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第七章_旱地土壤管理讲课讲稿.ppt
《[农学]第七章_旱地土壤管理讲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第七章_旱地土壤管理讲课讲稿.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农学农学 第七章第七章_ _旱地土壤管旱地土壤管理理一.旱地的概念及其资源概况旱地的概念有两种解释:第一,人们将耕地划分为水田和旱地。凡是农田经常保持一定水层,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土地称为水田;凡经常不保持水层的农田,包括灌溉农田和旱作农田统称为旱地。第二,旱地是专指无灌溉条件,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也叫雨养农业。依据旱地的第一种概念,我国的旱地主要分布于秦岭及昆仑山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中西部,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全部,山东、河南、陕西等省的北半部及安徽省以小部分。旱地总面积约54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53%。其中东北平原和黄
2、淮海地区平原多呈连片分布,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黄土高原和内蒙、甘肃、新疆等山前平原与绿洲,约占25%。其它15%零星的分布在江南丘陵红黄壤和水利条件较差的坡耕地上。灾害旱灾 水灾地震雹灾风灾蝗灾歉饥疫灾霜灾总计次数107410587055505184824072612035285频率%20.520.213.010.59.99.27.85.03.91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各种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据统计,中国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共3703年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达5258次。统计如下:可见,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旱灾占首位。另外从旱灾发生的频率上看,从汉立国以后计算,次公元前2
3、06年至公元1936年,这2142年间,共有旱灾1035次,平均2年一次旱灾。由此可见,中国的旱灾不仅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首位,而且其发生频率也是较大的。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统计情况中国关中有“十年九旱”之说 干旱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世界干旱情况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曾发表
4、的文章称,由于干旱,中国北部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递减13米,作为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的产量正在缩减,5年内谷物产量已减少了6600万吨,超过加拿大全年产量。粮食生产非常耗水,1吨谷物需用水近千吨,江河及地下水的70%都用于灌溉。缺水就意味着缺粮。菲律宾及美国农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在谷物生长季节,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稻米、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就下降10%.由于这几年温度偏高,世界粮食产量可能会缩减创记录的9200万吨,谷物库存将下降到30年来最低点。缺水就意味着缺粮缺水就意味着缺粮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之一也因缺水而饱受干旱之苦。在印度东北部的哈西希尔斯,正常年份,一年内的降雨量可达25400毫米这绝对是世界
5、纪录。但是现在部分专门用来运输石油的罐车已经改运淡水,因为当地居民却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去运水以解缺水之苦。近几十年来,森林开始大面积消失,结果使切尔拉蓬吉在2001年全年的降水量比1861年一个月的降水量还要少,总共只有9220毫米。如果一直不下雨,这一地区的旅游观光者就会越来越少。这一状况引起当地政府的焦急不安,因为市政府从旅游观光者那里获得不少收入,许多旅游者都慕名来这里观光如画的风景。最潮湿的地方也闹干旱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干旱地区扩大 日前,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戴爱国等研究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地球上严重干旱地区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则是全球变暖。
6、戴爱国等人称,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地表水分加速向空中蒸发,即使降雨量有所增加,多数地区也会形成干旱。他们根据这一思路编制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世界各地气温和降雨量的资料,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互相印证后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研究者称,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已经预言,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时,大多数陆地会出现干旱,他们的分析显示“这一干旱过程已经开始”。研究者认为,在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前提下,他们的研究成果敲响了全球干旱的“警钟”。中国多数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中国气象局专家丁一汇研究员说,中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尤其是华北地区。