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设备学第5章-CT成像设备复习过程.ppt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5章-CT成像设备复习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学第5章-CT成像设备复习过程.ppt(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影像设备学第医学影像设备学第5 5章章-CTCT成像设备成像设备前言1917年,丹麦数学家雷当(J.Radon)从数学上证明: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函数由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所有所有线积分完全确定。该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确定一个物理参量,寻找该物理参量的线积分,获得所有方向的线积分,就能够求得该二维分布函数。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理论的先行者,并为医学影像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革。第一节 概 述目录一、发展简史(一)CT的诞生(二)CT发展历程回顾二、发展趋势(一)硬件发展趋势(二)软件发展趋势第一节 概述CT的概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2、或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T。CT是指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人体某一层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CT摄取的是人体横向层面组织结构的影像,是人体上下重叠组织结构中我们所感兴趣的那一层组织的影像。第一节 概述(一)CT的诞生 1.1917年,丹麦数学家雷当(J.Radon)从数学上证明: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函数由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所有线积分完全确定。2.1938年,汉堡C.H.F.Mubler的弗兰克(Gabrial Frank)首次在一项专利中描述图像重建法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3.1956年,布雷斯韦尔(Bracewell)第一次将一系列由不同方向测得的太阳微波发射数据运用
3、图像重建的方法,绘制了太阳微波发射图像。第一节 概述 4.1961年,奥顿道夫(William H.Oldendorf)采用聚焦成一束的131I放射源完成了著名的旋转位移试验,向人们揭示了获取投影数据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1963年,美国的科马克(Allan M.ormack)以人体组织对X线的线性吸收系数为物理参量,用X线投影作为人体组织对X线线性吸收系数的线积分,研究出了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第一节 概述G.N.HounsfieldAllan M.Cormack第一节 概述第一台CT在EMI公司诞生,并与1971年9月第一台CT设备安装在英国的阿特金逊-莫利医院。Hounsfield和Jam
4、ie Ambrose共同完成了临床试验,验证了X线影像与相应位置人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1972年11月,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1979年Hounsfield和Cormack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第一节 概述(二)CT发展历程回顾第一代CT 设备 多属于头部专用机,采用平移(translation)+旋转(rotation)扫描方式(T/R扫描方式)。第一代CT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代CT设备 采用T/R扫描方式,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将其单一笔形X线束改为窄扇形线束,探测器数目也增加到330个。第二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三代CT
5、设备 采用旋转+旋转扫描方式,即R/R扫描方式。使X线管和探测器作为整体只围绕受检者作旋转运动来进行数据采集,X线束为3045的扇形束。第三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四代CT设备 采用静止(stationarity)+旋转扫描方式(S/R扫描方式)。它用600个探测器紧密地排成圆周。第四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五代CT设备 采用静止+静止扫描方式,即S/S扫描方式,突出特点是X线管和X线探测器都是静止的。第五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螺旋CT设备 滑环技术(slip-ring technique)和高频(high frequency)X线发生装置的应用。滑环技术结构 螺旋设备第一节 概述 各代
6、CT的主要特征第一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代第三代第三代第四代第四代第五代第五代螺旋螺旋扫描方式扫描方式探测器数探测器数X X线束扇线束扇角(角()扫描时间(扫描时间(s)每次层数每次层数T/RT/R1 1笔形笔形_ _2402403001 1T/RT/R3 330窄扇形窄扇形3 32620202101 1R/RR/R256256720扇形扇形2121453 3101 1S/RS/R45457200广角扇形广角扇形48481201 151 1S/SS/S15001500以上以上锥形锥形3030450.030.030.128 R/RR/R512512以上以上扇形或锥扇形或锥形形3030450.350.
