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恰到好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得恰到好处.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得恰到好处导语:隧道在公路交通行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隐蔽、不直观等),其美学设计问题的研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随着物质生活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关于精神需求,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在工程领域,环境景观与工程美学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工程与美学、工程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工程设计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在隧道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洞口美学设计经历了两种变化:先是早期的忽略,再到现在的重视。忽略。这种现象在山区公路隧道和二、三线城市立交隧道中非常常见,再加上很多重要的城市隧道和风景区隧道由于建造时设计人员的美学设计意识淡薄,不能凸显
2、其美学效果。总的来说,受历史经验及已有设计的影响,基本上都是在保证安全和施工功能的前提下,以方便快速完工为指导思想进行结构及洞口工程的设计,往往忽略了洞口的美观性和舒适性,设计出来的洞口工程千篇一律,而且常常呈现出厚重、单调、枯燥之感。重视。近些年,隧道景观问题已引起隧道科研及设计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在城市、风景地区和控制性的长大隧道中。在隧道方案招投标时,大都对构筑物的美观有所重视,要求提供洞口景观效果图,工程视觉效果好已成为方案中标的必要条件。理论研究方面,更加重视工程建设的景观问题以及人性化设计,把构筑物纯功能的需求进行了升华,在考虑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人类深层的审美需求,出现了形式多样、造型
3、多变、极具文化特色的隧道洞口景观。总体而言,国内洞口景观的现状可概括为:机械设计无处不在,艺术设计百花齐放。但是,目前隧道景观的艺术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真正称作艺术设计,只能暂称为“点缀式艺术设计”。因为目前隧道洞口的艺术设计大都停留在洞门装饰和其他点缀物这一表层上,而对洞门结构型式的创新、洞门装饰手法的发掘、自然材料及色彩等灵活运用方面都很不到位。随着大量形式各异的隧道洞口的出现,势必需要科学的衡量及设计指导,避免出现一些造型奇葩甚至可能妨碍运营安全的洞口景观。因此,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进来。从美学角度认识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必要性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
4、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描述无论怎样细微,也不可能全面地揭示审美活动作为人生体验的本性。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同样,作为隧道规划师或设计师,如果缺乏对美学纯理论的兴趣和认知,那么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如果这样,即使具备实际设计和规划的知识,也不能算具备设计和规划的智慧。总之,不论是驾乘人员经过隧道,还是旅游者驻足隧道,亦或附近居民长时间停留在隧道,也不论是转瞬即逝的感觉,还是铭记于心的印象,我们都有必要从美学角度以及人的本性角度,对隧道洞口景观之认知进行分析。因此,在进行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时,应该贯以美学
5、的艺术手法,从艺术层面上提升整体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隧道洞口之“美”一座隧道,当它包含有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时,它就不仅具有方便交通出行、保证山体稳定的实用功能,更具有一种精神的氛围,给人以精神享受。要想把隧道洞口带到美学的层面上,让更多的人有美的体验,让隧道洞口景观这一“体验经济”发展起来,就要仰仗隧道景观设计师了。对于隧道景观设计师来讲,在保证隧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要关注隧道洞口原有的本土景观、周边人文景观、天文地理乃至于气候、风水等各类因素,将其体现在植物、形式、色彩、粉饰材料、人文小品建筑等方面,即实现环境、自然、文化的综合协调。下面以潭峪沟隧道、居庸关隧道为例,简单阐述一下隧道景观元
6、素的运用。位于北京市八达岭高速公路 55 km 处的八达岭隧道群主要由潭峪沟、八达岭、居庸关等隧道组成,于 1998 年建成通车。潭峪沟隧道(图 1)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在延庆县与昌平县的交界处,从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穿过,隧道全长 3 455 m,附近山峦起伏,海拔 550770 m。居庸关隧道(图 2)属于八达岭高速公路工程的二期工程,全长 600 m,该隧道为进京方向。两隧道洞口地形开阔,洞口与坡面基本正交,洞门造型均采用了端墙式洞门,主要起着承担洞口上部或背部的山体压力、稳定洞口附近的围岩、缓和洞口内外光线明暗差异的作用,这也是隧道结构与地质的客观要求。隧道洞口边仰坡合理、科学地采取
7、了各种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的恢复,保持了山体原貌,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降低了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对路域内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破坏,是生态环保型洞口的成功范例。从近处看,洞门采用浅黄色装饰,粗糙的肌理可降低洞门的压迫感。潭峪沟隧道洞门上部造型及材质与八达岭长城交相呼应,表现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气势;居庸关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所处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隧道洞门形态庄重、个性突出、气势雄浑,城墙洞门的样式与居庸关交相呼应,气派非凡,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体现了环境、自然与文化的综合协调性。作为公路工程中的关键性结构,隧道工程伴随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并在一定
8、程度上发展了工程美。人们不禁要问,隧道洞口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其实,隧道的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全面的美,突出体现在功能、环境、自然、造型、文化等各个方面。(1)功能美说到工程美,不得不提的就是功能美,因为它不能撇开工程的实用价值而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享受,它必须把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功能美。对于隧道设计与规划者来讲,要想灵活掌握功能美,就必须先正确理解工程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适应人的物质需求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适应人的精神需求是指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对隧道工程而言,它
9、的使用价值是方便交通出行,但在准备建设隧道时,不光要考虑它的使用价值,还要考虑它建成后好不好看,是否舒适,能否带给人以精神享受。随着社会发展,后者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作为招商局重庆交科院的代表作之一,老山隧道(图 3)全长3 610 m,右线出口设置了 376 m 棚洞,于 2005 年 6 月建成通车,其规模在当时位于全国前列。该棚洞不仅具备防止洞口上方落石、缓和洞口内外亮度差异、降低眩晕感等基本功能,而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极大地减少了对边坡的开挖扰动。可以设想一下,若采用传统的深挖路堑方案,则边坡人工防护痕迹将会“一目了然”,与自然的关系将是僵硬的。现有的这一设计方案,使整个图
