生对锌与稀硫酸反响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响已根深蒂固,设计 学生实验: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然后设置以下问题 串,引导学生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铜片外表有气泡产生,会溶解吗? 怎样证明? (2)铜外表的气体是什么?如何生成的? (3)铜片上的电子从何而来? (4)从氧 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两金属片上各发生什么反响?(5)怎样证明装置中产生了电 流?电流方向如何?怎样证明?通过对以上五个问题的求解,从而进一步让学 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选准恰当时机,在新旧知识
3、衔接处设计问题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开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 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到达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含有盐桥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教材中直接给出结论,导致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 间的跨度过大,为此可设计两个实验:一是根据反响Zn+CuS()4=Cu+ZnSO-4设计原 电池,比拟实验现象与理论现象的差异;二是增加一个含有盐桥的验证试验, 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在装置中引入盐桥? (2)盐桥的作用有哪些? (3)引 入盐桥后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思维清晰,找到新旧知识
4、的结合点。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在此过程中解决了新内容,培养了学生的 知识迁移能力。三.重视学情反响,在思维阻滞处设计问题有研究说明,学生有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强烈愿望,这个时 候是给学生答疑解疑的最正确时机。例如,在演示电解CuCb实验结束后,教师提 问:为什么通电时CuCk分解成Cu和Ck,而水不分解?该问题跨度大,学生可 能表现出惑而不解,教师假设将其分解成系列问题:(1)通电前,CuCk溶液中有 哪些离子?其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何变化? (3)在两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放电倾向如何? (5)在阴、 阳两极最易放电的分别是哪一离子?(4
5、)两极的电极反响和总反响怎样表示? 等等。这些“问题组”起到了 “跳板”的作用,学生可轻松回答,也就顺理成 章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这种用组合式问题构成的台阶,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 和排除思维障碍。四.创设问题情景,设计问题的呈现方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例如,学习“铝的性 质”时,为了了解铝外表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可通过实验创设如下的情 景:(1)用出土用钳夹住一块铝箔,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会观察到熔化 了但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入氧化膜的概念。(2) 是不是把铝箔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心 教学 问题 设计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