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化学实验(共4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必修二--化学实验(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化学实验(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必修二第一章1 探究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规律(P6)(1)实验步骤: 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再与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粒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 察现象。再与钠与水的反应对比。(2)实验现象:钾钠与氧气反应在热坩埚中能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火焰。在加热的条件下,钠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黄色火焰与水反应浮在水面,融化成小球,四处游动,不时发出轻微爆炸,很快消失。浮在水面,融化成小球,四处游动,钠与水反应不能发生爆炸反应。(3)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化合
2、,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钾比钠金属性强。2探究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规律(P89)(1)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加入氯水后,NaBr溶液呈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橙红色。加入氯水后,KI溶液呈黄褐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紫红色。2NaBr+Cl2=2NaCl+Br22KI+Cl2=2KCl+I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加入溴水后,溶液呈黄褐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油层呈紫红色。2KI+Br2=2KBr+I2(2)实验结论: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将较
3、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可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3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P1516)(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 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加热之前,镁条的表面上慢慢地形成了少量的无色气泡,气泡无明显的逸出现象;溶液未变红。加热之后,镁条的表面上较快地形成无色气泡并逸出,溶液变为红色。(1)实验方法: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 mL1 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2)实验注意的问题: 金属表面的氧
4、化膜都要进行处理。 镁片和铝片的大小、厚度和表面积基本相同,所用的盐酸的浓度相同。 盐酸的浓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实验现象的差别不明显。(3)实验现象:镁片和铝片都产生无色气泡,并且镁片比铝片产生气泡快。(4)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镁比铝更易与盐酸反应。镁比铝活泼。第二章1探究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P3334)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6 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有气泡产生;试管壁热;温度计的液柱明显地升高。2Al+6H+=2Al3+3H2,Al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将约20
5、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闻到了刺激性气味。烧杯壁很凉,玻璃片与烧杯粘结在一起了,反应后混合物呈糊状。反应产生NH3和H2O;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在50 mL烧杯中加入20 mL 2 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 mL 2 mol/L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
6、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混合物的温度比NaOH溶液、HCl溶液的温度高H+OH=H2O,NaOH与HCl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时放热反应。第三章1甲烷与氯气反应(P61)(1)实验步骤:取2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片刻后,比较2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2)实验现象: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无明显变化,未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生成了一些无色、油状的液体,同时试管内有少量白雾。(3)实验结论: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和氯气
7、发生了化学反应。2用石蜡油制乙烯(P67)(1)实验步骤: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量的气体。利用该气体进行如下实验:a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b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c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现象。(2)实验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褪色;气体燃烧,产生明亮并伴有黑烟的火焰。(3)实验结论:石蜡油在碎瓷片(催化剂作用)和强热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物中含有烯烃。3对苯的化学性质预测(P69)
8、(1)实验步骤: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b向试管中加入少 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a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橙色下层无色。b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3)实验结论:苯不能与这两个物质发生反应,同时证明苯中不存在典型的碳碳双键。4苯与液溴反应(P70)(1)实验原理: 。(2)实验注意的问题: a苯只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不能与溴水反应,溴水能被苯萃取。 b反应中加入的催化剂是Fe粉,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 c生成的溴苯是无色液体,密度大于水。 d苯与溴只发生一元取代反应。 e用苯和溴制成的溴苯往往因溶解一定量的溴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化学 实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