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方法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方法探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河道海烟岸生态设计方法摘斤科学合理的城市滨水驳岸设计对于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缓解城市排涝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城市可持续开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城市河道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表达, 也是城市文化风貌和生活面貌的综合反映,在这一水陆交接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变化,对于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活 具有重要影响1。20世纪80年代,德国、日本等国家提出了“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驳岸的技术,其主要关注的是河道防洪 的功能2。随着麦克哈格生态设计理论的提出,以及生态学的逐步开展,对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设计不仅要满足防洪的 需求,还要注重生态的循环、生
2、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驳岸的观赏特性3。但是,在目前的河道滨水空间的设计中,通常 缺乏对于驳岸的生态设计,大多为混凝土或砌石驳岸,或者不对驳岸做任何处理,导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恶化4。文 章基于景观生态设计,分析城市滨水驳岸的定义、工程结构形式、功能,以解决在城市水体驳岸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驳岸 功能单一化、视觉平庸化等问题,从雨水管理系统的建设、植物的合理选择、驳岸的建设原那么等分析城市河道滨水驳岸 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与意义,以期为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提供参考。1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概述1.1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与生态驳岸的定义驳岸是指连接水体和陆地的水陆过渡地带,生态驳岸是指自然驳岸或具有可
3、渗透性的人工驳岸5。生态驳岸模拟 自然岸线的“可渗透性”,是在不同季节起到渗透与反渗透作用的弹性界面。生态驳岸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局部,通过 对驳岸的生态设计改变传统的驳岸处理方式,营造稳定的驳岸植物群落,并利用完善相关雨洪管理设施,使城市河道的 生态效益最大化。此外,通过建设河道生态驳岸,提升滨水景观观赏性,给游人提供良好的可观可玩的景观空间。1.2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结构形式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形式主要分为直立式、斜式、阶梯式三种,根据不同的场地状况选择不同的建设方式,使其 既能实现生态设计的规划控制目标,又不浪费资源,同时发挥良好的观赏功能。直立式驳岸一般应用于高差较大的场地, 但具有明显的
4、缺点,其观赏性较低,人工痕迹明显,斜式驳岸可以增大水体观赏空间,但与直立式驳岸一样,对于水的 体验较差。阶梯式驳岸将景观与空间分为不同的层级,依据水位变化设计不同高度的景观,在保障平安性的同时具备亲 水性。生态驳岸是阶梯式驳岸的一种,但更具有生态特色,发挥着其他驳岸无法发挥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可净化水 质、调蓄洪水等。在城市中,河道滨水驳岸的设计受到场地空间与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对于驳岸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 虑。1.3 生态设计在城市河道滨水驳岸设计中的重要性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设计必然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城市河道滨水驳岸设计中的代表为生态
5、驳岸,不同于硬质驳岸,生态驳岸在横向与纵向上有更多的变化,综合考虑水 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水质的保护净化7。生态设计可以兼顾平安、生态与美观的需要,赋予驳岸一定弹性,使河流顺 应自然演变规律。对于驳岸的改造设计应根据水体的水质、利用现状等合理选择建设模式,选择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净化水质,对于当前河道的设计应采用生态驳岸,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河道原有形态,并结合雨洪管理体系设计, 以低影响开发原那么对水生态系统做最小干预。1.4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建设中的问题现阶段,城市滨水驳岸的建设由多部门相互配合完成,但容易造成防洪功能的单一化、驳岸与景观观赏效果未能 融合的局面,块石砌筑的驳岸施工相
6、对简单,能够满足防洪需求,但形象冰冷,并不符合人性化设计。软质驳岸具有良 好的观赏效果,使陆地与河流能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了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对于防洪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不 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应采取不同的驳岸设计方式,同时满足防洪、观赏、生态的需求,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控制指 标,解决功能单一化、视觉平庸化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城市河道驳岸设计模式。2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功能2.1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生态功能城市河道滨水空间的营造对于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河道滨水驳岸的设计关乎河道的生态质量。对于 河流滨水驳岸的设计,需要考虑生态廊道的建设,加强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
7、生态服务功能的建设8。 生态驳岸的设计能够通过合理选择驳岸形式、滨水植物和应用工程技术等,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提升水质,保护河道 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合理种植植物,巩固河岸、减缓河水对水岸的冲击。并且在降雨量大的时候发挥调蓄洪水的作用, 在降雨量较小的时候能够补充地下水,通过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措施,有机联系水陆,而不是单纯的硬化,从而使驳岸 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2.2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文化功能滨水驳岸限定着城市水体的形态,不同的城市水体有着不同的形态,展现了不同的地域风貌。滨水空间中融入地 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可以保持滨水空间的特色和异质性,提升空间品质和市民的生活质量。生态驳岸的设计能
