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民情日记]民情日记.pdf
《[扶贫民情日记]民情日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民情日记]民情日记.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扶贫民情日记扶贫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民情日记第一篇民情日记:走访群众民情日记民情日记:情系百姓 心挂群众 6 月 4 日 星期三 晴刚吃完晚饭,长马村支书丁作芳打来电话告诉我,潘其佑车祸这件事,当事双方在市交警队把赔付协议签了。挂断电话后,我为老潘高兴,也为四月份“群众工作日”收集的问题又办结了一件而高兴。4 月 26 日下午,长马村村委换届工作圆满结束后,潘其佑在村社会管理工作站向我反映:自去年出车祸后,肇事方除手术费付了后,务工费、后期治疗费迟迟未付,请镇、村领导再次出面帮忙解决。潘其佑的父母去年先后病故,哥哥先天腿残无劳动能力,大女远嫁他乡,小女在读高二。目前负债 6 万多元。家里主要收
2、入来源是种田、种菜,农闲时靠摩的出租,贴补家用。雪上加霜的是,去年在送客过程中与嘉树乡某公司接送员工的专车相撞。腿部做了两次手术,摩托也骑不成了。了解情况后,我和支书丁作芳等人陪同潘其佑四次到该公司和市交警队进行协商、咨询。肇事双方主要在肇事责任划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后续补偿款难以到位。我们将潘其佑的现实困境一一向他们讲明后,经多次努力,双方均作出让步,同意在和平解决,一次补偿到位。潘其佑拿到 5 万元的误工费、后期医药费后,困窘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小女儿的学费也有了着落。在老潘眼含热泪的连连感谢声中,我深深震撼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我们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
3、的信任和拥护!民情日记:为群众修一条好路 8 月 8 日 星期三 多云令人头疼的“沼泽路”在两个来月的走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就是程卞韩社区的路坑坑洼洼的太难走了,尤其是韩家村组,现在还没有修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第 1页 共 14页泥”,村里人都戏称它为“沼泽路”。每年秋收时节,赶上阴雨天,庄稼都运不出村,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不,好几天前下的大雨,依然让程卞韩社区的老百姓难以出村。社区支部书记王瑞忠告诉我:“村里也想修路,但是一直没有能力办这件事。”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面貌,为社区修一条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8 月 10 日 星期五 多云关于修路的争议我
4、今天召集了韩家村两委成员开会,商量怎么来解决道路出行难的问题。会上,大体出现了三种观点:一是保持现状,可以避免纠纷,免得费力不讨好;二是可以修砂石路,费用较少,村集体也不至于背负更多的债务;三是修公路,使用年限长,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但是费用每公里 5 万元,这还不包括土方,村里负担不起。我坚持认为,不修路,肯定是不行的,道路是惠及全体社区群众的大事、好事,一定要修。具体是修砂石路还是修公路呢与会代表各执一词,如果修成公路,花费初步预算就在 8 万元左右,这些钱哪里来,又有谁来协调,都是问题。会后,村两委就修路一事征求全体群众的意见,同时动员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修路理事会,而我则向局领导汇报,争
5、取局领导的支持。村民程建河找到我说:“我们都盼着修路呢,这可是大好事啊,我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定支持修路这项工作。”他的话让我很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修路的信心:我不但要修路,还要修一条好路,彻底改变现在的面貌。8 月 13 日 星期一 阴资金问题解决了很高兴,我今天向局领导汇报社区修路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后,局领导当场同意协调 4 万元资金用于程卞韩社区公路的修建工作,同时协调交通局给予大力支持。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家紧锁的眉头都舒展开来了。我们对下一步工作大体进行了分工,村“两委”负责修路的筹备和土方工第 2页 共 14页作;修路理事会负责募集资金,积极发动群众集资捐款,同时
6、对资金的用途进行监督;我负责和局里沟通,一起到交通局协调各项优惠政策,争取早日完成社区公路的修建工作。分工明确后,大家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去,看到大家昂扬的干劲儿,我心里很受触动,群众是如此的淳朴,群众满意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9 月 26 日 星期三 晴开工喽!“开工喽,开工喽!”伴随着孩子们愉快的呼喊声,程卞韩社区公路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有努力、有彷徨,但是今天,当我听到设备轰隆隆的声音,看到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时,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能够为群众办一件实事真好。王瑞忠笑着对我说:“老刘,你这一个月瘦了很多啊。”我笑了笑,回答他说:“但是心里踏实多了。
