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总体规划第二节 系统调查及其管理业务状况调查第三节 数据流程的调查及分析第四节 新系统模型18.1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总体规划本节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28.1.1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说来,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系统分析 新系统是在旧系统的(手工的或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往往出于系统存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对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交领导决定。当领导确认可以开展项目研制以后,就可
2、进入对原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初步模型,送交用户和领导审核、批准和执行。系统设计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实施 包括编写和调试程序、编写技术文件、系统转换、系统运行和系统评价等。38.1.1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48.1.2 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经济上的可行性 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技术上的可行性 主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软件等。资源上的可行性 主要指设备、经费等能否得到保证。管理上
3、的可行性 如企业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等。58.1.2 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在可行性分析研究阶段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其工作步骤为:确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功能对数据按各管理功能进行分类把整个系统划分为各个子系统初步规划计算机配置方案 总体规划结合系统初步调查进行。由于其调查内容与系统详细分析阶段的内容在性质上接近,只是细致程度不同。68.1.2 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要写成可行性报告,其内容应包括:系统目标描述;可投入的人力、资金、设备和时间;初步调查总结(包括单位概况、现行系统描述、外部环境及其制约、各方人员对新系统的看法等);技术、经
4、济、资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结论(如立即开始、等条件具备后开始、攸改目标后开始、没有必要进行或不能进行等)。可行性报告需报请领导讨论,专家审议,通过后,才可进入系统详细调查阶段。78.1.3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应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拟定好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然后,逐步地实现各个子系统或应用部分。开发规划包括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开发日程计划和实现开发规划的策略和方法。下面介绍两种基本的策略和方法:“从下到上”的策略和方法“从上到下”的方法 88.1.3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从下到上”
5、的策略和方法:这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现状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或称应用),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自下而上地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因为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处理,所以“自下而上”方法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计划、控制、决策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这种方法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主要实现数据处理方面的功能;第二阶段 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增加决策模型和各种计划模型;第三阶段 把各模型综合成为模型库,同时数据库也因数据需要量的增加而扩展了;第四阶段 战略计划模型和有关数据加入信息系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采用“从下到上”法设计信息系统可以
6、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的不能运行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象想象的那样完整周密。由于事先没有整个系统出发充分考虑到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需要重新设计许多模块。98.1.3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从上到下”的方法:“从上到下”的方法强调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由上到下,从探索、研制一种合理的信息流的模型出发,设计出适合于这种信息流的信息系统。子系统通过信息流确定,而且尽可能地要求每个局部优化建立在全局优化的指导下。这种研制方法的具体步骤为:第一阶段 分析企业的目标、环境(包括管理业务)和系统运行的条件。第二阶段 根据总目标确定各项具体功能。第三阶段 确定需要决策的内容。第
7、四阶段 根据每项决策的内容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第五阶段 为整个系统规定各个子系统,即把各项决策的内容和信息需要分别归纳。组织到各个子系统中去。第六阶段 为要研制的子系统和数据库规定先后顺序。108.1.3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从上到下”法的优点是:对计划来说,它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协调和规划要从整体上考虑。缺点是:难以制定这样大规模的方案,因为它需要从企业的目标开始,一直分解到具体的子系统和模块。“从下到上”的方法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它适用于对系统开发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而“从上到下”法则适应于较熟练的系统设计人员和对大型系统的设计。在实践中,往往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
8、起来使用。一方面利用“从上到下”的方法定义整个结构另一方面,利用“从下到上”的方法逐步地实现各个子系统开发工作。x“从上到下”法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方法。因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但从系统功能的观点看,它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8.2 系统调查及其管理业务状况调查本节内容:系统调查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128.2.1 系统调查系统调查的任务是:尽量搞清用户的要求,对选定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系统目标、提出初步模型和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是使设计达到合理、优化的重要步骤。系统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两步。初步调查的目的,是论证建立新系统的的必要性,完成可行性研究报
