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件-教学PPT-作者-裴素华-第3章-双极型晶体管教学提纲.ppt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件-教学PPT-作者-裴素华-第3章-双极型晶体管教学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件-教学PPT-作者-裴素华-第3章-双极型晶体管教学提纲.ppt(1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件课件-教学教学PPT-PPT-作者作者-裴素华裴素华-第第3 3章章-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3.1晶体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晶体管就有两种基本组合形式:P-N-P型或N-P-N型,它们的结构和符号如图所示,其符号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发射结电流的方向。(a)管芯结构 (b)符号 P-N-P型晶体管的结构和符号 3.1.2晶体管的制备工艺与杂质分布 1.合金晶体管 PNP型合金管结构与杂质分布如图所示 合金晶体管的杂质分布特点:三个区的杂质分布都是均匀分布,基区的杂质浓度最低,其发射结和集电结均是突变结。(a)管芯结构 (b)杂质分布
2、 锗合金晶体管的结构与杂质分布 3.1.2晶体管的制备工艺与杂质分布 2.平面晶体管 平面晶体管结构与杂质分布如图所示 平面工艺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SiO2稳定的化学性能,能耐高温,具有掩蔽杂质原子扩散和良好的绝缘性能,与光刻技术相配合,可进行选择扩散,这样使平面晶体管具有更为合理的电极形状,薄的基区,钝化的表面,因此在功率、噪声、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a)管芯结构 (b)杂质分布 图3-4 硅平面晶体管的结构与杂质分布 3.1.2晶体管的制备工艺与杂质分布 3.外延平面晶体管 在平面晶体管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种外延平面晶体管。其结构与杂质分布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双扩
3、散外延平面晶体管的基片电阻率很低,集电极串联电阻很小,使集电极饱和压降减小,晶体管可做得很小,基区宽度Wb很薄,从而使外延平面晶体管在频率特性、开关速度和功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因此,成为目前生产最主要的一种晶体管。(a)管芯结构 (b)杂质分布 硅外延平面管结构及杂质分布示意图 3.1.3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晶体管最重要的作用是具有放大电信号的能力。为什么紧靠着的两个PN结具有放大作用?要晶体管具有放大作用首先要有适当的电路。晶体管放大电路原理 3.1.3晶体管的放大功能 基区厚度很大的NPN结构的电流流通与少子分布示意图 3.1.4 晶体管的放大功能 表1给出了型号为3DG6晶体管
4、(硅高频小功率管),在集电结UCC=6V条件下测量所得的实际数据。晶体管的电压放大系数为:晶体管的功率放大应等于它的电流放大系数与电压放大系数的乘积,表表1 晶体管各电极电流分配表晶体管各电极电流分配表发射极电流IE(mA)12345集电极电流IC(mA)0.981.962.943.924.90基极电流IB(mA)0.020.040.060.080.103.2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特性 几点假设:n 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理想的突变结,且结面积相等(用A表示);n 各区杂质为均匀分布,载流子仅做一维传输,不考虑表面的影响;n 外加电压全部降落在PN结势垒区,势垒区以外不存在电场;n 发射结和集电结势垒
5、区宽度远小于少子扩散长度,且不存在载流子的产生与复合,因而通过势垒区的电流不变;n 发射区和集电区的宽度远大于少子扩散长度,而基区宽度远小于少子扩散长度;n 注入基区的少子浓度比基区多子浓度低得多,只讨论小注入情况。3.2.1 晶体管的能带、浓度分布及载流子的传输 1.平衡晶体管的能带及载流子的浓度分布(a)结构 (b)能带 (c)载流子分布平衡晶体管能带与载流子浓度分布 3.2.1 晶体管的能带、浓度分布及载流子的传输 2.非平衡晶体管的能带及少数载流子的浓度分布(a)结构 (b)能带 (c)少子分布非平衡晶体管能带与少数载流子浓度分布 3.2.1 晶体管的能带、浓度分布及载流子的传输 3.
