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1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011001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一、学科概况基础医学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揭示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它起源于中世纪开启的人体解剖学。在观察研究正常人体与患病机体的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上,解剖学成为疾病特征描述、机理研究和外科治疗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基础。17 世纪后,一方面借助新生的生物显微技术和早期细胞生物学理论,产生了在微观形态学水平上研究人体与疾病的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在人体机能定量测定技术和机体化学组成与化学规律描述的基础上,发展了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人体生理机能学
2、和医学生物化学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致病生物、微生物及免疫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遗传因素及其致病意义与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为主干构成的基础医学学科基本框架,整体上构成人体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基础。20 世纪中,随着 DNA 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子等重大发现的产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解释更多地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础医学中人体形态学、人体生理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正常机体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
3、子基础,成为上世纪后半叶连接各基础医学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纽带,开启了医学各基础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的整体性,也使学科人才培养在各研究方向之间显示出的共通性。21 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学术内涵正经历着又一次飞跃。首先,随着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对人体生物分子的结构、表达及功能的解析,继续在微观尺度上深入,对生命和疾病现象及规律提出新的阐释;其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与理论的涌现,使从细胞到机体各个层次整体地、综合地研究疾病机理成为可能;第三,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分子医学与靶向治疗和个体化医疗等基础-临床融合领域的
4、不断兴起,使基础领域发现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因此,当下基础医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正呈现出以下特点:(1)以当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共同科学领域为纽带,基础医学各学科方向界线进一步模糊并相互交融,从而深化对疾病机理的认识;(2)基础医学与疾病防治实践联系更为密切并直接相关,成为转化医学最重要的创新源头,其内部以解决特定疾病为导向来设置学科方向的趋势日渐明显;(3)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体现,进一步为“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4)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各基础医学学科方向之间的
5、互融,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协同成为必需,相应地,基础医学研究方向间的分野正在逐渐淡化。二、学科内涵二、学科内涵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为人体机体、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分子、作用于人体的其他生物(主要是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整体机能之间的关系,由此阐明人体正常机能与疾病的形态结构基础、功能基础和分子基础,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为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具体而言,基础医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包括:人体的宏观与微 1 观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规律;人体的正常机能与疾病状
6、态下的生理、遗传、免疫和分子变化规律;人体与相关微生物、寄生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健康与疾病意义;以及与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的其他理论和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健康需求的急剧增加,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治手段的过程将大大缩短,转化医学实践由此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基础医学正更多地以疾病为导向,更为直接地以临床产生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一趋势使基础医学研究对象的领域分类,从传统二级学科体系,逐步拓展到以具有相同或类似科学基础的疾病类型为区分,并更多地与临床学科的研究对象相融合。因此,基础医学研究对象的类别区分,正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2.理论理论
7、基础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学科,建立在古老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之上,其经典理论体系涵盖了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各级组成结构的人体形态学理论;研究人体各种功能现象、规律及致病机制的人体机能学理论;研究人体各种分子及其相互化学联系与作用的分子医学理论;研究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寄生虫、微生物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病原生物科学理论;以及研究化学药物治疗疾病的规律的药理学理论。同时,作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前沿学科,其理论前沿又不断与时俱进地与当代生物学、临床医学,以及与其他理学、工学学科中的理论与技术领域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生医学基础科学,其中包括以干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干细胞治疗
8、和组织再生修复为目标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以及以人类基因组学为基础、以系统生物学为主要工具、以阐明正常或疾病状态的分子网络基础为目标的医学信息学与基因组医学等。因此,当代基础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趋势,一是其自身理论范畴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二是与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的广泛交叉,三是与临床医学和医疗新 2 技术的实质性融合,四是与其他门类学科如信息科学、化学、物理学等交互渗透而不断形成新的边缘领域。3.3.知识基础知识基础基础医学既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特种医学等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也作为一门依其自身规律发展的前沿基础学科,探索人体
9、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培养基础医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基础医学为整个医学提供的知识基础中,从宏观和微观层次研究和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基础医学的学科发源所在,也是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必备入门基础;在此基础上,旨在阐明人体于正常或各种疾病状况下的组织器官机能状态、新陈代谢过程、物理化学基础和分子作用规律的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研究致病寄生虫、微生物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病原生物学,构成了当代基础医学的主体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各前沿领域与医学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如干细胞理论与技术在疾病发生发展
10、机制和疾病治疗方面的运用,以及由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融合产生的医学组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统医学等新兴学科领域,构成了目前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沿。4.4.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基础医学主体属于实验科学,遵从还原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在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解决疾病问题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过程中,在各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当时科学技术前沿为基础的人体研究方法学。因此,基础医学的学科特征之一是:各学科方向既代表了特定的理论体系,同时又代表一系列特定的研究方法学。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大多延续至今,而且又在不同时期吸纳新的技术理念和 3 内容,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类别:1)形态学方法:以传统大体解剖
