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共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共7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共7篇)第1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 要】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吸收其他国家引入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宝贵经验,将有利于该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体态律动;即兴创造;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7-0212-02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最早的音乐教学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和借鉴这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法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将该教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主
2、要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体态律动和即兴创造这两方面的教学内涵出发,结合邻国日本对该教学法的引进情况,简述该教学法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内涵 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对于该教学法的认识与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正确地把握体态律动的教学内涵尤为重要。 首先,体态律动不等同于机械地打拍子。由于律动教学与节奏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教师认为律动就是一种齐奏打击拍子的方式,或者在行走的练习中,仅仅把行走当做一种节拍。这些尝试的错误之处在于让触觉代替了运动觉,
3、致使学生们很难清晰地体验和感知每一个节拍的准备、开始与延展等微妙的变化过程,妨碍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运动觉感受。因为一种真正的运动觉反应,包括对于重量在行走过程的转移、空间在前进后退中的改变等因素的体验与感知。 其次,体态律动不等同于舞蹈。舞蹈因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把律动教学中“有韵律的身体动作”等同于舞蹈,混淆了律动与舞蹈教学。 虽然二者都通过身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形式呈现给人以视觉效果,但是严格地来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一)从渊源上来说,律动的理念是达尔克罗兹受到现代舞创始人、美国女舞蹈家伊莎伯拉?邓肯的舞蹈理论启发而
4、创造的。邓肯追求一种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美即自然”,创立了一种为“自由”而舞的新的舞蹈流派。然而,与邓肯创立新的艺术形式相比,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舞蹈的启发而发掘出体态律动这种音乐教学的工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的追求决定了体态律动与舞蹈的差异。 (二)体态律动的身体动作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是主体,而不是动作的伴奏。体态律动追求身体动作尽可能准确地表现音乐中的核心要素,例如节奏、时值、速度、力度、重音、旋律起伏,通过身体语言将音乐化作一种可见的听觉形式。 舞蹈中的动作并不要求准确表达音乐要素,音乐结构、固定音型的出现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并不起
5、决定性的作用。动作是舞蹈的核心,舞蹈动作的编排很大程度上是因角色扮演和剧情内容的变化而决定,音乐此时的作用是烘托舞蹈情节的气氛,成为了动作的伴奏、陪衬。 (三)体态律动强调动作的“偶然性”,常常是配合即兴的音乐或是现有的音乐,跟随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即时的动作反应,需要身体运动觉对音乐高敏感,能够捕捉到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体态律动反对一切事先的统一规定,追求一种源于自然、真实的动作表现状态。 舞蹈中的动作通常根据剧情和角色的安排提前创编,呈现给人们的是设定好的形体动作,侧重于通过华丽的动作技巧展示追求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美感。 (四)体态律动提倡人人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这种
6、“无门槛”的起点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肢体运动能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表达真实的自我,拥有属于自己的肢体表达方式。 舞蹈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有较为专业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一种规范、统 一、精准的肢体运动方面的系统训练。 二、正确把握即兴创造教学的内涵 达尔克罗兹在撰写的许多文章中都强调了即兴创造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即兴创造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崇拜权威、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对即兴创造不够重视,相关的教学活动比例偏少,这与创造性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7、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打破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正确把握即兴创造的教学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归还学习主动权,营造即兴创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太拘泥于自己预先的教案设计,因为即兴创造本身是不可预设、不具有重复性的,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体。学生的即兴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探索的自由,学生完全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音乐活动中即兴创作。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即兴发挥的苗头并加以展开,放下“权威”的架子,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共同探索,共
8、同分享由创造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即兴创造的兴趣与信心。 (二)借鉴多种即兴手段,激发创造潜能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即兴创造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比如身体动作、语言、歌曲、各类乐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尝试即兴创造,让他们学习用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欲望,再运用个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诠释,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螺旋型学习过程的实践。 (三)重过程,多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参与即兴创造的过程,欢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存,对于学生的即兴创造冲动应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而不要过于计较他们探索音乐和创造的结果。达尔克罗兹教
9、学法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认为过分看重结果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令他们感觉到厌倦,这种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音乐即兴创造的体验与探索的深刻程度。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应保护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兴趣和信心,经常鼓励他们在音乐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认可与鼓励对于学生一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反思与借鉴 同样是引入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学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引入和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当突出,值得我国音乐教育界借鉴和反思。 在引进达
10、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初期,日本以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作为他们的教育目的,期望通过在本国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这些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对国家整体教育观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世界音乐教育的几个艺术教育动向之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被日本视为一种基础和本源来推崇。他们首先将以律动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法应用在幼儿教育上,随后逐渐拓展到舞蹈、体操、音乐等方面,不仅训练了儿童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的引入阶段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推广时期,日本于1931年在小林宗作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达尔克罗兹学会;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的教育政策强调音乐教育的
11、艺术性,这是从未有过的特征,人们开始重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其中包括被重新认识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日本将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逐步拓展到大学教育领域。1962年,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出现了:在板野平与小林宗作的共同努力下,在国立音乐大学中设置了教育音乐学科第二类(律动专业)1。在此之后,日本从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多,有关的研究活动越来越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1973年,在国立音乐大学律动专业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日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研究会成立,主要从事达氏理论研究活动。 日本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结合本国的国情与民族特点,在介绍、引进与推广达尔
12、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仅著作方面就有白井规矩郎的韵律体操和表情游戏(1923年),介绍有关达氏理论以及详细的指导方法、福井信美的低年级的律动教育实践(1935年)、小林宗作著综合韵律教育概论(1935年)等1。 相对而言,我国在推广与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方面的工作要明显落后于日本。首先,在观念上,我们国家没有从上到下彻底地认识到推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其中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律动教学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大学教育中更是从未将其作为单独的课程或专业开设。其次,在师资上,我国的人员投入力度较小。日本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有板野平赴纽约达尔
13、克罗兹学校学习并取得国际认可的专业教师证书,随后大批教师陆续加入律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行列,并常年赴海外参加国际律动教育会议,而我国从近年来才开始选派少数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并且达氏律动专家来我国交流授课的情况也较少见。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国家的层面提高对引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彻底地摆正观念,加大师资投入力度,正确把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内涵,充分吸取其他国家在引进与推广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育服务,早日实现该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芸,王世安.律动教学在日本j.中国音乐教育,2004,(3):37-38. 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新编m.