7、”民情日记:走访困难群众有感按照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我在驻村期间多次走访慰问困难农户,积极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力所能及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我在冲坡哨乡干部的陪同下,到农户家中走访慰问。每到一处,我都认真了解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需要党和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认真听取他们对当地党委政府及村“三委”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在走访了多户人家后,我发现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朴实、勤劳。我在想,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真正变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庭发生变故,家中有病人,有残疾人,每年医药费支出比例高、没有时间劳动等,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贫穷。针对农户提出
8、的问题,我与随行乡干部一起探讨解决的措施和办法。我们认为: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听、多了解群众疾苦,只要我们真正带着感情深入第 3页 共 14页下去,真正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的工作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2022 村干部民情日记 2.2022 村官民情日记范文 3.双联行动民情日记 4.下乡驻村民情日记推荐 5.2022 年基层干部工作民情日记 6.社区工作者的民情日记 7.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8.2022 年扶贫民情日记 9.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9、10.干部走访群众民情日记第二篇民情日记:2022 民情日记大全 2022 民情日记一:梁山深处听民声黄龙山延伸到合阳的部分叫梁山,因山上有武帝庙,老百姓也称其为“武帝山”,山脚下散落着好几个村子。山里面究竟有无人住,一直想亲自寻访。上午,顺着金水沟河道溯流而上,行至山内五、六里处,发现路边竖着石堡镇十亩地村和野鸡岭的牌子,才知道已跑到黄龙县地盘了。随折身而回,在三个山头环抱的一处坡地上,来到了河西坡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山势修成横竖 5 条单面巷道,每家基本都有窑洞,住宿条件比较传统,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前院修建了平房。顺着村北木瓜树旁边的一条土路,行走 300 米左右,来到一家没
10、有围墙,没有大门,院墙上贴着低保户的人家,前院是已经废弃的猪圈,后面是三面窑洞,走进北边的窑洞,见到两位拄拐的老人,经聊天得知,老人叫李富刚,50 年前从黄龙山里来此落户,已经 76 岁,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与 73 岁老伴王小凤住在窑洞里相依为命,生育了三个儿女,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后却第 4页 共 14页因意外身亡,女婿李安朝再婚后在村里别处建了房,与他们分开生活,平时照顾也不多,由于户口未分开,所以老两口的低保金也一直在户主李安朝的一卡通上,二女儿外嫁,儿子也入赘到甘井镇那边,老两口身边实际并无人照料,由于行走不便,很少出门,甚至院子一棵杏树上挂满熟透的果子都无法采摘,看到
11、家中来人,老人就赶紧搬来凳子让我们自己摘着吃。在李富刚老人家中,没有见到上墙的脱贫明白卡,也没有见到帮扶工作袋、帮扶手册和政策一本通,仅在院墙上见了医生包联的牌子,在窑洞里见到医生的联系卡,谈论中得知,两位老人的低保金由女婿领办,他们并没有花到一分钱,暴露出低保金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协调解决。针对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和病痛缠身的实际,应该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和低保救助三管齐下,加上落实生活照料等措施,老两口的生活才有可能好起来。在村子中间随机走进一家贴有贫困户标志的家中,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主人在南墙边开地种了些辣子、茄子、黄瓜等蔬菜自给自足。聊天得知,户主叫庞建军,前年因肺病手术欠了不少
12、外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母亲 80 岁,患有脑梗,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女儿外嫁,年前举债建了 80 平方米的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过年才回来呆几天,家里的 7 亩苹果树和 6 亩花椒树基本都靠雇工,因干旱缺水和管理不善,收入也不高。这户人家应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但是在这家却没有见到医生包联相关信息和材料,帮扶干部是村里的组长王彦民,但脱贫明白卡上填写有漏项,产业扶持填写不具体,危房改造填写内容与上面的选项相矛盾,帮扶手册上的入户记录填写到 3月 10 日,便再没有记写。看来干部入户的基础资料工作不精细,镇上要加强指导和检查。走了两条巷道,又发现一家贴着医生包联的牌子,进去后