11、技术、显微组织学技术和超微细胞学技术为基本手段,探求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发生发育、病理变化、健康修复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并为医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治疗学等多种医学实践提供精准的结构形态学基础。2)机能学方法:以人体和模型动物的各种机能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技术为基础,以传统电生理技术、当代显微电生理技术和精细功能显微技术为前沿手段,揭示健康和疾病情况下人体机能的状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等人体微观组成的功能学过程与结局。3)分子医学方法:在传统生物化学代谢测定技术基础上发源,发展至一系列以分子生物学与核酸重组技术、蛋白质定量与定性检测技
12、术、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技术、生物分子与药物高通量测定技术、当代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等为主要前沿的分子医学方法学,研究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的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规律和分子作用规律。该方法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以来,进一步结合各相关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为当今各种医学生物组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等先进研究方法。4)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通过传统实验机能学、化学与环境致病模拟、动物遗传修饰、动物影像学等手段,借助实验动物构建人类疾病与健康状态的活体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策略,并为药物与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前试验参数和证据。5)医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方法:在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13、解析、尤其是高通量分子检测等技术基础上,通过海量信息处理、统计与计算、系统归纳等手段,为阐明人体的各种复杂生理系统和疾病的复杂机制提供分子作用通路与网络等理论线索。4 三、学科范围三、学科范围基础医学学科主要覆盖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信息与基因组医学等科学领域。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2、人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健康与疾病状况下人体机能代谢、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包括基因、蛋白、脂类等)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特点、规律和机制过程,是
14、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3、病原生物学是揭示生物病原体和媒介的生物学特征、与宿主相互作用规律和致病机理,以及研究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学科领域。4、免疫学是阐明免疫反应的本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健康或疾病状态下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疾病以及免疫分子的物理、化学及生理性质。5、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通过研究干细胞的发育起源、增殖分化机理以及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阐明干细胞在正常组织维持中的生理功能、参与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从而寻找有效的细胞治疗方法,促进机体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科学。6、医学
15、信息学是信息学与医药卫生学相结合的交叉科学,涉及了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医疗、新药开发、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兴学科。7.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整合在一起,使基因组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转化医学的新兴学科。值得注意的是,21 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干细胞研究等科学领域的突破,学科分立和学科交融并进,解决人类疾病的直接突破点不断向基础领域前移,各学科方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国际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出现了以某一系统疾病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基础医 5 学研究方法、以寻求该系统疾病诊治突破为直接目标的学科方向设置,如神经系
16、统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等等。此外,由于本世纪以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基础医学的学科范围在其理论体系、知识基础、研究方法等维度上迅速拓展。因此,在上述“学科内涵”所定义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范畴内,我国的基础医学学科还涵盖了一系列以其他名称出现的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一般由各学科授予单位根据健康与疾病基础与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设置,比如分子医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分子医学、比较医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基础药理学与分子药理学、疾病蛋白组学与基因组学、热带医学、人兽共患疫病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等。2010 年,原在1997 年学科目录中隶属于基
17、础医学一级学科的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与航海医学等综合边缘性学科,归属到新设立的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四、培养目标四、培养目标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质,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胜任参与各医学学科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的职业人才,或基础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后备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1)有服务健康、解除人类病痛的事业理想,崇尚科学的事业观念和求实作风,认识用科学途径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重要意义;(2)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医学基础与转化研究的各种实验技术、分析方法、设计方法;(3)熟悉基础医学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实验教学方法;(4)熟悉临床医学等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和
18、新进展,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状况和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4)具备发展为更高层次基础医学人才的潜力。硕士学位:硕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基础,坚实的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理论和技能基础,规范的学术训练和一定的创新能力,6 能在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团队中胜任主要辅助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对相关领域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深刻的科学认识;(2)在整体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入、熟练地掌握相应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体系、前沿科学主题和重要技术方法;(3)受到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训
19、练,牢固树立学术道德和科学态度,熟练与顺利阅读理解本专业的英(外)文资料,初步具备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具有发展成为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潜力;(4)受到基本的基础医学教学训练,能完成基础医学教学工作。博士学位: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解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基本科学需求,能运用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在某一领域或方向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具备独立研究和教学能力,有科学创新力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1)深刻理解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普遍意义和对人类健康的实际意义,有较好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理论修养,整体了解医学科学体系,深入掌握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技术和学理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学术前沿,认识开拓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性;(2)受到严格规范的独立研究训练,在医学问题的基础或转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初步的组织能力;(3)具有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4)对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具备一定的运用国际通用学术交流语言进行学术交流(包括文字和口头学术报告)的能力。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