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简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简答.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谢谢大家的合作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在复习简答题时有何疑问如果在复习简答题时有何疑问,请大家向做该题的同学请教吧。请大家向做该题的同学请教吧。1.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答: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内容: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2.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优缺点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优缺点3.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答:描述毒理学
2、: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癌症、出生缺陷等)。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标准、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4.4
3、.何谓选择毒性?何谓选择毒性?造成选择毒性的原因有哪些造成选择毒性的原因有哪些?答:选择毒性(selecive tox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原因:(1)种群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5.5.(不考)不考)6.6.毒效应谱包含哪些内容?毒效应谱包含哪些内容?7.7.绘制一条典型的化学毒物剂量绘制一条典型的化学毒物
4、剂量-反应曲线并对相关性进行解释。反应曲线并对相关性进行解释。答答:非对称 S 形曲线相关性:该曲线在靠近横坐标左侧的一端曲线由平缓转为陡峭的距离较短,而靠近右侧的一端曲线伸展较长。它表示随着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8.8.OEL,OEL,A AL,L,LOELOE和和 L LAELAEL 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之间的区别是什么?9.9.食品毒理学研究当中的常用的生物学标志分类及各自毒理学意义食品毒理学研究当中的常用的生物学标志分类及各自毒理学意义?答:答:(1(1)接触生物学标志(boakero xpoue):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
5、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包括体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2)效应生物学标志(imakr f e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earl logl ec)、结构和/或功能改变(lerd ttuefnctio)、及疾病(dseae)三类标志物。(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cepiilit)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
6、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如外源化学物在接触者体内代谢酶及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属遗传易感性标志物。环境因素作为应激原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及适应性,亦可反映机体的易感性。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10.10.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11.11.何谓肠肝循环?有什么毒理学意义?何谓肠肝循环?有什么毒理学意义?答答:肝肠循环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
7、收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使化学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减慢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使化学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时间延长12.12.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13.13.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答答:生物转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是在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为单氧酶系、羟化酶系或细胞色素-450 酶系)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14.14.简述细胞色素简述细胞色素 P-450P-450 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
8、毒理学意义。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答答:)P40 酶系的主要功能是催化体内许多内源和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细胞色素 P-40 也能催化还原反应和异构化反应。催化的还原反应有:偶氮还原、硝基还原和还原脱卤。异构化反应有:PG2 转变为血栓素和前列腺环素。)在合成类固醇激素时,它还催化CC 键断裂以及被置换的环己烷的芳香化。15.15.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答: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的类型: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甲基化作用谷胱甘肽(GSH)结合氨基酸结合16.16.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及对靶分子的影响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9、类型及对靶分子的影响答:答:(1(1).非共价结合非共价结合,(2).2).共价结合共价结合,(3,(3).去氢反应,去氢反应,(4).(4).电子转移电子转移,(5,(5).酶促反应酶促反应对靶分子的影响对靶分子的影响:(:(一一)脂质过氧化损害,脂质过氧化损害,(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三)核酸的氧化损伤(三)核酸的氧化损伤:17.17.细胞内钙稳态失调的机制及毒理学意义细胞内钙稳态失调的机制及毒理学意义答:钙稳态失调的机制答:钙稳态失调的机制:细胞细胞a2+a2+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
10、时可导致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a2+a2+内流增加,内流增加,或或 C C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胞膜或抑制细胞膜向外逐出向外逐出 Ca2Ca2,表现为细胞内表现为细胞内 CaCa+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毒理学意义毒理学意义:正常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的正常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的2 2信号的受损。信号的受损。钙依赖性降解酶的活化钙依赖性降解酶的活化,包括蛋白酶、磷脂酶和核酸内切酶。包括蛋白酶、磷脂酶和核酸内切酶。损伤细胞骨架损伤细胞骨架损害线粒体损害线
11、粒体与细胞凋亡有关与细胞凋亡有关毒理学意义毒理学意义:Ca2:Ca2这种失调或紊乱这种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暂的激而产生的短暂的 Ca2+Ca2+瞬变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这就是所谓中毒机制中钙稳态失调学说。分的分解代谢过程。这就是所谓中毒机制中钙稳态失调学说。18.18.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答答: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毒性作用出现的性
12、质和强度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一一)化学物因素化学物因素(二二)机体因素机体因素(三三)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四四)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的联合作用19.19.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答答:相加作用:指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相加作用:指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指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指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