1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杨丽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4费薇.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 陈 旭(1989-),女,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第2篇: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感想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感想 音乐学112班李紫珺 在达尔克罗兹看来,在音乐的学习和体验中,最先应该培养身体的松弛、自然,从而使人体的肌肉运动能够轻松、迅速地执行大脑的意愿。人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的身体动作可以成为音乐表演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音乐的节奏和力度的表现正是依赖身体的运动而实现的,所以说,人体运动与音乐
15、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柯达伊教学体系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奋斗,在强大的欧洲文化的包围中突围出来,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它也积极地影响着许多国家、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终会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步实现。 达尔克罗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所以,在开展歌唱活动时,我们十分重视幼儿情感的融入和表达。 一是注重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学习歌
16、曲小兔乖乖时,教师扮演兔妈妈,孩子们扮演兔宝宝。教师亲切地和孩子交流,亲亲、抱抱孩子,用亲切的目光和孩子的目光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和他们之间浓浓的情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进入音乐的氛围中。 二是加强幼儿与作品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幼儿体验作品的内涵。如歌曲摇篮:“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旋律优美,歌词动人,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体会到歌词与旋律所具有的那种美感,如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可以晃动身体轻轻地哼唱,还可以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等等。又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前,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听故事、看光碟等,了解战争年代人民
17、的凄惨生活,体会战争的残酷。有了这样的感受,孩子在欣赏和演唱这首歌曲时,就能体验到作品所包含的悲愤、痛苦的情绪。 第3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一、达尔克罗兹的生平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但他的国籍是瑞士。达尔克罗兹6岁开始学习弹钢琴7岁曾写过进行曲在维也纳居住了十年。中学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曾应邀到北非接触过阿拉伯音乐。1889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入福雷作曲班并师从著名作曲家德里布。完成学业后回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史、和声、高级视唱练耳等课程也从事大量的音乐创作
18、活动。他一生中创作了一千首左右的歌曲多部歌剧和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等是一个多产作曲家。 1893年发表第一部歌曲集;189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19XX年出版由五个部分组成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1919年发表节奏、音乐和教育;1930年发表体态律动、艺术和教育等著作。达尔克罗兹的整体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些人难以接受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达尔克罗兹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先在国外获得承认最后瑞士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达尔克罗兹逝世后他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家树立了典范也影响到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形成具有创
19、新和先导的意义。我认为达尔克罗兹的成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束缚了当时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必须更具人性化、科学化、理论化这时就出现了滋养新观念、新方式的温床;其次他同绝大多数音乐家作曲家一样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并从小开始接触学习音乐;再次他后天的努力、坚定的信念、勇于抗挣的性格等等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后综上所述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请给我不成功的理由?另外这里还给予我很大的启示:人的发展与社会、家庭环境、后天努力的联系犹为密切。特别是家庭教育既然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若能适时给孩子灌输音乐知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学习一些音乐技能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
20、力这种启蒙式的音乐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往往可以在这过程中逐渐获得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可以受用终生。 二、达尔克罗兹教育理论的形成 *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开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把节奏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看作是节奏的外在表现。 * 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 * 强调即兴创作是基础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 *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第一个要
21、素就是集中注意力第二个要素是智力第三个是敏感性最后才是身体运动。 *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 达尔克罗兹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是达尔克罗兹体系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苍白无力的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也是茫然而徒劳的。音乐教育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达尔克罗兹的基本观点 *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旋律优美动听(形式美)仅能给予人听觉上的舒适感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更容易感染人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听好听的音乐提升为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
22、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里强调了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的重要性是唤起、培养、获得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音乐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律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在我看来“单纯的技术练习” “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律的传授”都是现今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如:许多学习乐器的学生只是一门心思苦练于技术对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从不问津甚至有些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也是浑然不知的;而学习理论的就常出现后一种情况。所幸的是有很多人已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不断努力改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达尔克 罗兹 音乐 教学法 心得体会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