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是林庚写作 的论述文章 ,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 第9课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 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2、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课前准备:4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5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6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 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 凄清的艺术格调。【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 理解。且充
3、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 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 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设计意图】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 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
4、的秋天气息。(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异几乎是一 字千里。(总结)(二)(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 钟爱的形象。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 “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木叶”、“落
5、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 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 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 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4 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秋天气息。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