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浅谈糖尿病.ppt
《中医浅谈糖尿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浅谈糖尿病.ppt(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汉代张仲景金匮载有:“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又说:“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中医将糖尿病(消渴病)的“三多”谓“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其病机与虚(气虚、阴虚)、燥(燥热)、血(瘀血)有关,一般认为阴虚燥热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肾之损伤是消渴病的病位基础,水液代谢紊乱是消渴病的理基础。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中医对糖尿病提出饮食管理中医对糖尿病提出饮食管理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在千金方(成书于650年)载有:“其(消渴病人)所慎者三,一饮酒一饮酒、二房事二房事、三咸
2、食及面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中医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理念中医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理念随代巢元方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立言: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孙思邈孙思邈曰:“消渴病人,治之愈否,属在患倘能如方节慎,旬日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施踵”。张景岳张景岳云:凡消渴病人“初觉烦躁口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慎,纵有名医良剂,则必不能有生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糖尿病是慢性病,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符合中医久病“多虚、多瘀”观点,病人脉象沉细,舌质紫,面色晦暗无华,血脂血粘度高,呈
3、血栓前状态,通过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提前干预和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中医整体观,糖尿病是多系统多器管受损,所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采用理、法、方、药、养一体的“治疗系统”,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伤寒论中提出“阴阳自和必自愈”,中医治疗糖尿病,不应一味强调降血糖,而应以人为本,以改善烦躁、疲乏、多汗、失眠等症状,进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以保持平和心态,精力充沛地生活为原则,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观点应合理调配饮食,广泛地介绍降血糖的各种蔬菜、水果、中草药,增加病人的认识水平,使糖尿病人消除吃的畏惧,从而享受生活,享受糖尿病饮食治疗带来的口福。饮食原则体现清热、
4、养阴,使“久虚久瘀”之体气血平和,使胰腺的功能尽快恢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促使机体达到自稳态状态,以扶正为主,恢复元气,调理脏腑,养阴益气活血,使血糖逐渐降到正常;依靠饮食疗法,强调运动疗法来有效配合治疗,同时健康教育贯穿疾病全过程,提高病人自我养护行为的水平。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应是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应是两个:个:争取生存;争取生存;争取健壮争取健壮生存。这是对所有慢性病人都生存。这是对所有慢性病人都适用的奋斗目标,也是真正以适用的奋斗目标,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中医人文精人为本的目标,是中医人文精神的体现。神的体现。重重视视中中医医预预防防学学,实实施施糖糖尿尿病病的的三三级级预预防
5、防一级预防“治未治未病病”二级预防“救其萌救其萌芽芽”三级预防“肝病实肝病实脾脾”“治未病治未病”的一级预防的一级预防减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活动量,组织一级预防对像接受防治知识教育。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不良生活方式且肥胖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早发冠心病者等,应“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使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中医工作者应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遵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中医预防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人群上升趋势,减轻社会负担。“救其萌芽救其萌芽”的二级预防的二级预防对无症状糖尿病及糖耐量降低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治疗,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及并发症称为二级预防。“救其萌芽”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浅谈 糖尿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