7、3511 1128第一节 概述二、发展趋势(一)硬件的发展 1.加快扫描速度 2.提高图像质量 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X线源特性和探测器的性能 扫描数目和速度 图像重建所用的算法 数据表达与显示方法第一节 概述 3.降低剂量 迭代重建技术(ASIR)心自动滤线器技术、ECG 自动毫安技术、三维立体自动毫安技术、电子采集器技术及4D 实时剂量调节方法等技术应用。4.缩小体积 5.简化操作 6.提高工作效率第一节 概述(二)软件发展趋势 1.血管成像 门控技术的应用是CT临床技术的质的飞跃 2.三维图像重建 3.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4.仿真内镜 5.放疗计划第二节 成像系统医学影像设备学目录一
8、、投影数据获取装置二、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 第二节 成像系统CT设备主要三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部分、图像重建部分和图像显示与保存部分1.数据采集部分:X线发生装置与X线管、探测器及A/D转换器与接口电路、设备架等;2.图像重建部分:图像重建单元、数据存储装置等;3.图像显示与保存部分:图像显示器、多幅相机、图像存储装置(硬盘、刻录光盘)、中央系统控制器、检查床。第二节 成像系统一、投影数据获取装置一、投影数据获取装置(一)X线发生装置1.高压发生器 传统CT:高压发生器独立于扫描架以外。发生器与X线管之间的电信号联系由高压电缆完成。滑环技术螺旋CT机:采用高频逆变高压发生器,安装在设备架内。输出
9、波形平稳,体积小,重量轻。第二节 成像系统 高压发生器的功率:高档CT机50100KW;中档CT机3545KW机;低档CT机2030KW。CT机的管电压一般在80140KV可调。第二节 成像系统2.CT X线管 CT X线管也有固定阳极X线管和旋转阳极X线管两种。固定阳极管的长轴与探测器平行;旋转阳极X线管的长轴则与探测器垂直。第二节 成像系统旋转阳极X线管发射方式分连续发射和脉冲发射两种,多采用脉冲发射。脉冲发射的优点:(1)可以使投影数与被测物体的要求相匹配,并可以通过控制射线脉冲持续时间来调节对清晰度产生不良影响的测量路径;(2)可以在脉冲间歇时间内自动地进行每个测量通道的零点校准,因此
10、可以避免由于测量电子原件工作点的飘移造成的信号误差;第二节 成像系统(3)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信号强度高,与连续工作方式相比,有较好的信噪比,特别是在物体直径大时能获得噪声小的图像;(4)可以利用适当的发生器来切换从一个脉冲到另一个脉冲的X线管电压,这样可以在测量系统旋转一周时绘制出两幅不同能量的图像,有效的应用双谱线法摄制出几何学上完全相同的双谱线图像;(5)可以减少球管产热量和降低受检者的照射量。第二节 成像系统CT 旋转阳极X线管特点:功率大,热容量高。冷却方式:采用油循环加风冷却的双重冷却方式。第二节 成像系统 CT管球焦点:1mm 高速旋转阳极管焦点小,约为0.6mm。转速约为36
11、00转/min,或10000转/min左右。CT用X线管的热容量可高达8MHU,而名为Straton的电子束控金属X线管更号称是0 MHU的X线管,这种X线管散热率高达4.7 MHU/min第二节 成像系统CT管及冷却外形管及冷却外形电子束控金属球管电子束控金属球管第二节 成像系统(二)(二)准直器(准直器(collimatorcollimator)与滤过器()与滤过器(filterfilter)1.X线准直器 X线准直器的作用有三点:(1)限定成像的空间范围(限定断层层厚)(2)降低受检者的表面辐射剂量 (3)减少进入探测器的散射线第二节 成像系统CT的准直器的准直器CTCT准直器控制示意图
12、准直器控制示意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2.X线滤过器 X线滤过器的作用是:(1)吸收低能X线(软射线);(2)使X线束通过滤过器和均匀圆形成像物体(水模,water phantom)后,变成能量分布均匀的硬射线束。滤过器形状设计为楔形或“BOWTIE”形。第二节 成像系统CT的滤过器(1)(2)第二节 成像系统(三)(三)探测器探测器 探测器类型有两种:v一种是气体探测器;v另一种是荧光固体探测器。荧光固体探测器又分为两种:闪烁探测器稀土陶瓷探测器稀土陶瓷探测器X线吸收利用率可达99%。第二节 成像系统1.探测器的特性(1)检测效率(efficiency):是指探测器从X线束吸收能量的百分数。影响探
13、测器检测效率的因素有两个:几何效率和吸收效率1)几何效率(geometrical efficiency):是由每个探测器的孔径和相关的每个探测器所占总空间的比来决定的。第二节 成像系统2)吸收效率(absorption efficiency):是指X线辐射进入探测器而被吸收的百分率。3)总检测效率:是几何效率和吸收效率的乘积。决定探测器检测效率的诸因素第二节 成像系统(2)稳定性(stabilization):是指探测器的重复性和还原性。(3)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是指探测器接受、记录和输出一个信号所需的时间。(4)准确性(accurateness)与线性(linearity
