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精神病药物).pdf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抗精神病药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应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力求系统和充分,以期获得较好的症状缓解,药物种类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应因人而异。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及其特点如下:(1)氯丙嗪:氯丙嗪具有良好的镇静、控制兴奋躁动和抗幻觉妄想作用。适用于具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状态的各种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剂量为每日300600mg。(2)奋乃静:除镇静作用小于氯丙嗪外,适应症基本同氯丙嗪。本药副反应较少,尤其对心血管系统、肝脏和造血系统的副作用较氯丙嗪为轻,适用于年老、躯体情况较差的患者。治疗剂量每日4060mg。(3)三氟拉嗪:此药不但没有镇静作用,而且有振奋、激活作用,除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外,对淡漠、退缩等症状
2、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慢性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副作用较为严重。治疗量每日1030mg。(4)氟哌啶醇:氟哌啶醇锥体外系反应较重,对控制伴有兴奋躁动的幻觉、妄想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效果。对行为孤僻、退缩、情感淡漠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有促使精神活跃的作用。治疗剂量每日3060 mg。(5)甲硫达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其抗幻觉、妄想的作用不亚于氯丙嗪。对兴奋躁动患者和慢性精神分裂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剂量每日 250600mg,最大量不宜超过800m g。(6)舒必利:舒必利为新型抗精神病药,主要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紧张型,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有效,可以改善情绪和接触
3、,但抗幻觉、妄想作用不及酚噻嗪和丁酰苯类。锥体外系反应轻。治疗剂量每日3001mg。(7)氯氮平:氯氮平是一种非典型广谱抗精神病药,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反应较少见,也出现低血压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可引起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是较严重的副作用,其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机体特异性过敏反应有关。对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青春型兴奋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对淡漠、退缩等阴性症状也有效,甚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亦可显示满意效果,治疗剂量300600mg,本药可引起癫痫发作,偶有并发粒细胞缺乏症的副作用。(8)利培酮:系苯并异恶唑衍生物,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急性和慢
4、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社交困难),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成人起始剂量每次1mg,每日12 次,治疗剂量46mg。本药常见的副反应是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少见的副作用是嗜睡、疲劳、头晕、呆滞、注意力下降、消化不良或恶心、呕吐、腹痛、勃起困难、性欲淡漠、皮疹、鼻炎等。个别可出现轻微的锥体外系症状、溢乳、月经失调、闭经。抗精神病药,在精神科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控制与消除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其适应症最主要的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其次
5、治疗其他以精神病性症状为突出表现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功能性精神病,再次作为症状治疗药而用于脑器质性与症状性精神病。治疗效果与药物选择用药剂量和方法、给药方案等有很大关系。(1)药物选择:临床研究表明,各种抗精神病药总体临床效果相似,但各类药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副反应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如何选择药物性,避免盲目性,力求做到合理用药。作为医生应熟悉和掌握各种药物的性质、药理作用、可能副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由于临床选择用药可依据的理性知识太少,更多靠感性认识和习惯,而医生所观察到的主要是靶症状。因此针对靶症状选择用药成为目前较为实用的方法。一般认为,对兴奋躁动者选用氯丙嗪、氟哌啶醇、氨氮平,对焦虑、激越
6、、紧张可选用泰尔登、氯丙嗪、甲硫达嗪、氯氮平,老年人则应选用高效价药物,且剂量不宜太大。睡眠障碍者可选用氯氮平、氯丙嗪、泰尔登,也可用氟哌啶醇肌注。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可选用各种抗精神病药。对木僵违拗,可选用舒必利、氟奋乃静、奋乃静。对阴性症状可选用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亦可适用小剂量高效价抗精神病药。伴有消极、抑郁或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可选用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伴自杀意念者,首选氯氮平、舒必利。谵妄状态,首选氟哌啶醇,剂量不宜过大。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精神病性症状,可选用锥体外系反应轻的氯氮平、甲硫达嗪或小剂量利培酮。药物的作用谱是相对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仅因药而异,也因人而异,故
