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习班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pptx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习班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习班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pptx(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透穴刺法透穴刺法多针刺法多针刺法深浅刺法深浅刺法运动针刺法运动针刺法 第一节 临床常用刺法中医药大学院针灸推拿学习班中医药大学院针灸推拿学习班.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谭声定:QQ微信:434405310一针透两穴或一针透多穴治疗疾病的刺法。一针透两穴或一针透多穴治疗疾病的刺法。1 1直透法直透法操作:直刺进针,由甲穴向其对应的乙穴透刺,操作:直刺进针,由甲穴向其对应的乙穴透刺,刺入甲穴得气后,继续刺入乙穴,得气后实施相应刺入甲穴得气后,继续刺入乙穴,得气后实施相应手法。手法。应用:应用:表里两经直透:治疗表里两经病症。表里两经直透:治疗表里两经病症。邻近经脉直透:治疗邻近经脉病症
2、。邻近经脉直透:治疗邻近经脉病症。一透穴刺法一透穴刺法(一)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1 1精简用穴精简用穴2 2扩大腧穴的主治范围扩大腧穴的主治范围3 3促进经气传导促进经气传导一透穴刺法一透穴刺法(二)临床特点1 1透穴深度以相关穴位得气为度,不必刺穿乙穴皮肤,也不一透穴深度以相关穴位得气为度,不必刺穿乙穴皮肤,也不一定要透达乙穴的表皮下。定要透达乙穴的表皮下。2 2透穴进针时要避开血管、骨骼、肌腱、内脏,进针缓慢,注透穴进针时要避开血管、骨骼、肌腱、内脏,进针缓慢,注意方向和深度,防止针刺损伤组织器官。意方向和深度,防止针刺损伤组织器官。3 3透穴刺法手法要轻柔缓慢,透皮后缓慢进针,捻转角度与力
3、透穴刺法手法要轻柔缓慢,透皮后缓慢进针,捻转角度与力度宜小,透刺穴位得气后,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度宜小,透刺穴位得气后,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4 4因人施术。年轻体壮、针刺耐受性强、针感迟钝者多用本法;因人施术。年轻体壮、针刺耐受性强、针感迟钝者多用本法;年老体弱、针刺敏感者慎用本法;孕妇、婴幼儿忌用本法。年老体弱、针刺敏感者慎用本法;孕妇、婴幼儿忌用本法。一透穴刺法一透穴刺法(三)注意事项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施术的方法。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施术的方法。1 1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
4、以治留痹久居者也。”2 2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先在患部痛点正中(或反应点,或某一腧穴)直刺先在患部痛点正中(或反应点,或某一腧穴)直刺一针(主针),再在该针旁边一针(主针),再在该针旁边0.50.51 1寸处向痛点正中斜刺一针寸处向痛点正中斜刺一针(辅针),针尖朝向并靠近主针,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辅针),针尖朝向并靠近主针,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1 1分钟。分钟。促使针感向四周扩散。促使针感向四周扩散。3 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本法治疗本法治疗“留痹久居留痹久居”,即病位固定不移,病灶较,即病位固定不移,病灶较小,缠绵难愈的痹痛。小,缠绵难愈的痹痛。(一)傍针刺二局部多针刺二局部多针刺法法 在病变
5、中心直刺一针,两侧各斜刺一针的刺法。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两侧各斜刺一针的刺法。1 1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2 2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用用3 3支等长毫针,先在痛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得气后行针支等长毫针,先在痛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得气后行针1 1分钟;再用分钟;再用2 2支毫针在其两侧(上下或左右)支毫针在其两侧(上下或左右)1 11.51.5寸处向痛点中心斜刺寸处向痛点中心斜刺(辅针),得气后行针(辅针),得气后行针1 1分钟。促使
6、针感向深层或四周扩散。分钟。促使针感向深层或四周扩散。3 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病位较深的寒湿痹证与疼痛。如梨状肌损伤以环跳穴为主针齐病位较深的寒湿痹证与疼痛。如梨状肌损伤以环跳穴为主针齐刺;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三针齐刺。刺;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三针齐刺。(二)齐刺二局部多针刺法二局部多针刺法 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刺法。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刺法。1 1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寒气之博大者也。”2 2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先用先用1.51.5寸毫针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主
