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项目运营管理手册_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项目运营管理手册_参考.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项目运营管理手册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项目运营管理手册目录一、 供应链金融2二、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4三、 传统的采购模式5四、 管理供应链的必要性6五、 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7六、 ISO9000:2015族标准概述11七、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16八、 统计质量控制35九、 质量检验38十、 生产进度控制41十一、 生产调度43十二、 作业计划要解决的问题45十三、 单一作业中心的排序48十四、 员工任务指派50十五、 影响服务业作业计划的因素52十六、 项目简介53十七、 公司基本情况57十八、 项目投资计划59建设投资估算表61
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2流动资金估算表6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6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66十九、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6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6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6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7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7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75二十、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7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6一、 供应链金融(一)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越是不需要钱的企业,银行越追着向其贷款,越是需要钱的企业,越借不到款,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从贷款风险、银行收益、业务成本等诸方面考虑,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正是来自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才是
3、银行真正需要分享的一块大蛋糕。金融服务的困局与破解方案由此而产生。我们注意到,任何企业都是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此外,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远比其不动产价值高得多。这样一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考虑金融产品的创新,供应链金融就从金融服务的困局中破土而生了。(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内在逻辑关系与融资模式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关于供应链金融,至今尚没有权威定义。通常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结合在一起,在对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的基础上,提供系统性金融产品和服务。2、供应链金融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风险管控角度,供应链金融业务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拉动。在
4、此基础上,以金融科技创新和银行产品设计来推动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毫无疑问,信用建立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3、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从融资的切入点可把供应链金融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运营阶段的存货融资、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这些融资模式又以各种具体形式出现。例如,保兑仓就是一种预付款融资形式,仓单质押就是一种存货融资形式,商业承兑汇票保贴就是一种应收款融资形式。从供应链金融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看出,站在供应链金融角度,上述融资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采购阶段核心企业的资金需求源于供应商的强势地位,其要求核心企业不得拖延支付货款。运营阶段核心企业的资金需求源于库存的积压会占
5、用大量流动资金。销售阶段核心企业的资金需求源于实力强大的客户对支付货款的拖期。二、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模式与传统的采购模式有所不同:从基于库存采购转变为基于订单采购;从单纯的采购管理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从基于库存采购到基于订单采购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采购模式类似于JIT的拉动方式,即JIT采购方式。在JT采购方式下,供应链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了整个供应链中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2、从单纯的采购管理转变为
6、外部资源管理为实现外部资源管理,首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其次,应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供需双方合作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诚意;此外,应积极参与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把质量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供货商。3、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需双方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在供应链模式下,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库存和需求信息,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同研究制定降低成本的策略,把相互合作和双赢关系提高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三、
7、 传统的采购模式传统的采购把重点放在价格谈判上,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多个回合的谈判,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传统采购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采购活动完全由采购商主导。采购商的物资采购部门根据综合计划部门下达的采购计划,确定采购物资的种类、质量和数量,以及采购时机。供应商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2)供需双方不能充分分享彼此的信息。在采购过程中,供需双方为了在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往往隐瞒各自的信息,如有关采购商的信息、有关供应商的信息等、真正供货提前期的信息等,从而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3)物资验收难度
8、大。传统的采购模式下,品种、数量和质量的验收更多的是事后检验,当发现问题后再行处理为时已晚,供需双方要承担不同程度的损失。(4)供需双方多是临时性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其结果是供应,双方不能正确处理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斤斤计较多,谅解让步少,在一些细节上浪费了过多的精力。(5)对最终用户的需求响应滞后。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采购商一般不能改变已经签署的供货合同。当最终用户的需求减少时,采购商的库存增加;反之,当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四、 管理供应链的必要性直到20世纪末,多数企业仍然把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
9、促使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外部环境剧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出现了新的特征:提供同质产品的竞争者空前增加;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更加多变,顾客在产品品种、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需求更具不确定性,物资供应也更具不确定性。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更多地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以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2)不断提高运营水平的要求。产品生命周期加速缩短,产品品种飞速膨胀,交货期和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等,要求企业不断采取新的运营方式,如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与六西格玛管理,这些新型运营方式更多地涉及采购
