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经济学的领域中,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60年 代中叶城市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以来,世界上 不少国家相继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其标志是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汤普森 (Wilbur Thompson)写的城市经济学- -导言一书的问世。现代经济学没有对“空间”给出足够的经济学分析,将空间纳入经济分析必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 究领域。现代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集中,而且这种集中又都与城市密切相关。城市经济对腹地区域的发展有重要
2、的引导、带动作用,现代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各国和地区经 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尤为突出。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进 步、繁荣和文明的标志,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各种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沃纳赫希)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理论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 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 可以弄明白:(1)人口;(2)人口密度;(3) 产业构成;(4)中心性;(5)其它。城市是一个
3、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 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 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 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动的密集。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 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城市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作为城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
4、市和 乡村的决定性标准。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准)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 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城市的职能1、城市职能内涵:所谓城市的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又称城市的功能)一部分是为城市以外服务的,具有区际意义,被 称为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本
5、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城市的职能反映的是前者,即城市和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2、城市的职能有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之分。前者指的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后者指的 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体现了该城市 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特有作用。3、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北京城市功能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种。城市的类别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3级或4级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方法);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 等)。(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2、按人口规模标准划分: 5类超大城市(人
6、口在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3、城市主要职能标准:多种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会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镇、特殊职能城市(如革命纪念地、 旅游城市等)。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类型是个历史概念,而非固定模式;它将随着城市分类标准的变 化,特别是随着城市主导功能变化而改变。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 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城市存在的三个理由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聚集经济(agg
7、lomerative economies)(一)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定义:虽然一个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劣势程度一般都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即具 有相对优势。1、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一个区域输出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输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2、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3、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为比较利益产生交易,进而演化出贸易城市。(二)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它是城市形成 的又一个基本经
8、济力量。规模经济产生的两大原因: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indivisible inputs)专业化(factor specialization)大规模 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 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市场区域规模的扩大将促使规模经济实现和扩大。同样运输成本也会抵消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三)聚集经济1、聚集经济的含义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 中的成本节约”。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 效益。2、聚集经济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
9、onomies)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即资源空间配置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机制,是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计划机制:即依靠政府或计划机构的安排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在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中, 这种机制也起到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 的作用。市场:1、商业企业和贸易型城市商业企业区位选择导致了贸易型城市的发展。商业企业一般位于中转地,以便于商品的收集与配送。2、工业企业与城市发展工业企业将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加工成产品。不同的工业企业所在地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类型 城市的发展。区位因
10、子: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聚集因子运输导向型的工业企业与城市发展这类企业区位选择中,运输成本是确定其所在地的主导因素。运输总成本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产成品的配送成本。企业通过运输总成本最小化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资源导向型企业(如生产棒球球棒的企业)市场导向型企业(如软饮料的企业、汽车组装厂等)导向相关特点例子运输导向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大部分资源导向型运输过程中:重量减轻、体积减小、易损坏性降低球棒工厂、棉花打包市场导向型运输过程中:重量增加、体积增大、危险性增加饮料、汽车组装、糕点制作、炸药生产地方投入品导向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能源能源密集型生产制铝劳动力劳动密集型生产纺织中间投入品地
11、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专用投入品、商务服务)公司总部公共服务高效公共服务、较低税收、舒适环境研发机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1、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城市形成的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2、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与方式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交通技术和方式决定市场规模和贸易的效率。交通和通讯技术与方式的发展变化制约城市运行和空间布局。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在城市空间内一切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一、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一)系统性从物质形态、产业结构、要素构成上看,城市经济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密集的空间地域经济系统。(二) 互补性内部经济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内
12、部经济构成和空间布局的协调。(三) 外部性积极的外部影响消极的外部影响(四)区位性城市是各类行为主体区位选择的市场均衡结果。这种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过程。区位性特征直接决定着城市系统的运转状况和经济潜力。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空间聚集性(集中性)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原因在于:1、空间聚集是城市吸引力的源泉;2、空间聚集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3、空间聚集决定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形式。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构成了城市经济的腹地。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是腹地与核心的关系城市化概念与内涵(一)概念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
