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历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必修下册).docx





《《六国论》学历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学历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六国论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课时:4课时【课标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 求和文化价值。1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 文化开展的贡献。2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3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1 .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3,体会苏洵明达
2、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了解他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爱国之情。【评价任务】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苏洵、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2,通过环节一自学反应,夯实基础,初步指向目标1。3 .通过环节二,扫清字词障碍,感悟文章论证特点,完成学习目标1、2o.通过环节三,完成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备知识提示1.了解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他反对 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言当世之要”; 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
3、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议论明畅, 语言锋利,笔势雄健,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 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 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假设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假设引星辰而上也。曾巩_7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4、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参考答案】1. C 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到达极 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灭六国而帝”中主要动词是“帝”(名词活 用为动词“称帝”),“灭六国”作伴随状语,“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属于对称结构,“极”后断开,排除B。应选C。2. B B. “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华山之西即华山之东 的六个国家”错,因为靖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靖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 “山东六国”,即靖山之东的六个国家,而不是
5、华山。应选B。3. A“在成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错,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应选A。4. (1)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以”,据,依据;“彼”,那;“为”,做;“专”,专门、只是;“罪”,怪罪。)(2)如果凭借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得分点:(“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大”为“天下”的定语;“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自取下策;“从”,跟随、重蹈;“故事”,古今异义,旧例,先例,意译为“覆辙(灭亡的旧事)”; “是”,这。)【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
6、的害I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 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力氐抗 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消除。后代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 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 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 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 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
7、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 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任用,而协助秦国统一天下。(苏 秦)确实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之所以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 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 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 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泡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 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 夺钱
8、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不是非常错 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夺耀相互欺诈,(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 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暴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 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为过失抱歉。那么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 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 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 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
9、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 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 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 不能到达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 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方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 方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 们都不采纳,可叹啊。”【学后反思】2,解题一一六国论
10、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论: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 论文。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 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省略式短语:“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3.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 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 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
11、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 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苏洵生活的 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漕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 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澧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以六国破灭之道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
12、者,希 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学习环节一:自学反应(指向目标1)(一)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赂秦(lu)六国互丧(sang)率赂秦耶(shudi)获邑(yi)思厥(jud)暴霜露(pu)草芥(jie )与嬴(yu)洎(ji )殆尽(ddi)名当与秦(tang)为之所(wdi)日削月割(xue)(二)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明确: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观点。总第二局部(第2、3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 第三局部(第4、5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总
13、环节二:文本内容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六国破灭(灭亡),非兵(兵器,武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好)【判断句】,弊(弊端) 在赂秦(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秦而(1 .顺承,就;2.表因果)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率(全都,一 概)赂秦耶(吗)?曰: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 为”的意思)失强援(援助),不能独完(adj-v,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判断句】。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4、。(指向目标2、3)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秦以(用,凭借)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adj-n,小的方面)那么(就)获邑(小城 镇),大(adj-n,大的方面)那么得城(大城池)。较秦之所得(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连词, 表修饰)得者,其实(这实际上;“其”代秦之所得)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丧失的土地),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那么(那么)秦之所大欲(最想要),诸侯之所大患(忧虑、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他
15、的,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 泛指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冒着)霜露【省略句】,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 地。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不甚惜,举(拿)以(来)予人【省略句】,如弃草芥(小草)。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连词,表转折)秦兵(军队)又至矣。然那么(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屣”,满足), 奉(进献,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指赂秦各国)愈急【省略句】O故(所以)不战而(连词, 表转折)强弱胜负已判(确定,确定)矣。至于(古今异义,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至,以至于) 颠覆(灭亡)
16、,理由一状语,从道理上说)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古人云:“以(用) 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得当,适宜)之(助词,补足音节)。 资料链接:六国割地史实六国战败史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前293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 虏公孙喜,拔五城。前289伐魏,至粗,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秦蒙武击齐,拔九城。前278秦拔郢,烧夷陵。前276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前248蒙鹫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秦将王院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前244蒙
17、鹫伐韩,取十二城。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3) 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赂秦”?比照数量上比照论证程度上比照论证明确:举例论证、比照论证、比喻论证、弓I用论证。受贿所得贿赂所亡大欲创业之艰地有限奉之弥繁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随着,跟随)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秦王族 得姓,借指秦国)而(连词,表转折)不助五国也【省略句】o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
18、。 燕赵之君,始(起初,开始)有远略(长远得谋略),能守(坚守)其土,义(n-v,坚持正义) 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转折)后亡,斯(这)用兵(武力)之效也【判断句。至丹 以荆卿为(作为)计,始(才)速(adj.-v.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二败而(表 并列)三胜。后秦击赵者(表停顿得语气词)再(古今异义,两次),李牧连却(使动,使 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转 折)不终(adj-v,坚持到底)也。且(况且)燕赵处(处在)秦革灭(灭亡;革:除去)殆(几 乎)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国势力量)孤危,战败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六国论学历案教师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必修下册 学历 教师版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语文 统编 同步 必修 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055727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