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 教学课件.ppt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 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 教学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组成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1.4 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分类习题习题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1.1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时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没有直接的联系,是独立发展的两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
2、)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它将远程雷达与其他测量设施测到的信息通过总长度达2.41106 km的通信线路与一台IBM计算机连接,进行集中的防空信息处理与控制。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可以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中心计算机。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早期的计算机是为成批处理数据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其通信功能,如何将计算机与通信线缆连接起来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接口元件线路控制器来解决。线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将计算机中数据的并行传输方式转换为通信线路上的串行传输方式。但是,线路控制器并不
3、承担所有通信任务,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通信事务的处理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这就给计算机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影响了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为了减轻计算机的负担,节省开销,人们又设计了前端处理机(FEP)来代替线路控制器。FEP类似于现在的网卡,它除了提供通信接口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通信任务,让计算机可以专门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效率。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由于当时公用电话网已发展成熟而且是那时主要的通信资源,因而人们利用它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但是公用电话网是模拟传输系统,而计算机产生的是数字信号,因此还需要完成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功能
4、由调制解调器来实现。这一阶段完成了计算机与通信线路的连接,实现了计算机与远程终端的通信,可以用图1.1来表示该阶段的网络模型。图中的主机表示计算机网络中可以进行通信的计算机;集中器用来将多条低速线路上的通信量汇集到一条高速线路中,一般在终端密集的地方使用;各低速终端通过调制解调器及高速线路与远程中心计算机的前端处理机相连。这种连接方式节约了线路的投资,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而且省去了给每个终端安装调制解调器的开销。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而是一个面向终端的计算机联机系统。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图1.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联机系统 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
5、络概述 1.1.2 ARPANet和分组交换面向终端的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与大量地理位置分散的终端之间的连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的需求,这种需求旨在使用户不仅可以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源,即达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要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连,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采用怎样的数据交换方式。这里所说的交换,是指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与联机系统一样,可以考虑直接将公用电话系统中的电路交换方式应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电路交换的特点是用
6、户拨号呼叫对方,呼叫成功就意味着双方之间建立了一条连接,通话过程中双方始终占有这条连接,通话结束即语音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挂机便释放了先前建立的连接。而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过程与此不同,一个计算机用户并不确定何时要发送一批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而数据的多少也是不确定的,因此,计算机的数据往往是间歇性的、突发性的。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而且,计算机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数据处理,通信事务的处理所占时间比例甚微,比如用户在本地编辑处理一个文件用了20分钟,而发送文件可能只需三四秒钟。如果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连接建立后,由于链路的利用率较低而白白浪费了所占用的带宽。如果改为只
7、在每次发起通信前建立连接,也会因频繁地建立和断开连接而引入大量的时延开销。另外,电路交换也无法适应不同类型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差异。因此,电路交换并不适合直接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寻找新的适合于计算机通信的数据交换技术。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出将多个大学、研究机构中的多台计算机互连的课题,希望在战争中,当网络中的部分通信节点或通信线路遭到攻击而被损坏时,网络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并希望网络能够满足实时数据传输的各种应用需求。1969年
8、底,实验性的ARPANet开通,当时ARPANet选择了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四台不同型号、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数据格式的大型计算机,采用新的数据交换技术分组交换,通过专门的接口报文处理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实现了这四台计算机的互连。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计算机在发送前要将某种应用产生的数据(比如一封邮件、一张图片等)划分成更小的单位,并附加控制信息,构成“分组”,然后将这些分组直接发送到网络中。分组交换不需要建立连接,采用存储转发策略,即网络中的转发节点收到一个分组后会将分组存储下来,分
9、析处理以后再转发出去。因此,同一个计算机发出的不同分组在网络中所经历的路径也可能不同。这一特点使分组交换能很好地适用于战争这样的恶劣环境,因为电路交换一大缺陷就是一旦建立的连接中的某个节点遭到破坏,整个连接就不能再使用了,只能重新建立新的连接;而分组交换中,每个分组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中转节点为每个到达的分组独立地选择路由,然后转发。这种方式是动态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这一阶段完成了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连接,实现了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如图1.2所示。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将通信处理机称为通信节点。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图1.2
10、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1.3 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网络的大小和数量开始迅速增长。随着各大公司认识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可以节省资金和提高生产效率,新网络的增加和现有网络的扩展几乎和新的网络技术、产品出现的速度同样快。社会的发展迫使符合不同规范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互联来满足不同网络的用户相互交换信息的需求。而各大公司开始感受到扩展网络所带来的困难,因为两个具有不同体系结构、使用不同设备规范的网络,其相互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这使得两个网络间的互联很难实现。于是,各大公司意识到必须摒弃先前的专用网络系统,因为专用意味着
11、一个公司或者一些公司组成的团体控制着对技术的使用和改进,专用网络系统由个别公司自己研发、拥有和控制,并不被所有供应商所支持。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为了解决不同网络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和不能相互通 信 的 问 题,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了不同的网络方案,如IBM公司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SNA)、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推出的基于数字网络
12、体系结构(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DNA)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DECNet等。基于这些研究,ISO于1984年提出了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OSI模型。只要遵循OSI模型标准,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互联,进行通信。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1.4 Internet时代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ARPANet时期。20世纪70年代,随着ARPANet中网络节点的不断增加,ARPANet最初开发的NCP(Network Control
