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聚合物简介培训资料.ppt
《分子印迹聚合物简介培训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印迹聚合物简介培训资料.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子印迹聚合物简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一 、分子印迹基础知识、分子印迹基础知识二二 、文献介绍、文献介绍三、最近实验情况三、最近实验情况 Qin等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和VBIDA为功能单体,用冷冻聚合法制得印迹溶菌酶的热敏大孔水凝胶。这种智能水凝胶对模板蛋白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印迹因子可达7.87,并在多种蛋白的混合溶液中对模板蛋白实现成功分离。Brown等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无定形聚硅氧烷印迹材料,用无定形硅印迹溶菌酶多肽序列(16-residue peptide lysozyme C,1.8 kDa)识别位点实际就相当于识别整个分子,与传统的有机材料相比,首先小段
2、多肽与单体材料有更强和更具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以此减少非特异性吸附并增强材料对模板的亲和力,其次,小段多肽在有机试剂中相对稳定,因而其有机试剂也可作为聚合的介质对模板蛋白结合力强,选择性好,蛋白进出材料骨架速度快,此种方法相当于抗原决定基法。整体印迹法工艺虽然简单,但后续处理复杂耗时,所得材料需经研磨和过筛才能得到所需粒径范围的颗粒,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另外,此种方式制得的材料外形不规则,限制了其在色谱和固相萃取领域的应用。最重要的是,整体聚合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的印迹位点分布于材料内部,不利于蛋白质的进出。3.2 表面印迹 在聚合物的表面或近表面构造模板蛋白的结合位点称为“表面印迹”。与整体印
3、迹旨在构造蛋白特异性三维结构不同的是,表面印迹的特点是在材料的表面构建蛋白的“二维印迹”。这样的二维阴极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生物大分子难以进出聚合物材料的问题,可大大缩短蛋白扩散进入材料并达到平衡的时间。然而,与“三维印迹”材料性比,“二维印迹”材料可能会出现对模板蛋白选择性降低的问题。El kirat 等首先对玻璃板进行硅烷化,用双功能交联剂将模板蛋白接枝与其上,继而在表面进行单体材料丙烯酰胺的聚合,由此制得二维结构印迹材料。该研究小组首次用AFM对材料进行表征。AFM对材料表面的局部图像显示,印迹薄膜上分布有许多与模板蛋白大小形状互补的小孔穴,而非印迹薄膜图像模糊,无明显凹痕。小组以细胞
4、色素c为模板,并将模板蛋白细胞色素c共价结合与AFM的探针上,借助力-距离曲线探测出其在纳米尺度的范围内与印迹材料的特异性结合力在8595pN之间。将非模板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共价结合与探针上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探针与印迹材料没有特异性相互作用。将连接了模板单板的探针与非印迹材料相互作用也得到同样地结果。证明模板与印迹位点具有特异性亲和力。Su等选用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聚乙二醇400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用微接触印迹法制备了卵清蛋白印迹薄膜。印迹薄膜的AFM图像显示,材料上分布有直径约34nm的空穴,材料经蛋白重结合后图像表明卵清蛋白以直径为3236nm的蛋白簇形式重结合与表面的空穴中。生物分子
5、相互作用分析(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中常使用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的生物传感分析技术。实验时先将一种生物分子固定于传感器芯片上,使与之相互作用的另一生物分子甚至是细胞、病毒等的溶液流经该芯片。当两者发生相互作用时,芯片表面溶液会发生折射率的改变,从而引起共振角的变化,可实现实时跟踪检测生物分子间结合与解离过程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强弱 Li 等将高度交联的壳聚糖微球作为“核”通过可逆的席夫碱反应共价连接模板蛋白BSA,最后在此多糖-蛋白的界面上通过溶胶-凝胶过程覆盖一层聚硅氧烷的“壳”
6、。用乙二酸破坏席夫碱从而将模板蛋白从“核”上脱除,而“壳”上则将模板的大小、形状及空间构象保留下来。此法制备的微球表面具有较粗糙的多孔结构。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印迹微球表面形成大量分布均匀、网状连接的空穴。BET氮气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作为支撑基质的壳聚糖微球BET表面积为41.25m2g-1平均孔径为8.7 nm。而“核-壳”型印迹微球的BET 表面积为48.65 m2g-1,平均孔径达43.2 nm。表面积和孔径的增加提示了印迹位点的形成。Tan 等19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超顺磁性亚微粒。预先制备Fe3O4 磁性纳米粒,将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分散在油相中,用微乳液聚合
7、法制备表面印迹核糖核酸酶A(ribonuclease A,RNase A)的亚微粒。与非印迹材料相比,印迹材料在混合蛋白溶液中对模板蛋白有很好的选择性。Tan 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为交联剂,用微乳液(W/O/W 复乳)聚合法制备了印迹RNase A 的纳米粒。该法中使用了较高浓度的SDS 和聚乙烯醇作为乳化剂。作者认为,当两亲性的蛋白被加入预聚合微乳液后,蛋白会吸附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中并被分配到油-水两相的界面上。聚合反应引发后,蛋白便被“束缚”在胶束的表面了。研究表明,蛋白和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蛋白停留在纳米粒表面,然而太剧烈的作用却会导致蛋白明显的构象
8、变化,甚至变性,造成错误的印迹。印迹纳米粒 Hoshino 等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两亲性多肽蜂毒肽为模板的聚合物纳米粒。沉淀聚合法制备条件温和,材料聚合过程中无需有机试剂或加热过程。由于Mel具两亲性,倾向于停留在聚合物-水相的界面上,在此位点上,Mel既能辅助材料的聚合,又能在材料上创建与之互补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表面印迹”的效果。二 文献介绍(一)、氨基硅球表面印迹牛血清白蛋白分离条件的初步探索 文献探讨了识别蛋白质分子过程中是何种作用力起主导作用。选择无机前驱体、氨基硅烷和烃基硅烷为功能单体,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分子,牛血红蛋白和溶菌酶为竞争蛋白,采用固定模板蛋白表面印迹的方法
9、在氨丙基衍生的硅球表面制备了溶胶-凝胶的MIPs。1、印迹聚合物对不同蛋白质分离选择性的评价 取M IPs和N IPs各0.1 g置于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mL 0.5 g/L各蛋白质溶液(pH 7.0,0.01mo l/L磷酸盐缓冲液),室温下振荡吸附3 h。将离心管于离心机中4000 r/m in离心3m in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根据吸附前后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溶液体积和聚合物的质量计算吸附量(Q)。Q 定义为每单位质量(g)聚合物的吸附量:Q=(C0-C t)V/m (1)C0 为初始蛋白质浓度(g/L),C t 为上清液中蛋白质浓度(g/L),V 为蛋白质溶液体积(
10、mL),m 为印迹聚合物质量(g)。印迹聚合物对不同蛋白质分离选择性用印迹因子()和选择因子()来评价。定义为 =QM IP/QN IP (2)QM IP和QN IP分别为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蛋白质的吸附容量。定义为:=模板蛋白/竞争蛋白 (3)模板蛋白和/竞争蛋白分别为模板蛋白和竞争蛋白的印迹因子。2、烃基硅烷单体的种类对MIP选择性的影响 分别比较了PTMOS、HTMOS、PhTMOS、OTMOS为单体的MIP 的分离选择性。单体PhTMOS主要以-作用和蛋白结合,而PTMOS、HTMOS及OTMOS是通过疏水力与模板分子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以何种单体为材料制备的MIP都对模板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 印迹 聚合物 简介 培训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