中国的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7、近百年中国气温上升了 0.4 至 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 0.6。中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的陕、甘、宁、新地区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从 1985 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其中 1998 年冬季最暖。中国降水从 50 年代起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降水减少而导致的水资源缺乏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根据国际上先进的气候模式和中国区域气候模式看,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至2.3度,西南可能上升1.6至2,青藏高原则可能上升2.2至2.6。另外,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将出现
8、继续变干的趋势。旱区农业从古至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由于世界性水资源和能源的紧张,对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水资源发展旱区的农业生产,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美国中西部旱区17个州,生产高梁占全国高梁总产量的90%、小麦和羊占全国的80%、棉花和牛占全国的45.2%。加拿大地处半干旱地区的三个省生产的小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7%。这些均说明旱区的农业生产蕴藏着很大的增产潜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半数以上。位于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北,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是全国粮、棉、油总产量分别占各类全国总产量的37.5%、58%和40%
9、,木材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并有名目繁多的土特产,驰名中外,此外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当可观。该区的石油、煤炭、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该区大部分尚属待开发的落后地区,工农业的生产潜力很大。重视该区的进一步开发,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旱地土壤管理的巨大意义 关于旱区的划分,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通常认为,年降水量在200-250毫米以下的地区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50-450毫米的地区为半干旱地区。450-650毫米的地区为半湿润易旱地区。由于半湿润的地区大多亦属旱区,所以,可用年降水量小于650毫米做为旱区划分指标。一般采用大范围划分法,将旱区分
10、为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易旱地区三个主要类型。1.干旱区 干旱区包括内蒙西北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伊犁盆地外的全部。总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0%。年降水量小于200-250毫米,光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如有灌溉条件,即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所以从农业生产角度,视有无灌溉条件,该区又可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即绿洲农业)两大类型。牧区内高山、沙漠、戈壁分布较广。草地面积仅占本区总面积的21%,天然草场多属于旱草原、半荒漠和荒漠草原,生产力很低,亩产鲜草仅数十公斤。放牧的牲畜主要是山羊、绵羊、马、牛和骆驼等。经营管理粗放,抗灾能力弱。由于
11、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场的退化。北方旱区干旱类型及农业生产现状北方旱区干旱类型及农业生产现状2.半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自东北向西南斜跨13个省和自治区,大致包括东北西部、冀北、晋北、陕北、甘肃中西部、内蒙部分地区、河北平原中部、青海部分地区及新疆伊犁盆地等。总土地面积约占北方旱区的29%,其中耕地、林地和牧地分别约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5%、10%和42%,年降水量平均为250-450毫米。由于地势和纬度等不同,气候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从0 或0以下到8-10,0的积温从1500到近5000,无霜期100-200天,有的地区少于10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低温、霜冻、干热风等,低平地还有夏涝的危
12、胁。本区在我国旱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旱地耕作栽培历史。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麦、莜麦、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甜菜及豆类等。多为一年一熟,少许地区二年三熟,产量低而不稳,有些地区甚至不能做到粮食自给。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等。水浇地面积约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4,分布不均。北方旱区干旱类型及农业生产现状3.半湿润易旱地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吉林中部、辽宁西南-中北部、华中低平原、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地部分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临运盆地及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等地。