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pdf
《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从本单元起,将系统教学分数的知识。包括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分数的实际应用等内容,它们都是小学数学里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遇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或者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时候,会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够在直观的情境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三单元里,学生又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深入学习分数知识的条件。系统教学分数知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认数与运算的范围将有很大的扩展,不仅能用整数、小数,而且能用分数刻画现
2、实生活里的一些现象;在数学思考方面,由于分数的意义比整数、小数更加抽象,分数的运算比整数、小数更加复杂,思维能力会有更大的发展;在问题解决方面,分数能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会认识许多新的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新的提高;在情感态度方面,会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会对数学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更有体会。本单元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编排了十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 1分数的意义例 2、例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 4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例 5、例 6真分数和假分数例 7、例 8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例 9、例 10分
3、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例 11、例 12分数的基本性质例 13约分例 1/4通分例 1/5比较分数的大小单元整理与练习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的内容很多,编排的例题和练习也多。如果整体把握教材,主要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两大部分。在分数意义这个部分,要在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利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者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要在分数与除法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要利用分数单位,从真分数推理出假分数,联系整数或带分数感受假分数的数值。分数基本性质这个部分,要理解分数性质的内容,并且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建立对应关系;要应用分数性质进行分数大小比较以及约分和通分,
4、为以后的分数计算作准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小学数学里分数意义与性质的教学相比较,本单元教材有两点显著变化:一是加强用分数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既能充实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能为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二是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各编排两道例题,加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具有探索性和层次性,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一)概括已有的关于分数的感性认识,建立单位“1”的概念,给出分数的描述性定义小学数学关于分数意义的表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
5、数,叫作分数。这是对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其中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几个要点。单位“1”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学生理解单位“1”不容易,是必须突破的教学难点。例 1 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用分数表示一块饼的四分之一、一个长方形的八分之五、一根长 1 米直条的五分之三、6 个圆组成的整体的三分之一,并要求结合直观图形说说写出的各个分数的含义,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十分广泛,为建立单位“1”和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收集了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步指出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
6、位“1”。这里把自然数 1 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一个”,即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一个”用自然数1 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在理解可以用自然数 1 表示以后,再提升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的坡度。其次,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用自然数 1 代替单位“1”参与列式计算,学生应该知道单位“1”可以用自然数 1 表示。另外,初步体现了分数与自然数的联系,对后面教学假分数起铺垫作用。第三步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再认例题写出的四个分数的单位“1”各是什么,把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的情境里面,加强对单位“1”的体验。学生按“茄子”卡通的要求
7、回答问题,说出例题的四个分数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为接受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准备了数学语言。第四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体会教材讲述的分数意义,是对许多分数含义的抽象与概括。每一个分数都有它的分数单位,都是一个或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数。由于在前三步的教学中,逐渐建立了单位“1”的概念,这一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练一练”围绕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进行安排。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学生已经能够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涂色部分,也能通过涂色表示已经给出的分数。现在再次进行这样练习,要联系分数概念和分数单位来思考与解释,体现出比过去要求的提高。如,第 1 题右边的图,把 8
8、 个圆组成的整体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如果用分数表示这样的 1 份或几份,分数单位是 1/4;涂色部分占 3 份,可以用 3/4 表示,这个分数含有 3 个 1/4。又如,第 2 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应该把数轴上01那一段看成单位“1”。如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两份就是三分之二。如果平均分成六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几份就是六分之几。练习八第 1 题要求涂色表示 3 个、6 个、12 个桃的 2/3。可以这样思考和解释:把3 个、6 个或 12 个桃组成的整体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这些桃的 1/3;2/3 是 2 个 1/3,应该涂这样的