13、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二)内涵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三是“空间城市化”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测度方法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测度方法 土地指标法主要指标法人口指标法1、复合指标法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2、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 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 和描述城市化水平。(1)土地利用指标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 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 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 比率。(2)人口指标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
14、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Y=U/(U+R)=U/N式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1、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2、农业、农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市场。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1、工业化促进劳动力分工的地域分化和集中2、工业化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发挥重要作用3、工业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现代化(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5、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金融、通讯、运输、 研究咨询机构等。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的要求提高,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就业的主要领域商业、餐饮、旅游、娱乐等 服务业发展和集聚三、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性(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为S型曲线的理论 。起始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完成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以上)(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1、大城市超先增长具有普遍性2、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3、大城市成为创新源地和孵化器(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
16、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 展的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 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逆城市化又称分散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 郊区无限蔓延的过程造成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有:一是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二是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方针)选择的争论大城市论强调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侧重从城市化质量和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问题。小城市(镇)论强调大城市的聚集不经济一面,从降低城市化门槛成本,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17、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中等城市论认为中等城市兼有两者的优点,又避免两者的缺点和问题。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三种道路并存的现状是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 举,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经济规模去描述一个数据城市适度规模(一)城市规模经济效益1.居民个人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工资大体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上升的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是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长的。2.厂商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是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容
18、量互为促进的3.城市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其正外部效应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产生 原因 :()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共享劳动力市场;()信息分享。1. 城市 “门槛 ”成本与规模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资往往具有“大批量 ”倾向,也即需要一次性的巨额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门槛成本 ”。2.外部性成本地价上升、住房短缺、通勤成本、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 3.疏解成本当城市集中过程将难以为继时,就会有部分居民和企业从该城市迁出。居民、企业甚至政府为此支付的费用和承担迁
19、出的机会成本,就是疏解成本 。这其实也是门槛成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P1P2P3P4一、城市体系的概念所谓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具有紧密联系的不同规模、种类、职能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系统。城市体系是一个具有严密内部结构、高度的自组织和群体效益的城市有机体。(分工协作,交易费用节约)城市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相互封闭的区域间的城市分属不同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二、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一)概念: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就是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的人口、腹地空间、经济总量等指标的相对次序。(二)分类: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主要包括位序分布、首位分布等。.位序 -规模分布(1)所谓位序 -规
20、模分布,指城市体系中,大中小城市均有,城市数目随城市规模大小而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反之,城市规模越小,城市数目越多。(2)位序-规模分布规律RiPi=KPi是某一规模城市的人口数, Ri是该城市的规模排序的位数,K是常数。上式也称作“位序-规模法则”或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它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说明城 市规模的层次分布的,它表明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它所处的位序的乘积恒等于某个常数。经济发达国家里, 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PiRi=P1 其中,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位序-规模分布一般关系式 为位序变量的指数。当其等于 1时,这种
21、城市规模分布就是标准的 “位序 -规模分布 ”;当其绝对值小于 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位次较低的中小城市比较发育,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当其绝对值大于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高位城市比较突出,而低位城市发育不够,首位度较高;当其绝对值等于零时,说明该国所有城市的规模都相等;而当其趋向无穷时,表明全国只有一个城市。2.首位分布(1)概念:是指由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城市的作用十分突出。(2)首位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即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等规模指标的比值。首位度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地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
22、这个国 家或地区城市规模分布脱离“正态”分布程度的指标。首位分布的形成原因(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因素)三、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一)概念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是指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作用、功能以及分工和联系。(二)分类城市体系职能结构包括:垂直和水平 两个方面。北京“两轴 -两带 -多中心 ”的城市空间结中心城-新城 -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四、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一)概念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是一群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具有一定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城市群的空间构造。(二)分类按顶级城市的构成与城市体系的简单与复杂程度,可分为:1.单一的中心地城市体系空间组织2.复合的城市体系空间组织。1932年,德国 地理