13、 Protocol)协议(这是一个主机到主机间的通信协议)只适用于单个网络,它无法解决网络的互联问题,而且该协议没有真正的差错控制机制,这在当时质量较差的通信环境中引发了不少问题。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有一套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网络协议。1975年,ARPANet发展到几十个节点,并移交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通信局试运行。其间,在总结前一阶段实验经验的基础上,ARPANet开始了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1982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互联网络的定义,将“internet”定义为互联网;“Internet”则 是 通 过 TCP/IP协 议 连 接 起 来 的“internet”。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
14、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983年1月1日起,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成为了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1984年,ARPANet分解成了两个网络:一个是民用科研网,仍然沿用ARPANet这个名称,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另一个是著名的军用计算机网络MILNet,并入1982年建立的国防数据网。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认识到了ARPANet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影响,但当时
15、并不是所有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入网机会,一般要求接入ARPANet的机构要与美国国防部有合作研究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共享ARPANet的资源,1986年,NSF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主干网速率为56 kb/s。NSFNet采用与ARPANet基本相同的硬件技术,并从一开始就使用了TCP/IP协议。自此,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也接入到NSFNet中,NSFNet主干网通过高速链路与ARPANet连接,网络规模开始扩大,逐渐成为了Internet的主要部分。NSF认识到Internet要继续扩大其范围,而且不会仅限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
16、987年,NSF将NSFNet主干网的管理权移交给Merit网络公司,后来Merit公司与IBM公司和MCI公司联合成立了美国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所有接入Internet的单位开始向网络服务公司交纳费用。1988年,NSFNet主干网速率升级到T1(1.544 Mb/s)。自NSFNet建成以后,其他国家和地区陆续与NSFNet主干网建立连接,我国于1994年通过与NSFNet主干网的连接正式连入Internet。1995年,NSFNet恢复成为学术网络,美国大部分的主干网业务由互联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办理。任何个人和单位用户只要向Internet服务供应商(ISP)交纳费用,便可以通过该IS
17、P接入Internet。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随着商业网络和大量商业公司进入Internet,网上商业应用取得高速发展,同时也使Internet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Internet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现在,Internet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不仅仅单纯为科研服务,正逐步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Internet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互联网”。1996年,美国政府发布了一项称为NGI(Next-Generation Internet)的下一代Internet战略计划,这项战略计划的目标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以百倍于1996年Internet的
18、速率将至少100所大学与国家实验室连接在一起,其中少部分团体的连接速率将达到当时Internet速率的千倍左右。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推进基于下一代网络协作技术的发展,包括诸如高质量视频会议及语音与视频等流媒体的应用。(3)提出着眼于科研、国家安全、远程教育、环境监测及全民卫生保健等国家重要战略目标与任务的示范性新型应用。NGI提出的需求主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全光纤网络,更快速的交换机、路由器,能够实现针对特定实时应用的带宽保留及优先级定义,能够更好地实现网络性能监测,减少瓶颈的软件系统,可以实现更可靠、更安全的信息传输的途径。IPv6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层协议,将成
19、为下一代互联网(NGI)中的重要协议。部分国外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IPv6网络,并开始提供接入服务。我国也在2003年启动了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工程,以促进NGI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组成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简单的描述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有自治能力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互连的计算机系统的群体。这些计算机在地理上是分散分布的,可能在一个房间内、一个公司的楼群里,也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城市里,其分布范围甚至
20、跨越国界乃至全球。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这些计算机是自治的,即连入网络的计算机可以在网络协议的控制下协同工作,但其自身可以不依赖于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而独立工作。(3)计算机系统的互连通过通信介质和通信设备来实现。(4)系统通过通信设施进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作处理,以满足各种应用要求,这需要一种机制来支持网络中异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信。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可以定义为: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系统连接起来,在协议的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2.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系统功能角度来看,一个
21、计算机网络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一系列网络协议。(1)资源子网由用户主机、用户终端、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其中用户主机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如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工作站或微机;用户终端可以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存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终端。用户主机通过通信介质和通信设备与通信子网连接。用户终端通常通过用户主机连入网络。用户主机可以为本地用户访问网络中的其他主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网络中的远程用户访问该主机的本地资源提供服务。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通信子网由一些专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和连接它们的通信线路组成,完成网
22、络数据传输任务。通信控制处理机被称为网络节点,往往指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通常扮演中转站的角色,主要负责接收、存储、校验和转发网络中的数据包。(3)网络协议是通信双方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时必须遵循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这些网络协议用于控制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通信子网中各节点之间的通信。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3.1 OSI参考模型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化阶段,ISO推出的OSI参考模型就采用了七层结构,如图1.3所示。OSI参考模型对每一层都规定了其功能、要求、技术特性等,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实现方法。网络
23、开发者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开发网络系统,制定网络协议;网络用户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考察网络系统,分析网络协议。事实上,没有哪个产品完全实现了OSI参考模型,但是该模型是目前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的最好工具。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图1.3 OSI参考模型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整个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为激活、维持和释放系统间的物理连接定义了物理接口的机械、电气、规程和功能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具体涉及到接插件的规格,“0”、“1”信号的电平表示,信号的收发及收发过程的协
24、调等内容。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数据链路层,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帧),并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在相邻点之间实现无差错的传输。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第第1章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3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属于OSI中较复杂的层次,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 教学课件 计算机网络 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 导论 教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