13、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指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指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地域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地域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独立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独立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毒性效应加强作用加
14、强作用: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20.20.定义并描述四种类型的拮抗作用及其毒理学意义。定义并描述四种类型的拮抗作用及其毒理学意义。21.21.(重复(重复)22.22.毒理学试验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毒理学试验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23.23.食品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食品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选择的依据。选择的依据。24.24.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的原则是什么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的
15、原则是什么?答答: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易于饲养、操作方便,繁殖力较强易于饲养、操作方便,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数量较大,价格较低,价格较低,易于获得易于获得,除特殊需要外除特殊需要外,首选哺乳动物首选哺乳动物25.25.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实验动物个体因素有哪些?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实验动物个体因素有哪些?答答:首先考虑代谢与毒性效应上与人一致首先考虑代谢与毒性效应上与人一致,注重对受试物毒性敏感的动物物种,种属、注重对受试物毒性敏感的动物物种,种属、品系、个体差异,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易获得,动物年龄、品系、个体差异,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
16、实验操作、经济易获得,动物年龄、性别性别26.26.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答答: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求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主要是探求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以初步评估其对人类的可能毒害的以初步评估其对人类的可能毒害的危险性。再者是求该化学物的剂量危险性。再者是求该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反应关系,为其它毒性实验打下选择染毒剂量的基础。为其它毒性实验打下选择染毒剂量的基础。27.27.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答: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答: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可以外推于人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17、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成年的健康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实验设计的统计原则随机对照重复随机对照重复动物选择首先考虑代谢与毒性效应上与人一致首先考虑代谢与毒性效应上与人一致注重对受试物毒性敏感的动物物种注重对受试物毒性敏感的动物物种种属、品系、个体差异种属、品系、个体差异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易获得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易获得动物年龄、性别动物年龄、性别28.28.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定义和研究目的答答:亚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sub
18、chronic(subchronic toxicittoxicit)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chronic toxicit)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研究目的研究目的: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对在急性及亚急性毒 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E)和未观察到有害作
19、用的剂量(NOA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4.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5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 供依据;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的差异,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29.29.用蓄积系数法评价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原理,测定蓄积系数有哪些方法。用蓄积系数法评价外源化学物蓄积作用的原理,测定蓄积系数有哪些方法。答:蓄积系数答:蓄积系数(accumu(accumution coefficient)tion coefficient)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或死亡)的累积剂量
20、剂量 ED5ED5(n)(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或死亡)的剂量的剂量EE50(50()的比值的比值,即:即:K=EDK=ED0(n)/E0(n)/E0(0()K=K=D50D50(n)/LD50(1)n)/LD50(1)方法:方法:1 1固定剂量法:固定剂量法:2 2剂量递增法:剂量递增法:3.3.剂量固定的剂量固定的 2 2天蓄积法天蓄积法:30.30.(不考不考)31.31.(不考(不考)32.32.(不考)不考)33.33.(不考)不考)34.34.(不考(不考)35.35.(不考)不考)36.36.(不考(不考)37.37.简述致突
21、变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简述致突变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答: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有答: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组突变基因组突变突变的不良后果有:体细胞突变突变的不良后果有:体细胞突变:癌变、致畸、衰老癌变、致畸、衰老;生殖细胞突变:配子死亡、死胎、生殖细胞突变: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先天畸形自发流产、先天畸形38.38.简述简述 DNADNA 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39.39.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分别举例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分别举例答:遗传学终点分为 5 类:DNA 完整性的改变(
22、形成加合物,断裂,交联);DNA 重排或交换;D碱基序列改变;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染色体分离改变。其中实际上指基因突变,指染色体畸变40.40.简述简述 A Aeses 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及显性致死试验的基本原理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及显性致死试验的基本原理答:Ames 试验:试验菌株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某个调控组氨酸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点突变,丧失合成组氨酸的能力,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成可见的菌株。通过选择性培养基上回变菌落数的变化
23、来判定受试物是否有致突变性。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细 胞在 正常培养条件下,对 6-硫代鸟嘌呤(-TG)的毒性作用敏感,不能生存,在致癌物和或致突变物作用下,某些细胞 X 染色体上控制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HG)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再产生 HGRT,从而使突变细胞对6-T具有抗性作用。这些突变细胞在含有 6G 的选择性培养液中能继续分裂并形成集落。根据突变集落形成数,计算突变率以判定受试物的致突变性。微核试验:在细胞质中微核来源有二:断片或无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而遗留在细胞质中;有丝分裂毒物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粒的染色体环和断片在细胞分裂后期被留在细胞