10、、物流配送和库存控制等,而这些都与上下游企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 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信息与通信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供应链的扩展又有了新的内涵;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有了新思路;绿色供应链从理论变成实践。1、供应链的扩展供应链整合的范围已扩展到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和客户。日新月异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提供了可能。供应链扩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创建全球供应链。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瓦解,越来越多的公司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开始向全球
11、拓展,不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还在全球范围内联合众多企业,组建全球供应链,并实现供应链企业的优势互补与集成,合理利用资源,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和营运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有效管理全球供应链,企业的运营系统应有足够的柔性以应对在零部件供应、分销或配送渠道、关税、汇率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必须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和传输技术以便对零部件(运进)和产成品(运出)的配送做出准确计划和管理,聘用当地的管理专家来处理税务、贸易、货运、关税,甚至与经营有关的政治事务。2、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高“准时制、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柔性系统”等都是为了致力于快速地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为此,
12、企业必须识别终端顾客的需求,不断设计产品和服务,从供应链层面上做出运营系统规划与控制并改进业务流程。3、供应链成本的降低通过在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中引入价值分析,优化物流配送网络、第三方物流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成本。4、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原料获取、生产、包装、储运、使用直至最后处置等各个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普遍,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已不再只是理论上要探讨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企业的面前。最广泛地使用可回收材料以及通用的工具、器具,规划城区运输路线,使用清洁能源等不但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利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声誉。5、物联网环境下的
13、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识读、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等信息传感技术,把人员、设备、商品、信息等以全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实现物体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分为三层: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感知层;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分类、聚合的网络层;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行业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层。物联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物联网最广泛地应用了各种感知技术。物联网上部署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构成了最广泛的
14、信息源。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实时性,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2)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按照各种网络协议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物联网实现了用户间的实时互动。物联网以手机互联网和云服务为平台,强化了用户之间的即时互动。(4)物联网具备了智能处理能力。物联网不但能够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对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而且能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物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各节点均可实现可
15、视化操作。信息的实时性、一致性增强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保证了上下游企业协作的有效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物联网对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环节。采购环节,物联网中感知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减少了人员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同时,源头跟踪功能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制造环节,在制造过程中设置质量监控点,并部署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实时、动态管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配送环节,物联网通过全程信息编码和GPS定位系统,根据客户下达的订单,对装卸、运输、仓储实行全程监控,确保按时按地将货物送达客户;售后环节,通过手机互联网及时获取顾客的反馈,处理异议更快捷,更准确。六、 ISO9000:2015
16、族标准概述1、ISO9000:2015族标准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有了用质量保证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实践基础,具备了质量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贸易往来的现实要求,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提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障方面的要求。正是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ISO9000族标准。1986年6月,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ISO正式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17、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求一指南等5项标准。这5项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ISO9000:1987系列标准发布以后,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业界或其他行业的广泛认同和推广,在全球掀起了ISO9000热潮。根据ISO的有关规则,每隔58年要对标准进行修订或修正。到2000年,ISO9000族标准已经完成了两次大的修正,即1994年对1987版的修正和2000年对1994版的修正。2004年,各成员国对ISO9000:2000族标准进行了系统评审,以确定是否对其撤销、保持原状、修正或修订。评审结果
18、表明:需要对ISO9000:2000族标准进行修订或修正。ISO9000:2015标准经过修订,于2005年颁布,即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ISO9001:2015标准经过修正于2015年9月正式发布。对这个标准修正的主要目的是更加明确地表述其内容,并加强与ISO14001:2004的兼容性。这次修正的基本要求为:标题、范围保持不变;继续保持过程方法;修正的标准仍适用于各行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组织;尽可能地提高与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兼容性;ISO9001:2015标准和ISO9004:2009标准仍然是一对协