9、告。详细调查是为了弄清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现状,查明其执行效果,发现薄弱环节,收集数据,为设计新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具体内容包括: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分析、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系统调查要目标明确,调查的内容紧紧围绕系统的任务。调查中应注意调查方法,不断积累和分析有关资料,并利用各种系统分析技术和工具,把系统确切描述出来。系统分析开始就应成立调查组,调查组由使用单位的业务人员、领导人员和设计单位的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共同组成。为了全面及时地完成调查分析工作,调查组应拟定详细的调查计划,规定调查研究的范围,明确调查组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138.2.1 系统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发调查表征求意见这种方
10、式适用于需要向许多单位进行调查,而调查的信息量又不太大的情况。调查表要抓住中心,提问要简单、直接。访问访问方式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改变系统往往涉及管理体制改革、人力使用的再安排等具体问题,因而也涉及到各类人员的切身利益,势必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访问可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要求和希望。开调查会可按两种方法进行组织。一种是按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了解各个部门业务范围、工作内容、业务特点以及对新系统的想法和建议。另一种是各类人员联合座谈,着重听取使用单位对目前作业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直接参加业务实践了解系统最好亲自参加实践,通过建立应用系统为目的的跟班学习,可以较深入地了解手工作业数
11、据发生、传递、加工、存贮、输出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这对以后建立模型或人工模拟都是很关键的一步。使用各种图表调查分析中使用各种图表可以帮助系统分析员描述系统、记录要点和分析问题。148.2.1 系统调查系统分析中使用的各种图表 图表的作用图表的名称图表的作用图表的名称描述用户结构用户结构图描述和分析数据、数据流程及功能重复数据分析图描述管理业务状况管理业务流程图判定树表格分配图决策表描述和分析数据、数据流程及功能数据流程图158.2.2 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包括:系统环境及实现新系统条
12、件的调查组织机构调查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等168.2.2 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系统统环境及实现新系统条件的调查:所谓环境,指不包括在本系统之中,但又对本系统产生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集合。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其环境就是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入来自环境,输出则交付环境。为了弄清系统环境及实现新系统的条件,应调查以下内容:原系统的管理水平;原始数据的精确程度;规章制度是否切实可行;领导对实现新系统是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人力条件方面是否可抽调出比较精通本行管理业务,对本单位存在问题有深刻了解而又热心于改革的工作人员。设备条件方面应着重调查外围设备可靠性;外围设备的种类和水平是否适合大量数据处理的需要;内
13、外存贮器容量以及所配置系统软件的质量等。织机构的调查主要调查组织内各层次下属组织(如科室、车间)的组成、人员及职责分工等。178.2.2 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调查管理业务流程时,需要按照原有信息流动过程,逐个地调查所有环节的处理业务、处理内容、处理顺序和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弄清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信息来源、流经去向、处理方法、计算方法、提供信息的时间和信息形态、(报告、报单、屏幕显示)等。描述管理业状况的图表有:管理业务流程图 表格分配图 188.2.2 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图 这是一种表明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它可以帮助分析
14、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迂回等。单位单位单报报表单报报表人员人员出库单出库单发货通知发货通知出库单出库单保保管管单单销售科销售科发发货货员员库存台帐库存台帐入库单入库单出库单出库单会计科会计科车车 间间流流 向向线线图图8-2 8-2 成品库管理业务流程图成品库管理业务流程图成品入库时,保管员按从车间来的入库单登记库存台帐。发货时,发货员凭销售科开出的发货通知发货,并填写出库单一式三份,分送保管员和销售科、会计科。保管员按出库单登记库存台帐。198.2.2 管理业务现状的调查表格分配图 该图可以帮助分析员表示出中复制多份报告或单据的数量以及这些报告或单据各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图图8-3
15、8-3 表格分配图表格分配图 采购部门采购部门 财务部门财务部门 收货部门收货部门 4 4 3 3 2 2准备采购单准备采购单采购单采购单 1 1登记待收货登记待收货应付款处理应付款处理待收货待收货登记表登记表应付账应付账卖方卖方存档存档 4 4 3 3 2 2收货单收货单 1 1取货通知取货通知 3 3卖方卖方 存挡存挡存挡存挡采购部门准备采购单一式四份,第一张交给卖方;第二张交到收货部门,用于登记待收货清单;第三张交给财会部门登记应付帐;第四张存档。到货时,收货部门按待收货登记表核对货物后填写收货单四张,其中第一张交财会部门,通知付款;第二张存档;第三张通知采购部门取货;第四张交给卖方。绘
16、制表格分配图需要分析人员调查与表格分配有关的每一部门。208.3 数据流程的调查及分析本节内容:数据流程图数据分析功能分析218.3.1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描述系统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存储和处理的总情况。数据流程图具有抽象和概括两个特性:抽象性表现在已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存储和使用。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系统中的各种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处理数据流数据存储 图8-4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实体228.3.1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术语:实体 指本系统之外的单位或人员等。处理 又称功能,包括手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长方框上
17、部细框中可填该项处理的编号。数据存储 表示数据存储的地方,用右边开口的水平长方条表示,条内写该项存储的名字,左小框注一个标识,用英文字母D和数字表示,用来表示与其他数据存储的区别。数据流 可以是流动的某个数据,也可以是一种报表的流动或文件的存储操作。238.3.1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画法如下:先把整个系统按总的处理功能画出最粗的流程图,然后逐步地深入分析,加入各项细节,将功能愈画愈细。以订货业务处理为例,说明绘制数据流程图的过程:订货单发 票用户1订货处理D1 订货单存档第一步:绘制订货处理的第一层数据流程图(图8-5)。图中订货处理框上的的1表示该项处理的编号,数据存贮长条中的D1表示条
18、一项数据存储。248.3.1 数据流程图第二步:把订货处理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本例中根据购货金额、用户信用情况和库存情况把订货单按以下四种情况分别处理(图8-6):(1)赊购并立即发货(2)要求先付款(3)等有货后再发货(4)退回订货单1.21.21.31.3D4D4待付款订货单待付款订货单1.11.1判定处判定处理方法理方法订货单订货单退回订货单退回订货单D3D3库存帐库存帐D7 D7 信用手册信用手册付款通知单付款通知单仓库仓库D1 D1 订货单存挡订货单存挡D6 D6 应应 收收 帐帐开付款开付款通知单通知单D5 D5 等有货再发货订货单等有货再发货订货单用户用户发货票发货票开开 发发 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