8、够保护水体 原有形态,从而延续城市文脉,使城市在大尺度上有较强的识别性,滨水驳岸的塑造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滨水空间,用不 同的空间形态展现文化内涵,使在景观中游憩的人接收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在滨水驳岸的设计中,可以融入地域特色文 化,配合其他造景元素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滨水景观。2.3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美学功能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设计具有美化滨水景观的作用。对于城市粗放开发、平庸空间的问题,滨水驳岸的生态优化 设计有利于提升河道滨水空间的美景度,也有利于提高河道滨水景观空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为游人提供开放的、活泼 的、具有亲水性的滨水空间。生态驳岸的设计可以增加滨水景观层次,促进动植物的多样性,不仅优
9、化了水系生态系统, 同时也增强了视觉丰富性。此外,美学功能是所有综合元素的外现,有利于提升空间的使用活跃度,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与幸福感。而对现存硬质驳岸的改造提升,撤除是不可行的,其重点在于利用植物或其他小品丰富景观。2.4 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方法3.1 河道滨水驳岸的雨洪管理系统建设河流是自然及城市中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资源调配、泄洪排涝、蓄水供水等重要生态功能9。首先,城 市河道滨水驳岸的设计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相协调,强化雨水调蓄功能10。其次,河道滨水驳岸应与 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协调。统筹滨水绿地的海绵城市措施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渗透池、植草沟等,建设植被缓冲
10、带,以减缓河流流速并净化水质,减轻污染负荷。滨水驳岸的雨洪管理功能表达在调蓄、净化两个方面,调蓄功能主要 与城市管网系统相结合以实现,净化那么通过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及其他生物实现11。对于河流的保护,防止 盲目截弯取直,减缓水流速度,维护水生态环境,稳固河岸与补充地下水。3.2 滨水驳岸植物设计方法生态驳岸设计中,植物生态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排毒解毒、净化水质等作用。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具有本钱低、 易操作且环境友好等优点,能够有效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吸收重金属、抑制藻类生长等10。植物护岸是生态驳岸的一 种,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其选择相应的植物净化水质,合理搭配浮水植
11、物、挺水植物、沉水 植物12。在选择滨水植物时,应遵循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营造具有物种多样性的滨水植物群落,应尽量选择乡土植 物,适当引入外来植物,但要注重生态平安,防止生物入侵。植物护岸可以与抛石、石笼或设置木桩等相关措施相结合,增强其稳固性和耐腐蚀性,使植物可以长久发挥作用, 假设采取景石驳岸,那么可设计种植池、景观小品与景石相互衬托。此外,应充分考虑水生植物的造景作用,从植株大小、 色彩、形态及其设计形式等方面考虑,同时在满足观赏性的同时丰富其科普与自然教育等人文功能。3.3 生熊驳岸主要设计原那么首先,生态驳岸的设计要满足平安的需要,须具备防洪调蓄的实用功能。其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
12、上,对河 道驳岸进行生态设计,保护鱼类、鸟类、微生物等的多样性及其正常的生活繁衍,在水陆交接过渡区域做水质的处理。 在平安、生态的基础上增添滨水空间,根据河道不同位置做不同的设计。满足文化需求,控制人的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如设置供人钓鱼的滨水平台或其他参与性的亲水装置。立足于地域文化,展望时代精神,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空间。 上述三点可总结为平安、生态、文化,三者相互交融、有机结合。4结语随着城市的更新与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人居环境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应考虑结合人的需求与生态的建设,充分结合海绵城市技术,融合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并
13、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开展多方面考虑建设模式。城市水系作为城市景观的记忆与特色,综合了生态、文化、历 史、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局部,突出展现了城市风貌。对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的生态设计,不仅要做到生态良好,还要做到实用、经济、美观,秉持可持续开展、以人为 本的原那么,做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平安、生态、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建造更加适宜观赏、游憩、生活的滨水活动空间。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城市河道滨水驳岸设计必然是生态的设计,在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丰富滨水驳岸的文 化内涵,解决驳岸功能单一化、视觉平庸化的问题。现阶段对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述,
14、对城市水体整体设计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科 学的体系,关于雨水管理系统的建设、植物的合理选择、驳岸的建设原那么等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科学合理的 城市河道滨水驳岸生态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参考文献:1王国体,李德章,李殿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多样性形式与适应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 (8) : 1256-1259.2商侃侃,张国威.上海辰山植物园生态驳岸的水生植被构建与应用J.园林,2017 (10) : 20-23.3云邮.当代景观设计生态探索的历史根源与哲学框架J.城市开展研究,2019, 26 (7) : 96-106.4李国庆.生态驳岸在城市滨水景观及园林
15、水景中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2009 (16) : 500.5张漫君,张曼胤,魏圆云,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提升方案探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 16 (1): 13-16.6邢琳.滨水生态景观中的植物设计J.现代园艺,2022, 45 (3) : 130-132.7黄剑,张杰龙,让自然做功的河道生态修复: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景观概念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8, 25 (10) : 86-91.8翟学正,刘颖,赵琪,等.生态廊道修复技术及在大清河的应用J.中国水利,2021 (16) : 30-32.9李景保,于丹丹,杨波,等,长江荆南三口水系调蓄能力演变及其与水系结构的关联性J.水资源保护,2019, 35 (5) : 19-26.10李锋民,陈琳,姜晓华,等.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水生植物优选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环境学报,2021, 30 (12) : 2411-2422.11王文君,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2, 33 (4) : 142-146.12王文晨.乡村建设中生态驳岸设计方法及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31 (15) : 318-319, 3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