7、针),得气后捻转寸毫针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主针),得气后捻转行针行针1 1分钟;再用分钟;再用4 4支毫针(支毫针(1.51.53 3寸)在其上下左右各寸)在其上下左右各1 12.52.5寸处朝病寸处朝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辅针),得气后行针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辅针),得气后行针1 1分钟,使针感向四周扩散。分钟,使针感向四周扩散。3 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本法治本法治“寒气之博大者寒气之博大者”,即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即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三)扬刺二局部多针刺法二局部多针刺法 在扬刺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在扬刺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的刺法。入的刺法
8、。1 1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在其四周边缘处向中心在病变中心直刺一针,在其四周边缘处向中心斜刺或平刺斜刺或平刺4 48 8针(根据病灶面积确定针数,多采用长针)针(根据病灶面积确定针数,多采用长针)。得气后捻转行针,留针。得气后捻转行针,留针20203030分钟,隔分钟,隔5 51010分钟捻针分钟捻针1 1次,促进针感向四周扩散。次,促进针感向四周扩散。2 2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范围较大的肿块、疼痛、麻木、皮肤病。范围较大的肿块、疼痛、麻木、皮肤病。(四)围刺二局部多针刺法二局部多针刺法 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病位有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病位有皮
9、、脉、肉、筋、骨之分,在刺法上也有相应的区别。皮、脉、肉、筋、骨之分,在刺法上也有相应的区别。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素问素问刺要论刺要论:“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刺毫毛腠理无伤皮。”操作:用短毫针轻浅点刺皮毛,不透皮,勿出血。操作:用短毫针轻浅点刺皮毛,不透皮,勿出血。应用:浅表疾病、小儿疾患。如小儿腹泄,可轻应用:浅表疾病、小儿疾患。如小儿腹泄,可轻浅点刺水分、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浅点刺水分、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下巨虚等穴。(一)毛刺、直针刺、半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1.毛刺原文:原文
10、: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半与全相对,半刺指进针半途而止,不深入,浅半与全相对,半刺指进针半途而止,不深入,浅刺针,快出针,不伤肌肉,定位于皮毛,如同拔出刺针,快出针,不伤肌肉,定位于皮毛,如同拔出毫毛一样。毫毛一样。应用:浅表疾病、小儿疾患。应用:浅表疾病、小儿疾患。目前的梅花针法为毛刺,半刺法发展而来目前的梅花针法为毛刺,半刺法发展而来2.2.直针刺直针刺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寒气之
11、浅者也。”直并不是指进针直并不是指进针9090的直刺,而是针的直刺,而是针尖直对病所。尖直对病所。操作:押手捏起穴位两旁皮肤,刺手针尖朝病所操作:押手捏起穴位两旁皮肤,刺手针尖朝病所沿皮刺入沿皮刺入应用:浅表病症。(应用:浅表病症。(“寒气之浅寒气之浅”)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一)毛刺、直针刺、半刺3.半刺4.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毛刺与半刺均为浅刺疾出,但毛刺较浅,浅刺勿透)毛刺与半刺均为浅刺疾出,但毛刺较浅,浅刺勿透皮,不出血;半刺较深,浅刺透皮后快速出针。皮,不出血;半刺较深,浅刺透皮后快速出针。(2 2)毛刺与半刺均治疗浅表疾病、小儿疾患,激量较小)毛刺与半刺均治疗浅表
12、疾病、小儿疾患,激量较小不留针,要求取穴较多,一般可取不留针,要求取穴较多,一般可取5 51515个穴位,不然难以个穴位,不然难以构成有效刺激量。构成有效刺激量。(3 3)直针刺法发展为现代的沿皮横透法,可酌情留针。)直针刺法发展为现代的沿皮横透法,可酌情留针。(一)毛刺、直针刺、半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1.1.浮刺浮刺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治肌急而寒者也。”操作:斜刺进针至肌肉浅层施术。操作:斜刺进针至肌肉浅层施术。应用: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肉拘急疼痛、全身酸困不适、应用: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肉拘急疼痛、全身酸困不适、
13、肌肤麻木不仁等;或扭伤导致肌肉浅层的疼痛、麻木不适。肌肤麻木不仁等;或扭伤导致肌肉浅层的疼痛、麻木不适。浮刺与毛刺、半刺均为浅刺法,但毛刺浅浮刺与毛刺、半刺均为浅刺法,但毛刺浅刺皮毛而不透皮,半刺浅刺疾出而透皮,毛刺皮毛而不透皮,半刺浅刺疾出而透皮,毛刺与半刺均定位于皮肤;浮刺则是斜针浅刺刺与半刺均定位于皮肤;浮刺则是斜针浅刺至肌肉浅层施术,定位于肌肉浅层。至肌肉浅层施术,定位于肌肉浅层。(二)分刺、合谷刺、浮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2.2.分刺分刺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分刺者,刺分肉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之间也。”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病在肉,调之分病在肉,调之分肉。肉
