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复习:古诗词模拟训练题9道.docx
《2023届高考复习:古诗词模拟训练题9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复习:古诗词模拟训练题9道.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一首五律,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暮归山中蓝仁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衡门栖鹊定, 暗树流萤乱。 妾孥候我至, 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 硫星隔河汉。【注】蓝仁(1315?):字静之,元末明初诗人,一生不事科举,出仕的时间很短, 亦没有任过高职,一意为诗,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濯足月在涧”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B.诗的颔联表现出诗人家境的贫寒,但他却不以为苦,表达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C.全诗采用浓艳的笔触,隐晦含蓄的基调,移步换景的方法,有浓厚的田园风味。D.全诗所写之景和所叙之事,都发生在山中
2、“暮归”之时,很好照应了诗的标题。1 .C (C项错误在于“浓艳的笔触,隐晦含蓄的基调” 一语,全诗并无过分渲染的词语, 并不“浓艳”;意思也很明显自然,并不“隐晦含蓄”,实际上,全诗采用的是疏淡的笔触, 明快自然的基调。)2 .这首诗描写的是是一幅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3 .这首诗写作者山居的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 排了晚暮归家、陋室凄清、家人团聚、仰望星空等四个平淡的生活场景,反映出诗人复杂的 内心世界,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既有对山间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 哀愁,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
3、。(意思相合即可)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聿台蹈。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游冶处:指歌楼妓院之处。章台:汉长安街名,非常繁华。后人以章台代指 妓女聚居之地。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阙首句三个“深”字相叠,不仅写出“庭院”之幽深,更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处 境之“深幽”。B.上阙“楼高不见章台路” 一语,写的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点明女主人内心凄婉、 空怨的原因。C.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 一句,描写的是当时恶劣的自然
4、环境,这环境使女主人内 心十分凄凉。D.下阙最后两句抒发了女主人内心孤寂无人理解的愁苦,表达出女主人心中一种无可 奈何的感伤。1 .C (C项错误在于“描写的是当时恶劣的臼然环境”的说法。其实,这句诗写的不仅 是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女主人内心的感受。一个“暮”字,足见女主人等待时间之久;个“掩”诉尽女主人内心的凄凉;“无计留春” 一语实那么是感叹女子的容颜易逝。)2 .有人说,这首词,景写得深,情也写得深。请从“深”的角度,对这首词的“景”或 “情”任一方面加以简要赏析。3 .【景】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安排:读者先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 移过。一个“堆”字,把杨柳之密、雾气之浓,描
5、绘为一幅水墨画。接着词人又把镜头摇 向庭院和帘幕,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接下来乂用“玉勒 雕鞍游冶处”一句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她丈夫所在之处;然后又折过笔来写这女 子正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造足悬念,予人以深刻的印 象。【情】此词将女主人公的感情层次挖得很深。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一个“暮” 字先写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心情,她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她正在忆念走马 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因花而有泪。第二层是写泪而问花。第三层是花儿竞缄 默无语。紧接着进入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6、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响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层 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其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朝饥示子聿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游写此诗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报效祖国的意志始 终未变。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比喻刚直不屈。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交待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
7、生活的窘迫潦倒。B. “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倍感羞惭。D.诗人这首教子诗,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着真挚深切的情感。2.此诗尾联说“欲将衣钵付吾儿”,诗人要交付给儿子怎样的“衣钵”?请根据全诗简 要分析。1 .C (此项错误在于“无所作为,内心倍感羞惭”的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我”虽然 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儿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先人。 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内心倍感羞惭”。)2 .要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要性格刚直, 光明磊落
8、,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做一个不屈服,不放弃的人。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广2题。定风波红梅(宋)苏轼好睡慌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注】此诗写于苏轼贬官黄州之时,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此诗。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苏轼讥其 诗的浅近,境界不高。梅格:红梅的品格。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中所写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表现了作者不愿 随波逐流的态度
9、和达观超脱的品格。B. “冰脸”刻画了红梅的玉洁冰清,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生动地写出了红梅 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形象逼真。C. “偶作”二字上下关联,承接上句的“不时宜”,转入下句的“偶作小红”,却仍 保存雪霜姿质,表达出真正的“梅格”。I). “诗老”一句,回到本意,匠心独运地点明,红梅品格不同于桃杏的地方,重要的 是在于从青枝和绿叶的有无上去体会。1 .D (D项错误在于“重要的是在于从青枝和绿叶的有无上去体会” 一语,注释已指 出苏轼讥石延年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浅近。结合全诗看,苏轼认为,红梅品格 不同于桃杏的地方,不能只是在于从青枝和绿叶的有无上去体会。)2 .有人说
10、“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这首词的“词眼”,你赞 同吗?请结合全词说说原因。3 .赞同。“小红桃杏色”扣住标题“红梅”的“红”字,又同下阙的“酒生微晕沁 瑶肌”对应。“孤瘦雪霜姿”归结到梅花傲雪凌霜的本性,同下阙的“休把闲心随物态” 相对应。“偶作” 一词上下关联,点明梅花的“格”。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广2题。牡丹(唐)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久【注】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越鄂君:即春秋时楚王母 弟鄂君子皙,著名美男子。石家:东晋时石崇豪侈
11、,用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荀令: 即三国时荀或,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朝云:指巫山神女。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用卫夫人和越鄂君作比,传神地描绘出初开的牡丹花在 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B.颔联展示出牡丹在狂风中随风摇曳时的形态。“乱翻”极写牡丹在风中乱舞,“折 腰”极写牡丹被风吹折断。C.颈联具体地描写牡丹的颜色和香气,说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的大片烛火,牡丹的天生 芳香并不需要香炉的熏烘。D.尾联用梦境写诗人的陶醉之情,说自己在梦中成了一支被神仙传授的彩笔,将仰慕 写在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l.B (B项错误在于对诗句中“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复习 古诗词 模拟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