24、质中。微核试验(iconuclustes,T)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其主要可检出NA 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显性致死试验:指生殖细胞染色体发生结构和数目异常的遗传学损伤,此种损伤不影响受精,但可导致受精卵在着床前死亡或胚胎的早期死亡。以胚胎死亡为观察终点,可检出受试物对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损伤作用。41.41.(不考)(不考)42.42.简述简述 S9S9 混合液的制备过程及其毒理学意义混合液的制备过程及其毒理学意义答答:制备过程:它是用多氯联苯诱导的大鼠肝匀浆,于 900Xg 速度离心,所得的上清液(S9),加上 NADP 及葡萄糖-6磷酸等辅助因子,作为代谢活化系统。意义:如不加
25、S9 混合液得到阳性结果,说明受试物可能是直接致突变物;加 S9 混合液得到阴性结果,说明该受试物是间接致突变物。43.43.简述食品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简述食品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答: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试验组合的原则为答: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试验组合的原则为:应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现在还没有一应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现在还没有一种试验能同时测出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非整倍体和种试验能同时测出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非整倍体和 D DA A 损伤等。试验指示生物包损伤等。试验指示生物包括若干进化阶段的物种,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应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一般括若干进化阶段的
26、物种,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应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一般认为,体外试验检测受试物本身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体内试验可确定受试物能否在体内显认为,体外试验检测受试物本身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体内试验可确定受试物能否在体内显示其遗传毒性。应充分利用预测可靠性研究的结果。示其遗传毒性。应充分利用预测可靠性研究的结果。44.44.常用的遗传毒理学体外试验的活化系统有哪些?常用的遗传毒理学体外试验的活化系统有哪些?答:答:(1).1).哺乳动物细胞介导哺乳动物细胞介导,(2)2)9 9 混合液混合液,(3 3)纯化酶和基因工程纯化酶和基因工程45.45.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目前有哪几种学说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目
27、前有哪几种学说?答:一、亲电子剂学说答:一、亲电子剂学说,二、体细胞突变学说二、体细胞突变学说,三、癌基因学说三、癌基因学说,四、癌变的多阶段学说四、癌变的多阶段学说46.46.目前还发展了哪几种与化学致癌有关的其它试验方法?目前还发展了哪几种与化学致癌有关的其它试验方法?答:短期试验答:短期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突变试验、细胞转化试验、细胞转化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转染细胞和转基因动物试验转染细胞和转基因动物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啮齿类动物短期致癌试验啮齿类动物短期致癌试验47.
28、47.癌症形成的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哪些是可逆的,哪些是不可逆的。癌症形成的三个主要步骤是什么?哪些是可逆的,哪些是不可逆的。答:第一阶段:引发阶段答:第一阶段:引发阶段 不可逆不可逆第二阶段:促长阶段第二阶段:促长阶段 早期可逆早期可逆,晚期不可逆晚期不可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进展阶段进展阶段 不可逆?不可逆?48.48.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是怎样诱导或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的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是怎样诱导或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的?答:细胞中发生了突变或过度表达并可引起细胞癌变的原癌基因。答:细胞中发生了突变或过度表达并可引起细胞癌变的原癌基因。当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在没有接受到生长信号的情况下
29、仍然不断地促使细胞生长或使细当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在没有接受到生长信号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促使细胞生长或使细胞免于死亡胞免于死亡,最后导致细胞癌变。最后导致细胞癌变。致癌物原癌基因突变癌基因癌变致癌物原癌基因突变癌基因癌变49.49.列举出四种常见食品中的化学致癌物,并对其机理稍加解释。列举出四种常见食品中的化学致癌物,并对其机理稍加解释。答:四种常见的食品中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多环芳烃催化后,经 P-45作用,形成苯并【a】芘二醇环氧化物可以直接和细胞中不同成分反应,形成基因突变,从而致癌;芳香胺通过代谢活化,生成具有很强亲电作用的化合物,最后因与 D
30、N奸计产生亲核反应而致癌;亚硝胺经烷化后生成一种很强的烷化剂,通过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体细胞突变或细胞的分化失常,而导致肿瘤的发生;黄曲霉毒素经氧化代谢和环氧化后,生成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1。50.50.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当中规定的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主要内容。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当中规定的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主要内容。答答: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当中规定的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主要内容。(一)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了解受试化学物的急性毒作用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急性毒性定级、进一步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1)急性毒性试验
31、(2)动物皮肤、黏膜试验(3)吸入刺激阈浓度试验(二)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了解多次重复接触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并提供靶器官和蓄积毒性等资料,为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并且初步评价受试化学物是否存在致突变性或潜在的致癌性。(1)30亚急性毒性试验或20d 蓄积试验(2)致突变试验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真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三)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1)亚慢性毒性试验包括 9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繁殖试验,可采用同批染毒分批观察,也可根据受试化学物的性质进行其中某一项试验。()代谢试验(毒物动力学实验)了解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有无蓄积性及在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四)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预测长期接触可能出现的毒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性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时为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实际提供依据。本阶段包括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这些试验所需时间周期长,可以考虑二者结合进行。(五)人群接触资料人群资料是受试化学物对人体毒作用和致癌危险性最直接、可靠的证据,在化学安全性评价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些资料的来源除了皮肤刺激试验的数据来自于志愿者外,中毒事故的调查与记载可提供人体中毒剂量和效应的材料,而人群流行病学更是再评价的宝贵资料。需注意的是应将因素分析与实验资料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