6、载流子的输运过程(a)少子分布示意图 (b)载流子输运过程示意图 晶体管中载流子分布及其输运过程示意图 3.2.1 晶体管的能带、浓度分布及载流子的传输 3.载流子的输运过程(1)根据正向PN结特性,发射区注入基区靠发射结边界X2处的电子浓度为 由基区注入发射区靠发射结边界X1处的空穴浓度为(2)根据反向PN结特性,集电结两边界X3和X4处的少子浓度分别为 3.2.2 晶体管内的电流传输与各端电流的形成 1.晶体管内的电流传输 NPN型晶体管电流传输示意图 3.2.2 晶体管内的电流传输与各端电流的形成 2.晶体管各端电流的形成(1)发射极电流IE 从上面的分析与讨论可知,发射极的正向电流IE
7、是由两股电流组成的:IE=Ip(X1)+In(X2)(3-8)(2)基极电流IB 基极电流IB是由三部分组成的:IB=Ip(X1)+IVB-ICBO (3-9)由于通常情况下ICBO要比Ip(X1)和IVB小很多,所以(3-9)式可近似表示为 IB Ip(X1)+IVB (3-10)(3)集电极电流IC 通过集电结和集电区的电流主要有两股组成:IC=In(X4)+ICBO (3-11)因为ICBO很小,(3-11)式可近似表示为 IC=In(X4)(3-12)3.2.2 晶体管内的电流传输与各端电流的形成 2.晶体管各端电流的形成(4)晶体管三端电流之间的关系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In(X2)
8、=IVB+In(X3)=IVB+In(X4)(3-13)将(3-13)式代入(3-8)式,得IE=Ip(X1)+IVB+In(X4)(3-14)将(3-9)式与(3-11)式相加,可得IB+IC=Ip(X1)+IVB-ICBO+In(X4)+ICBO=Ip(X1)+IVB+In(X4)(3-15)将(3-15)式代入(3-14)式,得 IE=IB+IC (3-16)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1.In(X2)的表达式 In(X2)是注入基区的电子所形成的扩散电流,根据扩散电流公式有 基区电子可近似看成线性分布 基区少子分布示意图 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根据PN结理论,基区
9、X2和X3处的电子浓度分别为 基区电子分布函数为 那么基区电子的扩散电流In(X2)则为 可求出In(X2)近似为 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2.Ip(X1)表达式 Ip(X1)是在发射结正偏情况下由基区注入发射区的空穴扩散电流。根据正向PN结特性,边界X1处的少子空穴浓度为 空穴扩散电流为 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3.IVB表达式 IVB是注入基区的电子与基区中的空穴复合而形成的复合电流。IVB=-q单位时间内在基区中复合的电子数 在只考虑体内复合的情况下 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4.ICBO的表达式 ICBO由电子漂移电流和空穴漂移电流IpCB两部分组成,
10、即ICBO=InCB+IpCB 若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且有 时,3.2.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方程式 5.IE、IC、IB直流电流方程式 因为IE由Ip(x1)和In(x2)组成,所以 因为IC=In(x4)+ICBO=In(x2)-IVB+ICBO,所以 因为IB=Ip(x1)+IVB-ICBO,所以 3.2.4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1.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在共基极电路中,基极作为输入和输出的公共端,共基极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NPN型晶体管的共基极连接 3.2.4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2.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在共发射极电路中发射极作为输入和输出的公共端,其连接方式如图所示
11、。NPN型晶体管的共发射极连接 3.2.4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3.共集电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共集电极电流放大系数 4.0与0的关系 0和0的关系曲线 3.2.5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的定量分析 1.均匀基区晶体管电流放大的中间参量 (1)发射结的发射效率0 对于NPN型晶体管,0定义为注入基区的电子电流与发射极总电流之比,即有 (3-41)由于IE=In(X2)+Ip(X1),利用 nbopbo=neopeo=ni2 3.2.5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的定量分析 3.2.5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的定量分析(2)基区输运系数0*对于NPN晶体管,定义为到达集电结边界X3的电子电流In(X3)与注
12、入基区的电子电流In(X2)之比,即有 3.2.5 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的定量分析(3)晶体管直流电流放大系数与0和0*的关系 In(X3)=In(X4)IC 1 LPe时)(当We2)(4)缓变基区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0 (5)缓变基区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0 3.2.6 影响晶体管直流电流放大系数的其它因素 1发射结空间电荷区复合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Ip(X1)=Ip(X2),In(X2)=In(X1)IE=Ip(X1)+In(X2)IE=Ip(X1)+In(X2)+IVE 发射效率 3.2.6 影响晶体管直流电流放大系数的其它因素 发射结空间电荷区复合电流示意图 根据PN结空间电荷区