9、 2 份。第 4 题要求解释具体情境里的分数的含义,希望学生运用描述分数意义的语言模式,连贯地说出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如,五年级一班学生中,会打乒乓球的占5/9。这个分数把五年级一班学生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9 份,会打乒乓球的学生有这样的5 份。再如,一节课的时间是 2/3 小时。这个分数把 1 小时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 3 份,一节课的时间有这样的 2 份。这些练习,有利于加强分数的概念,蕴含了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思路。(二)通过操作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对分数的认识,完善分数概念数学教育家都指出,建立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对完善分数概念十分重要。利用分数
10、与除法的关系,不只能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小数,而且与除法意义有关的知识及其应用,就能向分数迁移。例 2 和例 3 都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这一个知识。这是因为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大容易。学生需要多次进行平均分物体的操作活动,从1块饼平均分成 4 份到 3 块饼平均分成 4 份,再到 3 块饼平均分成 5 份,反复感受除法的商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采用分数表示,体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是有规律的,从而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 2 把 1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难度不大。无论凭生活经验还是应用分数的初步认识,都能得出每人分得1/4 块。教学要
11、抓住三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或者经过形象思维,得出和“番茄”卡通同样的结果“每人分得这块饼的 1/4,是 1/4 块”。二是引导学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联系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经验,像“蘑菇”卡通那样用14 求每人分得多少块。三是用分数 1/4 表示除法 14 的商,得出等式 141/4,从而明白整数除法如果得不到整数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初步感受除法算式14 和商1/4 的内在关系。例 3 把 3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教学线索仍然是“列出算式分出得数组成并体验等式”。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他们根据“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出除法算式3
12、4 应该困难不大,从 3 块饼平均分成 4 份的操作活动得出每人分得 3/4 块有点难度。教学要因势利导,抓住“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个问题适时给出点拨。有些学生会像“萝卜”卡通那样把饼1 块 1 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 1/4 块,3 次分得 3 个 1/4 块,合起来是 3/4 块。这种分法的数量关系“3 个1/4 块是 3/4 块”,一方面可以通过 3 个 1/4 块拼起来是 3/4 块形象地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数单位与分数意义来理解。有些学生会像“蘑菇”卡通那样把3 块饼叠起来同时分,每人分得 3 块的 1/4,合起来也是 3/4 块。这种分法的数量关系“3 块的1/4 是 3/4 块”
13、,要联系 3 块饼同时被平均分成 4 份,表示其中 1 份的事实,帮助学生理解“3 块的 1/4”的意思,体会“是 3/4 块”的合理性。在列出算式、分出得数以后,仍然要组成和体验等式。联系 343/4 继续感受整数除法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体会除法式子与分数的对应联系。例 3 还有一段延伸:如果把 3 块饼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并且用分数表示 35 的商。联系前面两次分饼的经验,应该不难得出这次分饼的结果。或是从 3 个 1/5 是 3/5,或是从 3 的 1/5 是 3/5,写出除法算式 35 及其商 3/5,进一步丰富对除法与分数关系的感性认识。在例 2 和例 3 的三
14、个等式里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所在。不仅要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仔细观察组成的三个等式,对除法算式以及分数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对应的联系,进行综合、概括,说出从除法算式到分数的转换方法与要领。实事求是地说,小学生开展这样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帮助,如果全放手、全放开地让他们独立发现,将会是困难的,甚至是混乱的。教师的点拨可以是先确认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然后研究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在分数的哪里,分别是分数的什么。先后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像“萝卜”卡通那样用数学语言讲述,像“辣椒”卡
15、通那样用数量关系式表示。语言讲述比较具体,有利于理解和交流;数量关系式比较模式化,有利于操作。教材还把字母表示的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使分数与除法关系从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的改写技能,而且从“除数不能是0”推理出“分母不能是 0”,完善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例 3 后面的“试一试”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较小单位的名数聚成较大单位的名数。如,7 分米小于 1 米,把 7 分米改写成米作单位的名数,结果不会是整数,可用分数表示。因为 7107/10,所以 7 分米7/10 米。类似的 23 分不满 1 时,把 23分改写成以时作单位的名数,只能用分数表示结果。因为236023/60,所以 23 分2
16、3/60 时。“试一试”通常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再组织交流。要帮助学生弄明白两点:一是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明白这里是把把较低单位表示的名数改写成较高单位的名数。二是怎样写出除法算式的商,明白要正确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一练”第 1 题把 1 公顷地平均分成 5 份,计算每一份的公顷数。可以先根据现实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再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除法算式的商,让学生重温学到的新知识。第 2 题既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这样的双向改写,能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更全面,掌握得更扎实。从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分数,是按照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推理;从分数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利用
