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必修一《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人教版.pdf





《语文:高一必修一《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一必修一《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人教版.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赏析文章的方法。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2.了
2、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二、整体感知1.解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2.时代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
3、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3.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
4、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编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阑起伏,
5、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3)所谓朝聘、飨宴、辩洁、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水变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一节,让重耳与子犯的对话,幽默生动。重耳的恼怒,子犯的诙谐,通过对话跃然纸上,读来如睹其人。国语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就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有许多方面在当时也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子常问蓄华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发出了“民不堪合矣”的呼声。在不少文章中,强调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示了阶级的对立和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记述,历史局限性较大。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1.失其所与,不知与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秦伯说,与郑人盟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以 2.以告,则杀之3.是以事行而不悖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 2.三年,乃流王于彘3.三教九流参考答案:与:1.帮助;2.赞许;3.和、跟。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流:1.流动;2.
7、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2)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5.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6.导入新课(1)介绍作家、作品(2)介绍时代背景(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参考答案)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
8、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全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召公谏厉王弭谤 语文 必修 召公谏厉王 弭谤 教案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