19、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用相关支持信息协助识别需要明确的问题;根据设计规范进行修正,并经验证和确认。ISO9004:2009标准经过修订于2009年11月1日发布。与2000版ISO9004标准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标准的名称由原来的“业绩改进指南”更换为“组织持续成功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新标准旨在通过一种质量管理途径,为所有处于复杂与不断变化环境下的组织持续地取得成功提供指南。ISO19011标准于2011年完成了修改,标准的名称也由“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更换为“管理审核指南”。2、ISO9000:2015族标准的构成和特点ISO9000:2
20、015族标准延续了ISO9000:2008族标准的基本体系结构和特点。下面分别介绍ISO9000:2015族标准的体系结构和特点。(1)ISO9000:2015族标准的体系结构ISO9000:2015族标准由一系列关于质量管理的标准、指南、技术规范、技术报告、小册子和网络文件组成。从用途上,ISO9000:2015族标准又分为三类标准,即A类、B类和C类。A类标准为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向市场提供有关组织的管理体系的相关规范,以证明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要求(例如,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予以评定)的标准,如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专业管理体系要求标准。B类标准为管理体系指导标准,通过对管理体系
21、要求标准各要素提供附加指导或提供非同于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独立指导,以帮助组织实施或完善管理体系的标准。如使用标准的指导,建立、改进和改善管理体系的指导,专业管理体系指导标准。C类标准为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就管理体系的特定部分提供详细信息,或就管理体系的相关支持技术提供指导的标准。(2)ISO9000:2015族标准的特点1)体现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理念与管理思想ISO9000:2015族标准以朱兰、戴明、费根堡姆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理念和管理思想为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强调“顾客满意,持续改进”。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满意是顾客的一种主观感受,是顾客期望与实际感受之间
22、对应程度的反映,具有相对性,随着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正是由于顾客满意的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对组织提出了持续改进的要求。顾客满意是归宿,是动力;持续改进是基础,是条件。ISO9000:2015族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七项原则,构成了ISO9000:2015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这七项原则分别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关系管理”。第一项原则明确指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需求”。第五项原则认为“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他原则也在不同方面说明
23、了“顾客满足,持续改进”的重要意义。ISO9000:2015族标准引入过程方法,致力于把“顾客满意,持续改进”落到实处。标准要求把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作为组织的输入,通过产品实现、资源管理和过程监测来测评组织是否满足顾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要求。2)适应组织所面临的新环境和组织自身的新特征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经济体系已由工业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组织正面临着市场全球化、竞争激烈化、企业国际化、需求个性化的环境。企业自身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组织扁平化、管理过程化、运营虚拟化的特征。与之前的版本相比,ISO9000:2015族标准的通用性更强,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标准之一。
24、一方面,消除了偏重于制造业的倾向,而且考虑了对小型组织的适用性,从而适用于生产所有产品和提供所有服务的所有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将ISO9000族标准发展成为质量管理百科全书,ISO9000:2015族标准简化了其本身的文件结构,取消了应用指南标准,强化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原则性。3)结构简化,可操作性更强可操作性是标准得到推广和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ISO9000:2015族标准的结构得到简化,从而增加了可操作性。提出了统一的标准结构,通过ISO9001:2015标准的附件SL附录2规定了核心标准均分为10章。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也将由10章构成。强调了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实和效果,
25、体现了新标准注重组织的实际控制能力、证,实能力和实际效果,而不是用文件化来约束组织。取消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这类难以理解和应用的文件形式,统一用“形成文件的信息”来代替。七、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1、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虽然ISO9000:2015修订版会有很多变化,但因为没有正式发布,本书仍然以ISO9000:2005为基础介绍ISO9000:2015族标准的基础与术语。ISO9000:2005由引言(阐明了质量管理原则)、范围、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和定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为方便和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标准给出了提示
26、性的附录,在附录中首次利用概念图来说明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可使组织获得成功。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得到确认,最高管理者可运用这些原则,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
27、才能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组织带来收益。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ISO9000:2005修订版在质量管理原则上将会有所变化。主要的变化将是:由八项原则变更为七项原则,去掉了“管理的系统方法”这一原则,把“持续改进”更改为“改进”
28、,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更改为“关系管理”。(2)标准的范围ISO9000:2005标准是ISO9000:2015族标准的基本标准。它阐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并确定了相关的术语。它不仅帮助生产不同种类产品和不同规模的组织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也适用于其他相关方。具体包括: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寻求竞争优势的组织;对能满足其产品要求的供方寻求信任的组织;产品的使用者;就质量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术语需要达成共识的人们;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或依据ISO9001的要求审核其符合性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和机构;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或提供培训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29、(3)质量管理体系基础ISO9000:2005标准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这一标准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着眼于指导组织如何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来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第1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本条目是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总纲,阐明了以下三个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要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在任何情况下,由顾客最终确定产品的接受性,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以及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促使组织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规定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顾