14、。”操作:刺入肌肉间隙捻转提插行针施术。操作:刺入肌肉间隙捻转提插行针施术。应用:治疗各种肌肉病变。应用:治疗各种肌肉病变。3.3.合谷刺合谷刺原文:原文:灵枢灵枢官针篇官针篇:“合谷刺者,左右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素问素问气穴论气穴论:“肉之大会曰谷。肉之大会曰谷。”操作:在肌肉丰厚处先直刺至深层,退至浅操作:在肌肉丰厚处先直刺至深层,退至浅层后分层后分 别向左、右斜刺,使针刺痕迹形如鸡足。别向左、右斜刺,使针刺痕迹形如鸡足。应用:治疗各种肌肉病变。(同分刺法)应用:治疗各种肌肉病变。(同分刺法)(二)分刺、合谷刺
15、、浮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4.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浮刺与分刺、合谷刺均为刺肌肉之法,但)浮刺与分刺、合谷刺均为刺肌肉之法,但浮刺刺入肌肉浅层,而分刺与合谷刺刺入肌肉深浮刺刺入肌肉浅层,而分刺与合谷刺刺入肌肉深层。层。(2 2)分刺与合谷刺均刺)分刺与合谷刺均刺“分肉之间分肉之间”,即均在,即均在肌肉丰厚部位施术,分刺只在肌肉丰厚处作捻转肌肉丰厚部位施术,分刺只在肌肉丰厚处作捻转插行针,而合谷刺要求一针多向刺,形如鸡足。插行针,而合谷刺要求一针多向刺,形如鸡足。(二)分刺、合谷刺、浮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1.1.关刺关刺原文:原文:“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关刺者,
16、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曰岂刺。”操作: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针刺,可作小操作: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针刺,可作小幅度捻转提插,不宜大幅度捣针。防止刺伤肌幅度捻转提插,不宜大幅度捣针。防止刺伤肌腱或出血。腱或出血。应用:肌腱、韧带、关节病变。应用:肌腱、韧带、关节病变。(三)恢刺与关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2.2.恢刺恢刺原文:原文:“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操作操作方法一:针刺受损经筋的旁边,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为一针方法一:针刺受损经筋的旁
17、边,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为一针多向刺法。(张景岳等)多向刺法。(张景岳等)方法二:从受损肌腱旁刺入,捻转插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方法二:从受损肌腱旁刺入,捻转插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为一种互动刺法。(新教材)配合关节屈伸活动。为一种互动刺法。(新教材)方法三:从受损肌腱旁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方法三:从受损肌腱旁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舒缓筋急。(老教材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舒缓筋急。(老教材6 6版)版)应用:肌腱、韧带、关节病变。应用:肌腱、韧带、关节病变。3.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关刺法直接刺筋,禁止大幅度提插、捣)关
18、刺法直接刺筋,禁止大幅度提插、捣针,防止损伤肌腱;一般只宜小幅度捻转提插,针,防止损伤肌腱;一般只宜小幅度捻转提插,刺激其边缘。刺激其边缘。(2 2)恢刺法令患者活动关节前,必须将针提)恢刺法令患者活动关节前,必须将针提到皮下,防止弯针、断针。到皮下,防止弯针、断针。(3 3)无论是关刺还是恢刺,施术时手法必须)无论是关刺还是恢刺,施术时手法必须轻柔,注意针刺方向与深浅,因为肌腱、韧带轻柔,注意针刺方向与深浅,因为肌腱、韧带附着的关节处血管丰富,针刺不慎容易引起出附着的关节处血管丰富,针刺不慎容易引起出血、疼痛,甚至关节屈伸功能障碍。血、疼痛,甚至关节屈伸功能障碍。(三)恢刺与关刺三病位深浅刺
19、法三病位深浅刺法1.1.输刺输刺原文:原文:“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以取骨 痹,此肾之应也。痹,此肾之应也。”操作:直刺进针,深刺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操作:直刺进针,深刺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提插,然后逐步退针。然后逐步退针。应用:骨与关节病变。应用:骨与关节病变。2.2.短刺短刺原文:原文:“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下摩骨也。骨所,以下摩骨也。”操作:进针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操作:进针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上下提插,如摩刮骨状。其手法特点是摇法刺至骨上下提插,如摩刮骨状。其手法