13、复合电流公式可推出 3.2.6 影响晶体管直流电流放大系数的其它因素 2.基区表面复合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考虑表面复合后NPN管中的电流传输 3.集电极电流大小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电流放大系数也与晶体管的工作电流即集电极电流的大小有关,0与IC的变化如图所示。0与IC的变化曲线 4.基区宽变效应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当晶体管的集电结反向偏压发生变化时,集电结空间电荷区宽度Xmc也将发生变化,因而会引起有效基区宽度的相应变化,如图所示。这种由于外加电压变化引起有效基区宽度变化的现象称为基区宽度效应。基区宽度效应示意图 基区宽变效应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表现在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族上(输出特性曲线在
14、后面讨论),如图所示。具体表现为曲线随外加电压增加而倾斜上升。基区宽度效应对输出特性曲线的影响(a)曲线向上倾斜 (b)基区宽度效应的影响 对均匀基区晶体管,其电流放大系数为 对缓变基区晶体管,其电流放大系数为由此可见,晶体管的基区宽度越窄,反向偏压越高Xmc越宽,则基区宽度效应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越严重。5.温度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温度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当温度升高时,0会随之增大,如图所示。0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3.3 晶体管的直流特性曲线3.3.1 共基极连接直流特性曲线下图为测量晶体管共基极直流特性曲线的原理图。图中UEB为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压降,UCB为集电极和基极之间
15、的电压降,RE为发射极串联电阻,可控制UEB或IE。共基极直流特性曲线测量原理电路图 1.共基极直流输入特性曲线 对于一个给定的UCB,改变UEB,测量IE,可以测得一条IE与UEB的关系曲线,对于不同的UCB值,改变UEB测量IE,可测得一组IE与UEB的关系曲线,称这组曲线为共基极直流输入特性曲线,如图(a)所示。共基极直流特性曲线(a)输入特性曲线 由前所知 IE=Jp(X1)+Jn(X2)AE式中Jp(X1)为空穴扩散电流密度;Jn(X2)为电子扩散电流密度;AE为发射结面积。Jp(X1)和Jn(X2)都随正向压降增大而呈指数增大,因此IE也必然与UEB呈指数规律增大。在同样的UEB下
16、,IE随着UCB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曲线左移。这是因为集电结空间电荷区的宽度随着UCB的增大而展宽,结果引起了有效基区宽度的减小(有效基区宽度随着UCB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的现象,就是上面所讨论过的基区宽变效应),使得在同样的UEB下,发射区注入基区的少子浓度梯度增加,流速加快,IE增大。2.共基极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对于一个给定的IE,改变UCB,测量IC,可得到一条IC-UCB之间的关系曲线。对于固定的不同的IE,改变UCB,测量IC,可得到一组不同的IC-UCB的曲线,称这组曲线为共基极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如图(b)所示。共基极直流特性曲线(b)输出特性曲线 3.3.2 共发射极连接直流特
17、性曲线下图为晶体管共发射极直流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原理电路图。图中UBE为基极与发射极间压降;UCE为集电极与发射极间压降;RB为基极串联电阻,可控制UBE或IB。测量共发射极直流特性曲线原理电路图 1.共发射极直流输入特性曲线对于固定的不同的UCE,改变UBE,测量IB,可以得出一组IB与UBE的关系曲线,称这组曲线为共发射极直流输入特性曲线,如图(a)所示。共发射极直流特性曲线(a)输入特性曲线 2.共发射极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对于固定的不同的IB,改变UCE,测量IC,可得出一组IC与UCE的关系曲线,称这组曲线为共发射极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b)所示。共发射极直流特性曲线(b)输出特性曲线
18、3.3.3 共基极与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的比较比较共基极与共发射极两种输出特性曲线,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当输入电流一定是,两种特性曲线的输出电流都不随输出电压的增加而变化,只有当输入电流改变了输出电流才会跟着变化。然而两种输出特性曲线之间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共发射极电路的电流放大系数要比共基极的大得多。其次,共基极电路的输出阻抗比共发射极电路大。另外,UCE的减小对输出电流的影响有所不同。实际上,共基极与共发射极特性曲线在输出电压减小时的下降所反映的是同一个物理过程,只不过共基极电路的输出电压就是UCB,才使得其特性曲线的下降发生在输出电压更小(负值时)的区域。3.3.4 共发射
