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2、通过学习,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目标:时空观念)3、通过史料解读,归纳赋税制度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4、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素养目标:历史解释)5、通过学习近代关税发展历程,认识到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丧去关税自主权。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时空定位】【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演变史实。难点:探究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近代争取关税自主权的影响。【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2)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
3、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役期地点任务种类更卒一个月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输粮食等正卒两年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一年边塞屯戍役龄秦 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男子23岁起役2隋唐时期(1)前期:租庸调制。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内容:农户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影响A.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
4、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B.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劳动者能占有一小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按人丁计征才有可能。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2)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内容: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故曰“两税法”。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影响A.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5、,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农民负担更严重。3宋朝(1)附加税繁多: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2)徭役繁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3)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4元朝:元朝基本上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粮食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5明清(1
6、)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3)清朝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积极影响: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封禁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雇佣关系有所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赋役负担比以前均平合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百姓安居,生产发;简化了征收手续,有利于财政收入的
7、稳定。局限性:“永不加赋”并未实现,摊丁入地时不少地区丁银的实摊额超过了原额;当外国鸦片输入后,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以银纳税,人民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微点拨】张居正“一条鞭法”内容: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合并征收;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徭役摊入田亩(各地摊法不一);田赋和徭役都折成银两征收。影响: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使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微点拨】中国古代的三大海关管理机构。1、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
8、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关津管理制度经过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已完备。2、市舶:唐至明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政府开始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管理机构市舶使(司)。当时,关津与市舶并存,但关津主要负责内陆进出境检查,市舶则管理海上贸易。3、榷关:明清时期,政府在运河、长江水道设关征税,称为榷关。关津这一称谓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市舶司仍然存在,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消失。榷关在清朝前期分属户部和工部管辖,因为以货币为计税单位,所以属户部的榷关又被称为“钞关”。当时著名的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岸,其中就有缴税最多的临清钞关,而唯一一个设在长江沿岸的则是九
9、江钞关。【知识拓展】对比: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项目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土地产权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可以买卖征税原则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税额不定,符合实际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征税项目分田赋、力役和贡品,税项分明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课税对象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田亩、财产多少缴税由丁、田分担征税次数每年征收一次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课税形式以实物缴纳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由实物改为征银【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特征分类(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079154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