7、绝不能忽视个体的不同特点,即个体化原则。在选择时还应对患者的年龄,躯体状况,有无合并症,及既往治疗情况,疗效,副反应等均应作综合周密的考虑。(2)剂量和用法: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若无不良反应,可在短时间内(一般一周左右)逐步增加至有效剂量。由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情况不尽相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差别,因此有效剂量因人而异,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尝试加量,在常规剂量范围内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以出现轻度锥体外系症状或过度镇静而又能耐受为度。若无任何副反应,症状也无好转,虽剂量已在有效范围内,却提示血药浓度没达到该患者的有效水平,而适当增加剂量。一旦症状出现好转,一般不
8、再继续增加剂量。给药途径,对急性期患者,一般以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给药,以肌肉注射较常用。(3)维持、换药及合并用药问题:需用抗精神病药长期维持治疗的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症状消失,继续治疗 12 个月后可进入维持治疗期。其剂量根据患者反应而定,若急性期剂量不大,副反应小,可用原剂量维持。若急性期剂量大,副反应急,难以耐受,则应减量,但一般不低于治疗量的一半,减药宜缓慢,一般 48 周减至维持量。关于维持时间,一般认为首次发作维持两年,第二次发作维持5 年,2 次以上则宜终生服药。维持用药品种原则上讲应与治疗期相同,但由于多数患者依从性差,因此治疗期可合并应用长效药物,病情稳定后,逐渐
9、过渡为以长效制剂维持治疗。当一种药物无效,需要更换另一种药物时,首先应注意该药是否用足量,维持时间是否够长,即所谓治疗中的时间窗问题。盲目换药有害而无益,若需换药而应换为不同结构的药物,相同结构药物之间的换用是徒劳的。关于换药,一般应采用单一用药原则。单一用药效果不理想,而又不想急于换药,可合并用药。典型抗精神病药之间合用,一般意义不大。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舒必利、利培酮四类药之间,可根据靶症状选择其中两种合用,以一种为主、另一为辅。至于合并用药能否增加疗效,有时与两种药物剂量的调整搭配有密切关系。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1)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过度镇静:表现为无力嗜睡,多见于治疗开始
10、,以后可逐渐产生耐受。药物种类中典型抗精神病药低效价类和氯氮平较常引起,与剂量及个体反应也有关系。产生机制与抗精神病药阻断 1受体与 H 1受体有关。治疗早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使患者逐渐产生耐受和适应。药源性精神障碍a 意识障碍:约 1%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不等。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行为无目的,表情茫然,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或冲动行为,可伴脉速,出汗,构音不清等。症状多见于午后或晚间明显。多见于以下情况:治疗早期快速增加低效抗精神病药剂量,大剂量用药,合并三环类抗抑郁剂或抗胆碱能药,老年人或原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其发生机制与药物的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
11、。b 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原有精神症状基础上又出现焦虑、激越、敌意、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等。以服用抗抑郁药及高效价药物或原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多。多见于治疗早期,多为一过性,发生机制不清。c 药源性抑郁状态:表现为焦虑,烦躁,消极悲观,情绪低落,自责自罪,甚至自伤自杀。以典型抗精神病药较常引起,凡治疗中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情绪抑郁,均应想到药物引起的可能。d 强迫症状: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和利培酮可使强迫症状加重。其产生机制与阻断 5-HT 2受体作用较强有关。e 紧张综合征:多由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与剂量较大有关。表现为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肌张力增高,吞
12、咽困难,可出现腱反射亢进,膝踝阵挛,震颤,低热。(2)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个别肌群持续痉挛,以面、颈、唇及舌肌多见。眼外肌痉挛可表现眼球上翻,凝视(动眼危象)。面部表现肌群痉挛,可表现为口眼歪斜,张口,伸舌或卷舌。其他肌群受累可出现斜颈,言语和吞咽困难,扭转性痉挛,角弓反张等,以高效价药物较常引起,青少年男性多见。常发生于治疗一周内。静坐不能: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患者主观感到受一种内部力量驱使,身不由己地动来动去。药源性的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为动作迟缓,肌肉强直,震颤,姿式反射减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少动,动作笨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精神病 药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