14、)(5)一致性(consistency)(6)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指探测器能够测量识别的最大信号与最小信号之比。第二节 成像系统2.探测器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疝气探测器、闪烁探测器。(1)疝气探测器:是利用化学性能稳定的惰性气体在X线等电离辐射的作用下产生电离的原理进行探测,由惰性气体和气体电离室构成。第二节 成像系统 高压氙气探测器的结构第二节 成像系统气体探测器从工作方式上可分为比例计数型和电离室型。氙气检测器的电离特性第二节 成像系统气体探测器的优点:稳定性高、一致性好、响应时间短、没有余辉问题以及价格便宜;缺点:需要恒温来保证气压的稳定、检测效率相对较低以及需
15、要高mAs来获得足够强的信号,且宜受外界电场、震动干扰产生伪影,有饱和现象。第二节 成像系统(2)闪烁探测器:是利用射线能使某些物质产生闪烁荧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装置。闪烁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3.各类探测器的特性比较第一、二、四代CT机一般采用闪烁探测器,第三代与螺旋CT机采用气体探测器或闪烁探测器。特性偏重:(1)温度特性 (2)噪声 (3)饱和现象 (4)散射线准直 (5)剂量利用率第二节 成像系统4.多排探测器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是指通过一周扫描可以同时获得多层图像的CT,多采用稀土陶瓷探测器。多排探测器可分为等宽阵列与非等宽阵列,又称固定阵列
16、与自适应阵列两类。第二节 成像系统多排检测器示意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多排探测器内部结构多排探测器外形第二节 成像系统(四)数据采集系统(四)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处理主要由前置放大器、对数放大器、积分器、多路转换器、模/数转换器、接口电路等构成。作用:将探测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经放大后,再经ADC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并经接口电路将此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第二节 成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框图数据采集系统框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双积分式双积分式A/DA/D转换器工作原理图转换器工作原理图逐次逼近式逐次逼近式A/DA/D转换器转换器第二节 成像系统(五)扫描机架(五)扫描机架CT的设备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17、旋转部分,主要由X线管及其冷却系统、准直器及其控制系统、滤过器、探测器、数据处理装置、滑环部分、高压发生器(低压滑环式SCT)等组成。二是固定部分,主要由旋转支架,旋转控制电机及其伺服系统,机架主控电路板组成。第二节 成像系统扫描机架扫描机架结构图结构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六)扫描床(六)扫描床 扫描床由床面和底座构成,它的运动一般由两个电机控制:一个是床身升降电机;另一个是床面水平移动电机。扫描床水平定位设计精度不大于0.1 mm。床面板是碳素纤维,强度高,质量轻。第二节 成像系统床高度指示:显示范围大多0550mm 或4501000mm。床水平运行指示和精度:01800 mm或02000mm
18、.显示误差 5 mm.自动移动精度误差 0.25mm。第二节 成像系统CT检查床与扫描架内部结构检查床与扫描架内部结构第二节 成像系统二、二、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 计算机在CT中的功能:控制整个CT系统的运行、图像重建、图像处理、故障诊断及分析。(一)基本结构与特点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控制部分、图像重建单元、图像显示、数据存储。第二节 成像系统特点:1.足够大的内存空间 2.大容量运算能力 3.高运算精度 4.高运算速度 5.高控制效率 6.高性价比和好的通用性计算机系统框图计算机系统框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二)图像重建单元(二)图像重建单元图像重建单元又称快速重建单元,
19、采用专用计算机阵列处理机(array processor)来执行图像重建和处理的任务。图像重建单元结构框图图像重建单元结构框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三)计算机控制单元计算机控制主要是针对扫描进行控制,由计算机分别进行扫描架、受检者床、X线发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的控制。控制方式有串行处理方式,并行处理方式和分布式处理方式。第二节 成像系统扫描控制方式示意图扫描控制方式示意图第二节 成像系统(四)(四)软件软件 CT设备的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软件)和应用软件(特殊功能软件)。1.系统软件是指各类CT设备均需具有的扫描功能、诊断功能、显示和记录功能、图像处理功能及故障诊断功能等软件。常用的独立软