面积只占北方旱区总面积的13.5%。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著名的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13、、华北大平原、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及长治盆地等成为本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50毫米,为北方旱区降水较多的地区。唯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光热资源较丰富(东北北部除外),但有低温、霜冻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无霜期南北差异很大,大致为90-220天。除东北偏北地区及一些丘陵山地一年一熟外,其余地区可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是北方旱区粮棉重要生产基地。此外,经济作物中的大豆、烤烟、芝麻、向日葵、甜菜、油菜等是区内不同地区的重要产品。与北方旱区的干旱、半干旱区相比,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灌溉面积约为本区耕地面积的40%,对本区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
14、产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一)旱地土壤的共同特点 我国旱地分布面积很广,所包含的土壤类型也非常复杂,大体上包括褐土、塿土、黑垆土、黄绵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等,其中以褐土、黑垆土和栗钙土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这些土壤都有差异非常大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土壤的各项性状都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以区别于水田土壤。归结起来旱地土壤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剖面均有石灰及石膏的聚集现象,有程度不同的石灰反应,属于石灰性土壤类。由于受到水分条件限制,淋溶作用比较差缘故。因为碳酸钙和石膏的溶解度不同,旱地土壤中碳酸钙的聚集比石膏的聚集
15、更为常见。但旱地土壤能否聚集碳酸钙,还要看土壤上部的石灰淋溶情况和成土母质的碳酸盐含量,后者决定着可淋溶的石灰数量。许多半干旱地区土壤可能整个剖面都有很高的石灰含量,但却没有明显的石灰汇聚积层。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2pH值偏高,属于中性到微碱性和碱性反应的土壤 旱地土壤的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阳离子代换量高,基本上属于盐基饱和度较高的土壤。水分条件影响,剖面上盐基离子淋溶程度弱,丰富的碳酸盐含量,决定了旱地土壤的pH比较高,大多在7.08.5左右,个别土壤达到8.510.0,成为碱化土或碱土。降雨量大小往往是影响土壤pH值重要因素之一。在湿润地区石灰使用可以增加土壤pH已是生产上普遍采
16、用的技术。科罗拉多州东部某些土壤类型和降雨量的pH平均值土壤类型年降雨量(mm)430480380430330280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壤 土-6.56.77.07.16.87.17.47.0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 3表土层有时有积盐现象,土壤含盐量相对偏高。因为土壤水分以蒸发上升型为主的缘故。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就是特殊的气候特征所决定。土壤积盐程度也与成土母质和地下水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只是在旱地土壤中盐分表聚的几率非常高。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土壤中,Na+的饱和度非常高,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4旱地土壤一系列物理特性中,最为重要的是土壤的水分特性。我国旱地除黑土分布
17、区年降水量较高外,个别年份可出现土壤水分淋失,水分状况类型可归属周期性淋失型外,其余旱地土壤的水分状况均属非淋失型,亦即水分在土体内的迁移循环深度一般不超过23m。黄绵土和黑垆土土层深厚疏松,渗水力极强,土壤水分的循环深度可深达45米,但下移水分也远不能进入地下水。因此,我国北方旱地农田土壤几乎不存在养分淋失进入地下水的条件。频繁的土壤缺水干旱(尤其是耕作层)也是本地区土壤十分突出的共同特征。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 5旱地土壤的发育过程各不相同,土壤剖面的分化程度和土体构型受降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干旱地区的土壤也有它的发育过程,但不如较湿润地区的土壤发育好。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有明显的淋溶层和淀
18、积层,但这些层次发育的深度不大。因此,确定干旱地区某一土壤的潜在用途时要更多地考虑土体的深度是很有必要的。下层的质地必须能穿过根系、透过水分,并有足够的持水能力,以保证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根际环境。旱地土壤这些特点是制定旱地农田土壤管理原则的重要依据。在我国除一少部分发育于残积或坡积风化母质的土壤外,多数土壤发育于黄土母质或经过再搬运的黄土性母质上。受黄土母质影响,这一类土壤大多具有较深厚而质地松软的土层,富含CaCO3,盐基饱和度高,土壤反应呈中性至微碱性,适于耕种和大多数作物生长。其次,大多数旱地农田土壤中含钾矿物(如云母)的含量较高,粘粒矿物组成中以水云母为主。因此,该地区土壤含钾丰富,且
19、具有较强的供钾和固钾能力。但其它营养元素的基础肥力较差,有机质、氮、磷的含量普遍较低。土壤微碱性到碱性环境和富含CaCO3会增强土壤中肥料氮的氨挥发损失和降低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锰)的有效性,虽对磷的固定作用明显,但未必对作物利用肥料磷不利,许多田间试验证实,含CaCO3土壤对肥料磷的固定并不影响作物对土壤中残留肥料磷的吸收利用。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二)我国旱地土壤肥力状况 土壤的肥力状况既取决于原始土壤的特性和基础肥力,也受开垦耕种后土壤培肥管理制度影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目前我国旱地农田耕地土壤的肥力状况概括为以下几各方面。1我国北方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幅集中在6