19、极输出特性曲线的讨论1.正常特性曲线对于一只性能良好的晶体管,它的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应该如图所示。正常晶体管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2.特性曲线向上倾斜如图所示,包括零注入线在内,整个曲线组向上倾斜,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整个曲线族的IC均随输出电压UCE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这是由于晶体管的反向电流过大引起的。特性曲线的倾斜 3.特性曲线分散如图所示的曲线,零线是平坦的,而其他曲线则分散倾斜。特性曲线分散倾斜会降低晶体管的输出阻抗,并且因放大系数不均匀引起信号失真。这种不正常特性曲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晶体管的基区宽变效应过于灵敏所致。特性曲线的分散 4.小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小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的状况如
20、图所示。导致小注入时0变低的原因有三:其一有比较严重的表面复合作用,在注入电流比较小时,大部分注入电流都在基区表面被复合掉了。其二发射结势垒复合作用比较强,小注入时一部分载流子没能注入到基区,而在发射结势垒区内被复合掉了。其三发射结特性不好,漏电流太大被旁路掉了,没有起到真正的注入作用。小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 5.大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大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的状况如图所示。大注入时引起了0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发射效率0的降低造成的,大注入引起0降低的原因有三:基区电导调制效应;集电结空间电荷限制效应;基区自偏压效应。大注入时特性曲线密集6.沟道漏电下图所示的特性曲线称为沟道漏电,其特点是发射极与集电极之
21、间有很大的漏电流,使得IB=0的曲线(零线)升高。沟道漏电特性曲线 这种现象往往是由沟道效应引起的,若在N-P-N晶体管的P型基区表面,受氧化层正电中心作用形成了N型反型层,则N型发射区和N型集电区就通过反型层连接起来,通常把这样的连通称“沟道”,如图所示。N型反型层形成的沟道 7.饱和压降大(曲线上升缓慢)输出特性曲线上升得比较缓慢,即晶体管饱和压降大的状况如图所示。显然由于曲线不陡,饱和压降也会较大。其原因是集电区或者在E、C电极接触处有较大的串联电阻,电阻的存在分掉了部分电压,从而使加到结上的电压降减小,造成电流IC上升缓慢。饱和压降大的特性曲线 8.低击穿特性曲线低击穿尽管是硬击穿,但
22、击穿电压很低,只有几伏,如图所示,低击穿主要是由E、C穿通或集电结低击穿所致。低击穿特性曲线 3.4 晶体管的反向电流与击穿电压3.4.1 晶体管的反向电流反向电流主要包括:ICBO、IEBO和ICEO,它不受输入电流的控制,因此对放大作用没有贡献,它无谓地消耗掉一部分电源能量,甚至还影响晶体管工作的稳定性.1.ICBO ICBO是发射极开路时,集电极基极(即集电结)的反向漏电流,如图所示。与反向PN结一样,晶体管集电结的反向电流ICBO由空间电荷区外的反向扩散电流IR、空间电荷区内的产生电流Ig和表面漏电流IS三部分组成。以NPN晶体管为例:由上两式可见,IR、Ig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指数增大
23、(因为ni随温度的升高而指数增大),说明I CBO随温度的升高而快速增大。I S表面漏电流往往比IR和 Ig大得多,因此减小ICBO关键在于减小IS。2.IEBOIEBO是集电极开路,发射极基极间(即发射结)的反向漏电流,如图所示。实际上,对IEBO要求不高。IEBO测量原理图 3.ICEOICEO是基极开路,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反向漏电流,如图所示。它不受基极电流控制,对放大无贡献,ICEO一般都比ICBO大。从ICEO测量原理图上看出,测量ICEO时电压的偏置使发射结处于正向,集电结处于反向。上图示意地画出了基极开路时的电流传输情况。从图中可见,通过集电极的总电流ICEO=In(X4)+ICB
24、O ICBO 在基极开路的情况下,In(X4)=0ICBO ICEO=0ICBO+ICBO=(0+1)ICBO 上式表明:要减小ICEO,必须减小ICBO。3.4.2 晶体管的反向击穿电压1.BUCBO BUCBO是发射极开路时,集电极与基极间的击穿电压,也是集电结本身的击穿电压。下图为测量BUCBO的电路原理图。BUCBO测量原理图 改变电源电压(增大电源电压),当ICBO突然趋向无穷大时所对应的电压即为BUCBO,这样的击穿特性称雪崩击穿,也称硬击穿,如下图中的曲线甲。但是,在实际的晶体管中也经常遇到下图中的曲线乙所示的情况,该曲线称软击穿,反向电流ICBO不饱和,而是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25、。BUCBO的实际测量曲线 2.BUCEOBUCEO是基极开路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击穿电压,也是共发射极运用时集电极发射极之间所能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测试电路原理如图所示。改变电源电压,电流ICEO随着增加,当ICEO达到指标所规定的某一电流值时所对应的电压即为BUCEO。BUCEO测量原理图 BUCEO是晶体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与BUCBO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测量时,经常看到ICUCE曲线有负阻现象,如图所示,下面就以上两个问题给以简单分析。ICUCE曲线的负阻现象(1)BUCEO与BUCBO的关系 BUCEO与BUCBO的上述关系式只能用于近似地估算,但它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BUCE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导体 物理 器件 课件 教学 PPT 作者 裴素华 双极型 晶体管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