10、幅画面和谐唯美,浑然天成,为司乘人员创造了一个宁静、和谐、清新、优雅的行车环境。(2)环境美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指出,我们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生态整体主义”主张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这种认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大生命世界,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尊崇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我们设计隧道时,要把建筑和人群本
11、身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防护”不应称作“防护”,而应称作“保护”。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3)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提出“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保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干断山断水的蠢事,让生命的自然过程通道畅通,尊重自然以及自然过程,强调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际上,自然美更多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人文环境的和谐、与经济效果的和谐、与历史承载的和谐。隧道景观设计必须要体现其
12、自然美,做到与自然有机结合,协调融入。(4)造型美隧道洞口造型之“美”,不仅仅是狭义的洞门造型之“美”,更体现在洞口多维角度视野范围内的所有个体造型;不仅体现在个体上,更体现在其整体造型上。隧道洞口造型,包括显式人工造型(明显的人工构造物)、自然造型、隐式人工造型(人为绿化恢复、内敛式人工构造物),具有类似于建筑结构却又有所区别的造型特征,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和自然共同合作的典型造型代表。鸡雄山隧道(图 4)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维山村鸡雄山,长 220 m,该洞口设计出自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洞门与周围背景环境完美融合,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观感受。运用象
13、征的表现手法,以渐变的形式构成画面绿色树形演变成一行巨雁,强调森林与鸟类的生态平衡关系,体现创建绿色生态文化的思想。将客家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方式相结合,工程建设和环保绿化相结合,把造型美体现在从工程形体造型的基本构成到点、线、面、体的描绘。(5)文化美纵观古今,中国许多工程都能完美地体现美的本质,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西安城墙、北京故宫、赵州桥等。这些建筑工程是中华文化的杰作,有着真、美的灵魂。现代的工程设计者们应注重文化的美学内涵,发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设计风格,向世人展示中国现代工程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八庙特长隧道(图 5)是巴陕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之一
14、,洞口设计结合当地居民建筑风格,并融入历史事件,反映了当年红军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关系,很好地展现了当地红色文化,其色彩基调也与自然环境融合较好。对隧道洞口“美”的认识人们在经过隧道时,其认知是随着视点的位置、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从远处看森林是一座山,中景是树木和树冠,近景则是树冠和树叶,这就是森林的层次结构。所有的景观都是一样的,从远处看隧道是整个洞口环境的一个“点”,而接近隧道后,隧道是一个建筑物,是一个“面”或“体”,这也符合景观学的认知理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将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由构筑物简单的一个“点”扩展到包含周边一定环境的面,再拓展到一定范围的空间;将洞口之美从简单的构筑物的体
15、形、材质、色彩、比例扩展到保证司机视觉舒适、行驶安全,与周边环境整体协调,甚至营造出“景中有境、境中有景”的意境。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同时也应该成为景观要素分解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层次。作为公路工程的一个部分,隧道洞口属于一般事物的范畴,其认识既符合一般过程(形式层意象层意境层,关于这一点,古代智者贤人进行了丰富的阐述),同时也需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洞口景观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应是其观赏过程的动态性。这个动态性不仅体现于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车辆在隧道洞口一般是以 40100 km?h-1 的速度行驶,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若离隧道口相对较远,则会注意到隧道及周边景观,当距离隧道越
16、来越近时,尤其即将抵达或驶入隧道洞口时,一般都会刻意减缓行车速度,并将注意力集中于隧道口这个“黑洞”或“黑框”,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对于公路隧道洞口景观,很可能会出现“只见其形,无力领其意”的现象。试想一下,若洞口景观的设计延伸至意境层,使驾乘人员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则会威胁到交通安全,甚至酿成大祸。李祝龙教授指出,一般隧道不宜过多强调所谓的“一隧一景”和人工痕迹的遗留,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车辆高速行驶,隧道洞口景观应以不过多吸引驾驶人注意力为原则。对特长隧道等标志性工程,可以酌情进行洞门景观设计,但仍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尽量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不给人以过多的想象和吸引。因此,隧道景观设计要
17、注意分寸,对“美”的拿捏要恰到好处。绝大多数公路隧道洞口环境是有原生植被覆盖的。就场地条件来讲,隧道洞口构筑物的体量比较小,但在自然环境中,其材料、体形的人工痕迹,给人的视觉感受往往是突出而明显的。对公路隧道洞口“美”的认识,目前仍然存在些许争议,但总体来讲,应在保证驾乘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景观设计,带给驾乘人员充分的舒适感、幸福感、安全感。结语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本质上是一个寻求自然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工程结构物景观设计、驾驶员的行车特性之间的平衡问题,需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融入施工图设计乃至初步设计中进行预规划。同时,只有在设计中汲取各方面营养,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对比,不断改善,方能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所以,一个优秀的隧道设计师不仅要使隧道建成,而且需要了解所建隧址的特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把握各个要素之间平衡、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最终使隧道“有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