20、-20g/kg之间,平均值低于15g/kg;含氮量变幅集中在0.5-1.0g/kg之间,平均值低于0.8g/kg。如按耕层土壤有机质的年分解率2%计算,则每年释出的矿质氮量约为每公顷25.5-52.5公斤(N),相当于生产80-160公斤谷物所需的氮量,而耕层以下的土壤由于得不到作物残茬和农家肥中有机物质归还,以及根量显著减少等原因,不大可能通过有限的有机质分解而向作物提供过多的氮量。因此认为,我国北方旱农地区耕地土壤的供氮力较低,在目前的施肥管理制度下,农田土壤依靠每年作物残茬、死亡根系和农家肥施用等而形成的供氮能力,超不过维持每年每公顷生产2250公斤谷物的需氮量。这一土壤供氮力约相当于华
21、北肥沃农田土壤供氮力能的1/2。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 2北方旱地农田耕层土壤的速效磷(0.1mol/L NaHCO3浸出)含量(P)集中在3-10g/g范围内,其中低于5g/g的土壤面积约占一半。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10g/g可视为轻度缺磷,低于5g/g为缺磷,低于3g/g为严重缺磷。根据这一分级和旱农区部分市县的土壤普查资料,可以粗略地估计我国北方旱农区耕地土壤缺磷的面积可能占80%以上,其中1/4属轻度缺磷,1/4属中度缺磷,1/4至1/3属严重缺磷。大约只有不足20%的耕地土壤其速效磷含量达到10g/g以上,可视为“基本不缺磷”。3北方旱农区土壤速效钾(中性盐浸提)的含量(K)集中在100
22、-200g/g范围内。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00g/g可视为“基本不缺钾”,超过150g/g为丰富,低于50g/g为缺钾或中度缺钾。少部分砂质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可属缺钾土壤。从全国范围内看,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土壤的供钾潜力可属“高”或“中高”区,是全国农田土壤供钾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的供钾潜力,既取决于土壤成土母质含钾矿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受土壤施肥的影响。这一地区土壤的平均含钾量几乎是含磷量的30倍,因此土壤的供钾潜力和速效钾含量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含钾矿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在较小的程度上受土壤施肥制度的影响。广泛发育于黄土类母质的黄绵土、塿土、褐土等,土壤质地较细,富
23、含云母、水云母等含钾矿物,具有较强的和持续的供钾能力。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 4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与成土母质以及土壤环境条件如pH、Ca(HCO3)2、水分状况、氧化还原等条件有关。我国旱作农田主要土壤均为中性至偏碱性,多数含有游离Ca(HCO3)2,因此,微量元素如Zn、Mn、Fe等有效含量均属偏低。旱地土壤有效锌(DTPA浸出)含量(Zn)集中在0.2-1g/g幅度内;有效硼(沸水浸出)含量(B)集中在0.25-1g/g范围内;有效锰(DTPA)浸出含量(Mn)变动在1-15g/g范围内;有效铁(DTPA浸出)含量(Fe)变动在2.5-20g/g范围内。根据中国土壤,有效锌
24、、有效硼含量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中低区;土壤有效锰、有效铁含量水平属低水平区。如以有效锌含量浓度低 于1g/g为土壤少锌或轻度缺锌,低于0.5g/g为土壤缺锌,则我国北方旱农田约80%以上土壤少锌,约一半以上的农田土壤缺锌;若以低于0.5g/g为土壤缺硼,则旱地土壤缺硼面积约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土壤轻度缺锰至缺锰。如以低于10g/g为土壤缺铁,则约一半的耕地土壤可能缺铁。综上所述,我国北方旱地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为:土壤供氮力低下;广泛而严重贫磷;锌、硼、锰、铁的有效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有一定潜力的供钾能力。因此,我国北方旱农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则和对策是增加土壤供肥(特别是供氮)
25、能力,尽快消除土壤贫磷障碍因素,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重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保护农田土壤的供钾能力。二.旱地土壤基本特性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干旱不仅限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在任何地方,包括湿润地区也有干旱的出现。我国旱地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些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200mm左右,为全国平均降水量的1/3;年降水总量约6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降水总量的1/10,年降水量少,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69月份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75%,冬春少雨,易发生春旱,夏秋雨季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农田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低;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8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学 第七 旱地 土壤 管理 讲课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