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docx(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中学语文学问点总结2 中学语文学问点总结2三袋米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作者:王恒绩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去世了,只给娘俩儿留下了两间残缺不堪的瓦房。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村里没有电,儿子每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清清楚晰地将母爱密密地缝进儿子的衬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班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长高了。这年秋天,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此时,积劳成疾的母亲却因患病已干不了农活,家里有时连裹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
2、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兴奋,但书是非读不行的。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却固执地说:“不!”母子二人僵持着。母亲见说不通,便挥起粗糙的巴掌,结牢固实地甩在了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最终回到学校上学去了。没多久,母亲来到学校,一瘸一拐地挪进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锁紧了眉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爱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立即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又一
3、个月初,母亲又背着一袋米一瘸一拐地走进食堂。熊师傅按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来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恳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又红了脸不吱声了,熊师傅也不再理她。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呵斥道:“哎,我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呀!这杂色米你今日是怎样背来的,还怎样背回去!”母亲好像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大师傅,我跟您实说
4、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回了学校”她又说明说,她始终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每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静静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米,然后捱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摸地回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再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泪流满面。他扶起母亲:“我立刻去告知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假如儿子知道娘讨米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
5、傅的好意我心领了,求您肯定为我保密,感谢!”母亲走了,一瘸一拐。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1三年后,儿子化蛹为蝶,以627分的成果翩翩飞进了清华高校。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台上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万籁俱寂。最终,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激烈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宏大的母亲上台!”12儿子怀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瘸一拐地往台上挪。儿子惊呆了,随后,他猛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
6、,我的娘啊”1、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含辛茹苦B裹腹之粮C班驳陆离D书声朗朗2、第段中母亲的叙述在记叙依次上属于_,母亲叙述的主要内容是_。从中看出母亲_的品质。(6分)3、“一瘸一拐”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用意是_(2分)4、题目“三袋米”在文中的作用是_;_(4分)5、请给三袋米中宏大的母亲写一段60字左右的颁奖词。(5分)【链接】:颁奖词是授奖会上评价获奖者的成就、赞美他的精神的话语。颁奖词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既有概括性,又不失形象性。三袋米现代文阅读答案(19分)1A(2分)2插叙(1分)母亲逼着儿子来读书,自己忍着腿病外出为儿子乞讨粮食。(2分)吃苦耐劳意志坚韧为了
7、能让儿子上学而忍辱负重(3分)3强调了母亲腿疾严峻,突出了母亲克服病痛而哺育儿子的拳拳爱心(2分)4“三袋米”为全文的线索。(2)“三袋米”上凝注着宏大的母爱(4分)5要求:能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运用肯定的修辞手法。语句通畅,层次清楚。(5分)云锦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南京云锦,是以彩丝织成的色调绚丽、花纹繁盛和技艺精湛的高级丝织品。它在丝绸多姿多彩的品类里独放奇彩,是至善至美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这城市的发展亲密相关。南京丝织业发端于三国时期,因为建业(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东晋末,刘裕北伐大获全胜,将长安的织锦工匠带到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中心建康(今南京),并且设立
8、了特地管理机构“锦署”来组织生产,这是云锦品种产生的标记。清代在商业经济空前旺盛的南京设“江宁织造署”,干脆由朝廷管理丝绸生产,满意御用和官用绸缎的需求,所以云锦生产极具规模。云锦工艺独特,只能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需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协作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而且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假如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全部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终织造,整个过程犹如电脑编程一样困难而艰难。云锦主要特点是绣品逐花异色,即花卉的色调会随着视察角度而改变。其次,由于大量是宫廷用品,所以云锦的织造往往用料严
9、格探究,以至不惜制造工本;织造工艺则精益求精到肯定一丝不苟,力求十全十美的地步。云锦喜用金丝、银线直至各种鸟兽羽毛绒毛用来织造,如在皇家绣品上的绿色是织入孔雀羽毛的。南京云锦具有中国传统的祥瑞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皇袍上的正座团龙、祥禽瑞兽、如意云霞,还是一般衣料上的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无一例外。它们或“象形”,或“谐音”,或“寓意”,或“比况”,都寄予了深刻的含意。如“一品(鹭鸶)当朝”、“双喜(喜鹊)临门”、“岁寒三友”、“四君子”、“五福”、“三星高照”(由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图案组成),“富贵平安”(由花瓶、牡丹花、苹果组合图案),都表达了中国祥瑞文化的核心主题,表达了人们的华蜜祈
10、求与热忱憧憬。 2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2分)A、精益求精B、络绎不绝C、沤心沥血22、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2分)A、本句表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B、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与这句话表述的内容也有关系。C、由此可以理解云锦的织造困难而艰难。D、这是云锦恒久不能用电脑限制机器来织造的缘由。23、针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2分)A、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B、第、段划线句表明这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南京云锦。D、文章说明依次是空间依次。24、云锦的命运与南京的发展相关表现在(共6分)_,_,所以南京丝织业起先产生。东晋末年,南京是
11、手工业发展的中心,所以_,_,所以_25、云锦的特点可概括为:(共6分)_云锦现代文阅读答案(18分)21、(2分)C22、(2分)D23、(2分)C24、(6分)三国时吴国建都于此云锦这时产生了清代南京商业经济空前旺盛云锦生产极具规模(各题目中时代、缘由、结果各1分)25、(6分,各2分)绣品逐花异色用料严格探究工艺精益求精乡村的瓦冯杰村庄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间有个词说得精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起先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移。若在雨日来临时
12、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静静滋润到瓦缝;最终才起先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来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
13、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全部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终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原因,已经一位位聪慧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
14、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最终,一不当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来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家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本文选自:乡村的瓦) 17、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
15、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说明这句话的含意。(4分)答:_。18、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答:_。19、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答:_。2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答:_。(2)文章最终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 乡村的瓦阅读答案17(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18、(4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19(6分)“
16、迷路”的缘由: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妙的东西。(缘由2分,意义4分)20、(6分)(1)(3分)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缘由: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3分)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定局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
17、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太祖说,这楼,从今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那潭水未现水纹。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意落下。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时常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注视着棋局。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
18、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盛气凌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最终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日影在静静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旧是悬着。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始终未吐。太祖突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明
19、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逝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答案:足智多谋,大度潇洒,淡泊名利19、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3分)答案:小说的高潮是写双方如何下关键的一步棋。情节从这里急转直下,人物的性格也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20、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答案:明太祖挖空心思铲除不放心的人,费尽心机保住皇位,到头来也只能是孤坟一堆,荒草一丛;刘伯温淡泊名利,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清高才智的形象。2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0、()()(4分)A这篇小说的详略支配非常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非常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B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惊慌、一个安静的不同心态。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验了松弛惊慌松弛三个阶段。D“日影在静静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旧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终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答案:DE小桥现代文阅读
21、及答案2022-05-0521:31来源:网络发布者:admin阅读:553次 (1)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恒久是小桥的品行。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经常略去。就那么简简洁单,潇洒出尘的“一”撇。(2)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念,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3)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际
22、路?(4)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头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旧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喝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5)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长,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际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
23、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家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6)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出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7)就这样,小桥成为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安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