20、件有预校正、平面扫描、轴向扫描、图像处理、故障诊断、外设传送等。第二节 成像系统管理程序和各独立软件的联系方式有三种:(1)人机对话方式(2)条件联系方式(3)返回处理方式基本功能软件的组成基本功能软件的组成第二节 成像系统2.应用软件是是完成特定功能的软件称特殊功能软件。包括动态扫描、快速连续扫描、定位扫描、目标扫描、平滑过滤、三维图像重建、高分辨CT、定量骨密度测定、氙气增强CT扫描软件、心电门控扫描软件、放疗立体定位软件等。第二节 成像系统CT多平面重建多平面重建CT最大密度投影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显示CT最小密度投影显示最小密度投影显示第二节 成像系统图5-29 骨盆表面阴影显示图5-30
21、 心脏容积再现图像图5-31 胃仿真内镜显示第三节 螺旋CT目录一、特点二、螺旋扫描装置三、多层螺旋CT 一、特点v螺旋CT扫描方式X线管向一个方向持续转动受检者床向一个方向匀速滑动v扫描层面(1)轴扫(2)螺旋v采集数据容积数据一、特点特点:时间短,时间分辨力提高重建层厚薄z轴空间分辨力提高降低辐射量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位置及任意层厚的高质量影像重建和三维成像减少对比剂用量有利于一些特殊检查的开发二、扫描装置滑环首先了解滑环(slip ring)扫描装置滑环低压滑环:通常指市电供电滑环电压低,不需绝缘处理电流大,易生热、易出现电弧高压滑环:通常指千伏级供电滑环电压高,需要绝缘处理,常用惰性气
22、体隔离电流小,不易生热易出现高压干扰易吸附尘土扫描装置滑环电源供电滑环三相四线制三相三线制数据传输滑环可采用LAN连接方式当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如RF、Wifi、BlueTooth等)时,可以无此滑环二、扫描装置结构特点硬件装置的特点硬件装置的特点vX线管:容量更高,散热效率更高v高压发生器:高频、负反馈稳定输出v探测器:吸收效率更高,稀土陶瓷、纳米、宝石、光子等等v扫描系统:无刷直流伺服电机,悬浮旋转机构,检查床运行平稳快速v控制台与计算机:大内存、高速度、图像标准化(DICOM)、人机对话功能更强、分布式控制无刷直流伺服电机无刷直流伺服电机直流电动机的主要优点是调速和起动性能好,旋转转矩大无
23、刷直流电动机结构使其既具有直流电动机的特性,又具有交流电动机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利用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控制线路取代电刷和滑环换向器。二、扫描装置结构特点螺旋CT机扫描架的旋转按32对极直流无刷电动机的原理进行设计位置传感器的任务由旋转变压器完成二、扫描装置结构特点悬浮装置悬浮装置气动悬浮和磁悬浮两种形式二、扫描装置结构特点二、扫描装置结构特点软件软件v四维成像和四维血管造影v虚拟内镜v多层螺旋插值v同步血管注射计划v全中心扫描方式二、扫描装置扫描参数v螺距(pitch)P:X线管移动一周时,床移动的距离v螺旋因子Pf:螺距/层厚v螺旋度(helix)(%):螺旋因子乘以100%二
24、、扫描装置扫描参数P=1P=1.53二、扫描装置扫描参数v螺距(pitch):增加螺距就增加了扫描的覆盖区域,同时减少了扫描时间,但影像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当螺距为1时;用于头部的弯曲部分或血管的弯曲部分当螺距为1.5时,用于胸、腹部、骨盆的扫描很理想螺距1可以实现快速扫描以消除运动伪影,而且一次憋气就能完成螺旋扫描的数据获取二、扫描装置扫描参数周数(Revolutions):一次数据采集中X线管旋转的周次;总成像数:一次采集后所有的重建图像数;成像范围:第一层面中点与最后一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螺旋扫描的起点和终点有部分数据收集不完整,图像的重建范围比扫描范围小,计算公式为:重建长度=(扫
25、描时间-2)床速例如:扫描时间24s,床速10mm/s,则重建长度为(24-2)10=220mm二、扫描装置扫描参数v重建间隔:是重建时相邻两层面的距离,可以在一周内重建出一或多个图像,重建层数主要由层厚和重建间隔决定当层厚与重建间隔相等时,重建图像的数量计算公式为:重建层数=(扫描周数-2)1例如:扫描周数为24周,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时,则重建层数为(24-2)+1=23层。当重建间隔小于层厚时,此时为重叠重建,重建图像的计算公式为:重建层数=(扫描周数-2)(层厚间隔)1例如扫描周数24周,层厚10mm,间隔5mm,则重建层数为(24-2)(10/5)+1=45层。二、扫描装置扫描参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影像 设备 CT 成像 复习 过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