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准备: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1、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3、怎样观察一棵
2、大树。(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
3、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5、后续研究。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我的大树一、教学要求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
4、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各种各样的叶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
5、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二、教学准备1、学生捡来的树叶带到学校。2、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3、学生记录纸。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2、小组交流、统计。 一共捡了几片树叶?有几种树叶? 小组有几种树叶?(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把数量最多的一种树叶拿出来。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 你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4、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观察。问
6、:这么多的树叶,你还想研究什么?(1)颜色的观察: 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你该怎么回答?给你的树叶按颜色排列顺序好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排的。(2)形状的观察:给你的叶按形状的不同分类。介绍一下你的分法。(3)叶的大小观察:拿出最大的叶和最小的叶。怎样来描述这一大一小的叶?学生用方格纸来比较叶的大小。(大的几个方格?小的几个方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叶的大小?5、作业: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各种各样的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1)、按
7、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记录纸。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1、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
8、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1、铺垫引导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
9、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2、判断分析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五、作业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一片完整的叶 教学准备: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1、谈话引
10、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二、叶的形状观察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三、叶的大小观察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
11、小呢?3、各小组研究探讨。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四、作业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寻访小动物一、教学要求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2、附近能观察到哪
12、些小动物。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 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 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定。计划:关于寻访活动
13、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关注和爱护小动物。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作业。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
14、录。蜗牛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二、教学准备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2、观察蜗牛身体a)分发蜗牛给学生b)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c)小组观察、讨论交流d)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3、蜗牛壳的观察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a)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b
15、)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c)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d)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5、交流小结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蜗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2.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二、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2、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
16、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3、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4、想办法做1)谁能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引导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2)谁能让几只蜗牛进行一次蜗牛比赛呢? 引导用棉线作路苹果作饵拨动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一个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5、交流、小结蜗牛使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蚂 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
17、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教学重点: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对观察方法的探究。教学准备: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教学活动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们带来了什么?2、出示课题:蚂蚁。二、激发探究欲望。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
18、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
19、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五、课外延伸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
20、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科学教案 课 题我的观察的研究教时626教学目标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重点难点重点: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难点:如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来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课前准备环境布置成新闻发布会课前适量安排发言学生教后感课 时 教 学 过 程一、引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星期,同学们一定有许
21、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发布“我的观察研究”。老师特地请来了我们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摄像师,把我们的发布会拍下来,挑选一些播放给全校的同学们看,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在这堂课中,老师还要评出哪些发言最积极的小组。现在发布会开始,有请主持人上场。时间2备注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1、“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A、第一位:随机挑选。B、第二位:事先安排C、找两位同学发言的优缺点。2、发布其它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A、发布成员中插入事先安排人员。B、请同学们评哪位同学发布的好,为什么?3、提出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4、小组讨论
22、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展示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6、评选出优秀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三、动物单元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新闻发布会很成功,老师祝贺大家。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就只有这一些吗?虽然动物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等我们去研究、去观察。如果同学们在课外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你带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观察我们的身体 教学要求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教案 教科版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