30、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第2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ISO9000:2015族标准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别开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何种类别的产品。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诸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第3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方法ISO9000:2005标准为帮助组织采取合适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预期效果,特提出以下八个工作步骤: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1、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第4项基础:过程方法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都可视为一个过程。为了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ISO9000:2005鼓励采用过程方法来管理组织。并提出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明确了质量
32、管理体系的组成,以及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把顾客的要求作为输入,经过生产过程,输出产品,并达到顾客满意是组织的主过程。这一主过程又分为四个子过程,即落实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这四个子过程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其中,产品实现是实际生产运作过程,落实管理职责是管理过程,资源管理是资源保证过程,测量、分析和改进是支持过程。四个子过程又由更为详细的过程组成。当组织建立了有关质量的方针和目标,并通过管理上述过程致力于实现所制定的目标时,就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为了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组织可采取PDCA循环模式。第5项基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组
33、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前者确定了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后者确定了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定有助于组织有效地使用其资源来实现在质量方面的预期效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目标需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并且是可测量的。质量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具有挑战性。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产品质量、作业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产生积极影响。第6项基础: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其领导作用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质量活动的环境,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基于质量管理原则,最高管理者可发挥以下作用:制定并保
34、持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整个组织内促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以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确保整个组织关注顾客要求;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并实现质量目标;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定期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决定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活动;决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活动。第7项基础:文件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信息是文件的实质性内容,信息不同,文件的性质也不同。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它们的组合。文件的形成应是一项增值活动。文件的具体作用在于: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
35、;提供适宜的培训;重复性和可追溯性;提供客观证据;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常使用六种类型的文件,即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指南、文件形成流程与指导书以及记录等。组织的类型和规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产品的复杂性,顾客要求,适用的法规要求,经证实的人员能力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所需证实的程度都会不同。每个组织应根据上述企业特征来确定其所需文件的详略程度和所使用的媒体。第8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和自我评定。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评价是针对组织中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来确认其有效性。为得到综
36、合评价结果,应确认以下四个基本问题:是否识别并确认了过程?是否分配了职责?是否实施和保持了程序?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有别于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有助于发现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审核有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三种类型。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服务组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最高管理者要对质量管理体系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
37、、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还包括:为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而修改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采取措施的需求等。审核报告与其他信息源一道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自我评定是一种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或优秀模式对组织的活动和结果所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自我评审。自我评定可提供一种对组织业绩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程度的总的看法,它还能帮助识别组织中需要改进的领域并确定优先开展的事项。第9项基础:持续改进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说,改进是一种持续的活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反馈,质量管理体系的审
38、核和评审也能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持续改进包括下述活动: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范围;设定改进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做出选择;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满足;将更改纳入文件。第10项基础:统计技术的作用在许多活动的状态和结果中,甚至是在明显的稳定条件下,可通过产品和过程的可测量特征观察到变异。并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从市场调研到顾客服务和最终处置)的各个阶段均有变异存在。统计技术可帮助测量、表述、分析、说明这类变异并将其建立模型,甚至在数据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