17、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推理是逆向的,要注意改变思维方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困难。练习八第 68 题配合例 2 与例 3 的教学。第 6 题的第(2)小题把 2 根 1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3 份,要求写出每份有 2 个 1/()米,是()/()米。解答这道题要关注2 个 1/3 米是 2/3 米,2 米的 13 也是 23 米。第 7 题把一袋 2 千克的糖果平均分成 5 份,要求用填空的形式写出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是()/()千克。理解两个问题时,都要把这袋糖果平均分成5 份,不过前者应该把糖果看成单位“1”,后者应该把糖果看作 2 千克。第 8 题把 4 平方米平均分成 7 份,求每份多
18、少平方米。应该列出算式,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结果:47=4/7(平方米)。(三)用分数表示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比关系,充实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初步建立分数概念时,分数只表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地球表面有71/100 被海洋覆盖,这里的地球表面是整体,把它看作单位“1”,被海洋覆盖的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占整体的 71/100。其实分数的应用并不局限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还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如,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 5/4,这里的 4/5 和 5/4 都是倍比的结果。把分数的应用从部分与整体关系,扩展到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学生的分数概念会更加完
19、善,而且能为以后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 4 画出了一条红彩带和一条黄彩带,红彩带被平均分成4 份,黄彩带和这样的 1份同样长。要求回答的问题是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学生看着直观图形,能够知道“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 1/4”。如果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应该理解两点:一点是分数 1/4 表示两个长度的倍数关系;另一点是分数1/4 的含义是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黄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 1 份的长。这两点体会,使分数意义从原来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发展到表示倍比关系。这道例题还要教学用除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推理,帮助学
20、生体会。得出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 以后,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得数 1/4 推理出除法算式 14,形成等式 141/4。接着是联系所求问题和算式及得数,体会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以红彩带的长为单位“1”,数量关系是“黄彩带的长红彩带的长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试一试”里的红彩带长 4 米,蓝彩带长 3 米,要求用分数表示蓝彩带和红彩带长度的关系。观察直条图,红彩带被平均分成4 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3 份,可见红彩带的长度是作为单位“1”的数量。分析问题“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蓝彩带的长度和红彩带的长度相比,以红彩带的长度作为单位“1”的量。由此得
21、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蓝彩带长度红彩带长度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是 343/4。和过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样,这里的3/4也是倍数,也不带单位名称。练习八着力加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这里就几道习题的编排作些简单说明。第 11 题,小明家养 11 只白兔和 19 只灰兔,要求回答两个问题:白兔只数是灰兔的几分之几?白兔只数占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是白兔只数与两个不同数量相比,在白兔与灰兔相比时,灰兔只数是单位“1”的数量,应该用“白兔只数灰兔只数”;在白兔只数与兔子总数相比时,兔子总数是单位“1”的数量,应该用“白兔只数兔子总数”。学生明白上述的道理与算法,就能较好地
22、解答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第 12 题要求在数轴上表示分数。要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分数的意义,以加强分数概念。教材在直线 0 到 1 的那一段上给出若干个等分点,为学生找到表示分数的点提供方便,要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这些等分点。如,1/2 是“1”平均分成 2 份里的 1 份,要找到把 0 到 1 的线段平均分成 2 份的点。1/4 是“1”平均分成 4 份里的 1 份,要找到把 0 到 1 的线段平均分成 4 份的点。第 13 题,有 12 支铅笔,平均分给 2 个同学。分别问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解答这题要抓住三个要点:一要把铅笔总数看作单
23、位“1”,题目给出铅笔 12 支,把它抽象为单位“1”是有点难度的。二要仔细理解问题,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求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 12 份,才能看出每支铅笔与铅笔总数的关系。求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 2 份,才能看出每人分得的铅笔与铅笔总数的关系。三要反思写出的两个分数,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强对分数意义的体验。第 1/4 题要求看图写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左图把 10 个苹果平均分成 5 份,1/5 是其中的一份,是 2 个;右图把 12 只鸡平均分成 4 份,3/4 是其中的 3 份,有 9只。学生能看
24、图直接说出 10 个的 1/5 是几个,12 只的 3/4 是几只,但不会联系分数意义进行相对严谨的思考。解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数的意义上面,让学生解释苹果总数的1/5 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鸡的只数的3/4。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编排这道题的目的。练习八的后面是一次“动手做”。教材用图画给出八根彩条,它们长相等、宽相等,颜色不同。把每根彩条都看作单位“1”,从上到下,绿彩条平均分成 2 份,有 2个 1/2;红彩条平均分成 3 份,有 3 个 1/3;紫彩条平均分成 4 份,有 4 个 1/4。接着的动手做安排两个活动:一个是按上面的规律继续把其他彩条分一分,并在彩条上写出适当的分数。另一个是回
25、答两个问题。按规律继续分其他彩条,能够分出5 个 1/5,6 个 1/6,7 个 1/7,8 个 1/8。每次分,都要把一根彩条平均分成若干份,都要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都要在彩条上写出若干个几分之一。这就加强了对分数几分之一的体验。回答的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每根彩条里各有多少个分数单位?任选两个分数单位比较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发现?”从彩条上能够直观看到:单位“1”里有 2个 1/2、3 个 1/3、4 个 1/48 个 1/8,这就初步感受了 1 与几分之一的关系。比较两个分数单位的大小,是比两个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能够直观体验: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一份就越小,即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苏教版五下 分数 意义 性质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