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2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2篇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 2 篇稿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八零后出生的我们是幸福的,步入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开放,经济、科技和文艺大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奇的事物、发明创造不断涌入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份“2018 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名单中,xx 这个人口不足 90 万的小城竟赫然在列,和广州、南京、西安、成都这些经济繁荣的都市齐名。五十年代因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呼召,我的祖辈分别从江苏、东北等地来到陕西 xx 这座昔日煤都,两代人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煤矿工作中,为这个以煤碳起家的城市发展建设献出了自己青
2、春和智慧。仰望夜空,记忆如水流宁静致远。回眸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两间不足 20 平米的平房里,因父亲工作的缘故,一个月和我们只能相聚三四天时间,所以母亲总是走到哪都要带上我。外公家是一个大家庭,那时三个舅舅还未完婚,二老辛苦地经营着一家餐馆,辛勤的母亲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忙活早点食材,天一亮又骑上自行车带上我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生活,我的这种“工作生活”直到上学后才被改变。80 年代初看电视这件事绝对是一件奢侈和时尚的事情,新闻联播、产品广告、影视剧和儿童动画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作为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窗口。当时我们全家只有一台 18 寸的彩电,大概是为了生意的缘故,外公总
3、要把它从餐馆和家之间抱来抱去,每天店里除了吃饭的客人以外再就是左邻右舍的小孩子们围坐观看。 红楼梦 西游记 霍元甲 、渴望等许多电视剧不仅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同样是一种新颖的思想启蒙教育。然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喜爱即时的互联网冲浪,手机、电脑逐渐取代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它更多的是变成一种茶余饭后联结家庭情感的物品。时隔二十多年过去了,外婆思乡的缘故,去年春节过后我从网上订了高铁车票陪母亲和外婆一起回徐州老家探亲。就在我们排队上车的一个瞬间,车厢里那明亮的灯光和喧嚣的氛围,使我童年返乡时的记忆感受再次暖暖地涌上心头。小学时代每次回老家,全家人总要起的很早坐
4、班车赶往西安火车站,和所有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一起大排长龙买票候车,然后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颠簸后回到故乡。尽管火车差不多每次都会准时到达,我的母亲还是会带许多吃的、喝的以防车辆晚点的发生。曾经风尘仆仆一天一夜的旅途,而今天高铁只需要 4 个小时。便利的交通条件让亲人之间的距离感更短了,联系更近了。改革开放 40 年,我亲身感受到家乡生活的巨大变化,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有机会在偏远的工作环境里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我更目睹了祖国走向强盛的沧桑历程,身处在新时代发展的大变革中,秉承国家改革开放的精神,在工作上务实求新创变,学会面对和解决难题挑战,力求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庆
5、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写信的那些年远在大连的父亲已经两个月没有来信了。我很想听到校长像以前一样,突然喊我的名字,温和的说, “芳芳,你家的信。 ”我踮起脚,伸长脖子,眉头紧紧绾着,我的前面黑压压的都是学生,我跳起来,看见校长手上的信,一封封变少了。还不喊我?还不喊我?我一阵焦急,又不甘心的,眼巴巴的看着那些剩下的信。可有一封是我家的?父亲在大连做着装潢的工作,因为路途遥远,考虑到路费贵,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写信、拍电报,是他联系家人的方式。而只有紧急事件才会拍电报,它虽快,但要按字数收费,不到十万火急,父亲是不会拍电报的。由于挂念家人,父亲隔一两个月就会给母亲写一封信,信的内容不
6、外乎家中老人的长长短短,孩子们的念书情况,和他自己最近的一些情况信虽慢了点,但没有字数限制,每次写信,父亲都写厚厚的一沓。听母亲说,父亲也啰嗦,有时让人哭笑不得,遇上春种时期,要问“穗渠种了什么庄稼,梁山上种了什么?土豆种的够不够?”尽管这样,母亲还是和我一样,期待收到父亲的来信。上学的时候,她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我耳朵竖起来好好听,看有没有父亲的来信。终于,我听到校长在喊我,还没等他说下一句话,我已经几步跑到了“台台前” ,差点让大叶杨撞了个趔趄。校长笑咪咪地把信递给我,还说“慢点!看把你喜的,比领奖还喜。 ”说实话,收到父亲的信,就是比领奖还高兴。一路上,我把信捂在怀中,连书包都不“信任”
7、。那时候在农村,村里的小学生上学放学不用送。一个村庄,分割成三段,前沟,拐沟,后沟,学校把所有的孩子们分成三组,每组选一个路队长,路队长不用排队,把大家管理的齐齐整整,直到各自回家。这时候的我,老是嫌前面的人走得慢,一下子就把前面人的鞋踩掉,路队长说的话,我全然没有听,只是把信揣的紧紧的,心想着,父亲会带什么话给我们呢。从大路上上来,刚刚看见我家的大槐树,我就吼开了。母亲微笑着跑出来,一边接走我递上去的信,一边笑我“傻女子” 。父亲总是把信叠了又叠,有时是飞机,有时是飞鹤母亲拆不开的时候就数落父亲。我则在跟前笑个不停。信的内容还是不外乎一些家长里短,但是母亲看的分外认真,她要反复看。晚上,在不到六十瓦的灯泡下,母亲仔仔细细地写着回信,不时地抿嘴笑。母亲说,父亲年底要回来了。我们姐弟三高兴地又蹦又跳,恨不得睡一觉起来就是年底。那时候,一封信可以让人热乎好几天。在深远的农村,识字的人屈指可数,母亲作为一个拔尖的初中生,给父亲写信,也替二婶给身在铜川的二叔写。她们不拐弯,想说啥就是啥。收到信的人,看着一篇纯方言有时也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的信件,没有半点嫌弃,反而像得到宝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荣耀登场。人们再也不用苦熬等待那一份来信,有什么话,有什么事情,打通电话就可以了,也可以微信视频,仿佛亲人就在身边。可是我们忘不掉,在过去的年代,那些信给了我们无数的温暖和安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