39、度和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异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第11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任何组织都存在多个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每个管理体系都有其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各个管理体系的目标不同,如质量目标关注顾客要求的满足,环境目标关注环境影响,财务目标关注成本与效益。但是,这些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都是组织总目标的组成部分。ISO9000:2015族标准正是考虑了各个管理体系目标的一致性和管理活动的共同点,提出了各个管理体系可以通用的原则、要素以及规范的管理模式,致力于把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体系整合
40、为一体。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的策划、资源配置、互补目标的确定来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第12项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不同在于其应用范围和要求程度不同。ISO9000:2015族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并为业绩改进提供了指南。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确定这些要求是否满足。优秀模式包含能够对组织业绩进行比较评价的准则,并能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优秀模式评价准则提供了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业绩相比较的基础。(4)术语和定义ISO9000:2005标准共提出80个术语,分为10个方面,即有关质量的术语、有关管理的术语、有关组织的术语、有关过程和产品的术
41、语、有关特性的术语、有关合格(符合)的术语、有关文件的术语、有关检查的术语、有关审核的术语以及有关测量过程质量保证的术语。表88给出了全部80个术语的名称。ISO9000:2015族标准使用术语概念图描述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作为术语分组的基础和依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主要形式:属种关系、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属种关系用一个没有箭头的树形图表示,例如“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与“体系”的关系,它们均是一种“体系”。从属关系用一个没有箭头的把形图绘出,例如“相关方”由“供方”和“顾客”等组成。关联关系用一条在两端带有箭头的线表示,例如“质量保证”与“等效性”的关系,“质量保证”是要求提供质
42、量活动“有效性”的证据。有关80个术语的具体定义可参阅ISO9000:2005标准条文的第3章“术语和定义”。需要说明的是,ISO9000:2005修订版在术语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取消、新增、定义的改变和注解的调整。例如,“风险”“监视”“文件化信息”都将是新增的术语。2、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ISO9001:2015标准概述ISO9001:2015标准是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除了产品质量保证之外,旨在增强顾客满意,从而成了名副其实的质量管理标准。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
43、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ISO9001:2015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可供组织内部使用,也可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在满足顾客要求方面,ISO9001:2015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本标准的制定已经考虑了ISO9000:2005和ISO9004:2009中所阐明的质量管理原则,并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ISO9001:2015和ISO9004:2009已制定为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们相互补
44、充,但也可单独使用。虽然这两个标准具有不同的范围,却具有相似的结构,以有助于它们作为协调一致的一对标准的应用。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ISO14001:2004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环境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组织为了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能会改变现行的管理体系。(2)ISO9001:2015标准的主要内容除前言和引言外,ISO9001:2008标准条文共分为10章内容: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
45、定义”,第4章“组织的背景环境”,第5章“领导作用”,第6章“策划”,第7章“支持”,第8章“运行”,第9章“绩效评价”,第10章“持续改进”。第4章“组织的背景环境”对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要求组织确定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理解和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识别当前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引发改进和变革的机会。组织还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要求组织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以
46、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第5章“领导作用”强调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强调了对顾客需求和期望的领导作用与承诺。标准对最高管理者所制定的质量方针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并规定职责与权限。第6章“策划”要求组织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除了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还应确定需应对的风险和机遇。要求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上建立质量目标。标准要求组织应确定变更的需求和机会,以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同时,应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变更,识别风险和机遇,并评价变更的潜在后果。第7章“
47、支持”要求组织在考虑现有资源、能力、局限和外包的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上,确定、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第8章“运行”要求组织应实施运行策划与控制,确定市场需求,与顾客保持沟通,对外部供应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控制。标准还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放行、不合格产品和服务的处置做出了具体规定。第9章“绩效评价”要求组织识别并测评风险。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标准要求组织应保持适当的文件信息,以提供“结果”的证据。此外,还要求组织应评价质量绩效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标准还强调了数据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要求组织应分析、评价来自监视和测量以及其他相关来源的适当数据。标准还强调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第10章“持续改进”给出了不符合与纠正措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要求组织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适当时,组织应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组织的变更、识别的风险的变更、新的机遇来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3)ISO9001:2015标准条文关于标准条文,读者可参阅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3、ISO9004:2009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持续成功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1)ISO9004:2009标准概述与ISO90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