20、特点是摇法与提插法结合,有扩大针感的作用。与提插法结合,有扩大针感的作用。应用:骨与关节病变。应用:骨与关节病变。(四)短刺与输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3.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短刺与输刺均以局部取穴为主,)短刺与输刺均以局部取穴为主,以针刺至骨为度。以针刺至骨为度。(2 2)为避免损伤骨骼,二法手法要)为避免损伤骨骼,二法手法要轻柔,可作小幅度捻转提插,不宜作轻柔,可作小幅度捻转提插,不宜作大幅度捣针。大幅度捣针。(四)短刺与输刺三病位深浅刺法三病位深浅刺法 医生在针刺施术时,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的刺法。医生在针刺施术时,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的刺法。由于医生与患者配合互动,又称
21、为互动式刺法。由于医生与患者配合互动,又称为互动式刺法。1.1.选穴原则选穴原则 由于本法要求活动局部,所以以远道取由于本法要求活动局部,所以以远道取穴为主。可以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穴为主。可以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取。(一)操作方法四运动针刺法四运动针刺法2.2.针刺方法针刺方法 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1 12 2分钟,指导患者活分钟,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动相关部位5 51010分钟,重复上述操作分钟,重复上述操作1 12 2次,此为先针后次,此为先针后动。亦可边针边动,即针刺得气后,一边行针施术,一边动。亦可边针边动,即针刺得气后,一边行
22、针施术,一边叫患者活动相关部位。叫患者活动相关部位。3.3.活动部位活动部位 关节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关节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 眼、口腔、咽喉、肛门等部位以其生理活眼、口腔、咽喉、肛门等部位以其生理活动为主动为主 语言障碍者以指导其发音为主。语言障碍者以指导其发音为主。内脏以胸式或腹式深呼吸为主。内脏以胸式或腹式深呼吸为主。目前多用于肢体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多用于肢体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二)临床应用四运动针刺法四运动针刺法 1 1实施针刺手法时,应由弱渐强,并随时观察实施针刺手法时,应由弱渐强,并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防止晕针。患者的面部表情,防止晕针。2 2指导患者作运动时,幅度
23、宜由小到大,速度指导患者作运动时,幅度宜由小到大,速度宜由慢渐快,以患者耐受为度。宜由慢渐快,以患者耐受为度。3 3是先针后动,还是边针边动;是否留针;一是先针后动,还是边针边动;是否留针;一次治疗的总时间等问题,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次治疗的总时间等问题,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活掌握。活掌握。(三)注意事项四运动针刺法四运动针刺法 1.巨刺、缪刺 概念:指采用右病取左,左病取右的一种选穴方法。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缪刺者,刺络脉,左背刺右,右痛刺左。”操作方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针刺方法。适用范围:面瘫,牙痛,中风等
24、。五其他刺法五其他刺法 2.偶刺 概念:指选穴采用一前一后的针刺方法。灵枢官针云:“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操作方法:先用手循按前胸募穴和后背俞穴,前后对偶斜刺;或在痛点上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适用范围:心胸疼痛。五其他刺法五其他刺法3.刺血法、豹文刺 原文:灵枢官针篇:“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操作: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应用:治疗红肿热痛。五其他刺法五其他刺法、赞刺 原文:灵枢官针篇:“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刺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操作: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浅刺出血的方法。应用:治痈肿
25、、丹毒等。五其他刺法五其他刺法、络刺 原文:灵枢官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操作: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应用:多用于实证、热证。五其他刺法五其他刺法 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不同的部位,由于其局部解剖不同,因此,针刺时也应该有所不同,防止刺伤内脏、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一头面颈项部腧穴(一)头部腧穴头部(项部除外)皮薄肉少,血管丰富,针刺时大多采用平刺0.50.8寸。毫针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有落空感),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囟会穴,小儿囟门未闭时禁针。一头面颈项部腧穴一头面颈项部腧穴(二)眼眶内腧穴(二)眼眶内腧穴 眼眶内血管丰富,组织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药 大学 针灸 推拿 学习班 毫针 临床 运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