13、才得知,78 岁的严榜录十多年前丧女后,与老伴相依为命,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法定赡养人,吃水靠自己拉,烧柴靠自己剁,依靠国家发的五保金维持生活,老人对国家的政策也很满意,唯一心愿就是解决村上吃水难的问题。但在这一家中,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帮扶干部卢润学(村支书)的脱贫明白卡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年人均纯收入计算不正确,错将五保金计入年人第 5页 共 14页均纯收入。二是五保户纳入有偏差,老两口按政策都应纳入五保户,但实际仅将严榜录一个人纳入。回来路过村委会,和村支书交谈得知,全村有 90 户,380 多口人,两个自然小组,产业基础还不错,大多都是核桃、苹果和花椒等经济作物,
14、基本没有空白地。贫困户有 18 户 58 人,多是因灾或因病致贫,大部分由村上的干部包联。来到村脱贫攻坚作战室,看到制度上墙,资料柜里摆放整齐,随意翻看了两本工作纪实,发现彭文学等村干部的工作纪实记写得都比较简单,想看村里的脱贫规划,干部翻了好一会都没有找到,只能作罢。我问村里还有什么困难,村支书说主要是群众吃水难问题,平时村民用的是黄龙山里的浅表水,因干旱等原因会产生季节性断流,每年仅有 5、6 个月的正常供水,更谈不上地里的浇灌了。看来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是这里群众的第一大愿望,水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生产生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告别村支书,沿着蜿蜒的山往回走,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远处的武帝山巍峨
15、挺拔,回望着渐行渐远的河西坡村,我在想: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里群众最难的问题是吃水,那就从吃水难的问题入手解决。我们基层脱贫攻坚就应该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百姓,紧盯问题抓落实,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2022 民情日记二:走进申西特困户申西是洽川镇申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相传在明末时期,秦驿山下,一申姓督军曾在此驻军打仗,故取名申督村,解放后更名为申东村,沿用至今。刚进巷子,第三家就是贫困低保户李三民的家,他正在门口收拾捡回来的废旧纸箱和蛇皮袋,我说去家里坐坐,他赶紧把废品豁到一边,腾出地方让我过去,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灶台,锅盖上布满灰尘,旁边不锈钢盆里放着几个已经熟透的西红柿。住的是
16、过去生产队的饲养室,已经破旧不堪,不足 10 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物什,一个土炕占了大半个屋子,炕上摆着十几个馒头,两块砖当作枕头,被子已经旧得发黑,揉成一团,白色的蚊帐经过烟熏也已成了灰黑色,一张三屉旧桌子上,摆着一台 14 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一个电壶也是有皮无胆,已经不能使用,电饭锅旧得不成样子,加上北边靠墙一个无腿第 6页 共 14页水泥柜,房子里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抬头看着已经被熏黑的屋顶,听着塑料纸糊的窗户呼呼作响,感觉家里已经穷到底了。聊天得知,老人曾生养过一个孩子,但不幸因病夭折,如今老两口依靠国家低保、残疾补助和捡拾破烂维持生计。我问每个月捡破烂能收入多少钱?老人面露难色,
17、说没多少钱,就一百多块。走进院子,中间堆了不少柴禾,旁边栽了几行葱,后院搭个简陋的草棚,里面养着一只奶山羊。李三民告诉我这只羊是村上扶贫送给他的,羊奶卖不出去,自己就喝了,并没有经济收入,但把身体补得还不错。我问老人愿不愿意搬进敬老院,老人说愿意,但又放不下村上发的羊,还盼望冬季多下几个羊羔,养大发羊财。走时,我再次建议住到敬老院更好一些,他表示乐意,并想听取村支书的意见。聊天中,老人时不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对帮扶干部王建锋(洽管委)和第一书记孙素霞的工作非常满意,说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同一条巷子的胡建英也是低保贫困户,51 岁,没有成过家,没有上过学,一个人吃住在家。据他讲,五间旧厦房属
18、于他和弟弟的共同财产,自己住门口一间半,里面三间半是他兄弟一家四口的,弟弟拖家带口在县城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家里仅有的 1.6 亩地全种着麦子,自己也偶尔挖莲菜打点零工增加收入。我问为什么不种些菜,卖了好增加收入。他说自己不认识称,不会骑车,也算不清帐,对大额人民币也没有概念,只认识 1 元和 5 元面额的人民币。我问每月低保金怎么领取?他说有弟弟帮他,低保存折交给弟弟保管,没有钱他弟弟会给他。看来胡建英虽没有文化,但却与家人相处和谐,住的房屋虽然有些破旧,个别地方偶有漏雨,但尚且安全能住,就是家里没有女人帮忙打理,显得有些凌乱。看到脱贫明白卡上的帮扶干部是种有完(村妇女主任),问他干部平时来
19、家里不?他说经常来,每个月都来好几次,翻看工作纪实发现记写的次数确实不少,但可能文化程度不高,记写相对比较简单,胡建英不会写字,大都摁着手印。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乐观地说没有什么困难。拐到另一条巷道,看到李海民家的房子修建得还可以,家里有电视空调,挂着低保贫困户的牌子我还有些纳闷。聊天后才知道,房子是在外工作的三弟帮忙建的,电视和空调也是三弟给买的。李海民 65 岁,患有腰病和腿疾,说话结巴不利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是个聋子,但会说话,与人也很少交第 7页 共 14页流,家里的 4 亩地都栽种着花椒,已经开始挂果,树下套种点蔬菜自给,平时都靠妻子打理,今年花椒结得比较好,收入可能会不错。我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扶贫民情日记 扶贫 民情 日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