23、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了著名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 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 的学说,也就是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者城市的区位理论。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 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1.市场区边界(货物供给和服务的范围)(1)市场区边界上边界:一个生产者的市场区总是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当有效价格(出厂价加运费)在一定距离上过 高,其产品就不再有需求,相对应的临界点就是市场 区的上边界,它主要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24、下边界:在生产成本固定的假设下,生产者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销售规模才不至于亏本,与这个最低销售 规模相对应的市场区临界点就称为“下边界”。它既取决于生产者函数,也取决于消费者行为。(2)市场区边界的其它影响因素: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增大,市场区的下边界缩小,而上边界不变,但赢利空间增大。运输费用:运输费用降低,对消费者来说产品运费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会减小,意味着市场区的上 边界会扩大,同时,下边界会缩小,赢利空间双 向扩增。(3)最佳市场区:条件是多个生产者或供应者;每个生产者或供应者的市场区下边界相接, 构成了一个六角形的市场区;这种状态下的市场区所有面积内都能以最小的运输费用得到供给,而生产者或
25、销售者的 利润为零。2.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1)中心地体系克里斯泰勒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中心地依 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 货物和服务而存在;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及 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范围有大小之别,因此就构成 了中心地等级体系。等级越低的中心地较多,高等级的中心地较少,并且高等级中心地提供服务涵盖所有低等级中心提供服务 。(2)中心地的空间均衡:假设条件:a.资源与人口是均质和均匀分布, 收入、需求及消费方式相
26、同;b.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c.消费者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加运费。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也相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都为半径相等的 圆形地域,且每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不管哪一级的中心地每3个相邻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存在一个空白区,会在空白区出现 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以满足居民消费,以此类推 ,不同等级中心地就逐渐形成。由于圆形市场区的特点,圆与圆之间总会留下空白点,在个等级中心地间相互竞争下,就会 有N个次级中心地出现,并把圆形市场区压缩变形为六边形,以覆盖所有可能的空白点达到 空间均衡。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
27、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3)中心地等级类型及特点:克里斯塔勒认为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分析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交通和行政管理三个因素是如何支配城市等级和体系形成的,提出了K值概念。K值代表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管理原则作用下,中心地相对于由它服务、供应、管 辖的区域排列关系及其中的数量关系。市场供应原则在市场供应原则下,K=3,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3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1+6X1/3=3)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即:1-3-9-27-81-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1-2-6-18-54- 交通原则交通原则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连结两个比自
28、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在交通原则下,K=4,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4 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 1+6X1/2=4)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1-4-16-64-256-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1-3-12-48-192- 行政管理原则在行政管理原则下,特点是低级中心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因此,在行政区划时,尽量 不把低级行政区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 个高级行政区域。在行政管理原则下,K=7,即一个m级中心包含7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地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地域数具有如下特征,1-7-49-343-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即:1-6-42-294-2058-
29、 (5)中心地理论评析与一般经济学分析方法相同,该理论的结论是在严格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因此它并非是现实的准 确表述,仅是为理解和研究现实提供了参照系。它的理论价值不在于它所描述的中心地体系是否与现实吻合,而在于它揭示了经济活动空间结构 存在等级体系的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不同等级 体系形态形成机理,即三原则等级体系的关系。应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三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规模的研究;五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地域相互作用的研究。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
30、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1、测度指标(就业量、国民收入)2、测度指标提出的理由n 就业量与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n 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前提下,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产函数Y=f (L, K, T)技术水平不变时,为常数,设g ( L )Y=f L, g ( L )1、城市经济增长与一般经济增长区别n 考察范畴不同n 城市经济增长分析中有一些一般经济增长所没有的重要因素分析,如规模报酬递增。n 一般经济增长抽象掉了空间因素,而城市经济增长则必须考虑空间因素。n 城市经济增长区别于一般经济增长在于对制度、
31、政策的重视 。2、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生产要素投入量及其变化(资本、人力、土地等资源)生产率及其变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规模与聚集经济)需求指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市经济发生增长的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1)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的划分基础部门是指那些向城市域外 “出口 ”产品和劳务从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非基础部门则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消费而生产的部门。(2)乘数及其变动收入乘数=1/(1-m)m=地方消费边际倾向则,总收入=出口销售收入X收入乘数就业乘数=T/BT=城市总的就业数B=基础部门的就业数乘数效应(
32、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 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 化的连锁反应程度。收入乘数是指总支出(如净出口) 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小于基础部门每个工作机会的销售量, 就业乘数就会大于收入乘数 ;若非基础部门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销售量大于基础部门每个工作机会的销售量, 就业乘数就会小于收入乘数 。乘数的计算 区位商方法n但上述方法,可能会遇到同一产业区分输出和非输出就业人数以及统计数字的困难。 区位商,是表示城市经济中某一行业的产出中用于向城市域外出口部分所占的比例。区位商(LQ LQ)=(城市中某一
33、产业就业量/城市总就业量)/(全国此行业就业量/全国就业总量)Ti/ Bi=LQ/(LQ -1)Ti是行业 i总就业量; Bi 是行业 i中用于出口生产的就业量区位商亦称专业化率,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若大于 1,本,部门属于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值越大,该部门专业化程度越高。(3)城市经济基础模型的缺陷只有输出产品是不够的 从城市的最早输出产业和面向输出产业的供给产业(地方产业)出发,使城市经济多样化,并使其通过派生的过程,城市才得以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过度简化了输出基础部门的影响。当地活动的影响经常显著的从一个输出行业变动到另一个输出行业。忽略了内部增长驱动力有可能是
34、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的事实。如政府公共支出、城市内技术进步在某些情况下,当地活动可能是城市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以及城 市基础经济多元化趋势 。大城市的增长2、投入 -产出模型( Input Input-Output Model Model)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 产出模型( I/O 模型)在城市经济中的应用,由 W. 列昂惕夫的投入 -产出分析理论发展而来, 该理论基础来源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思想,也属于需求指向的理论。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划。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
35、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解释和分析!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涵义,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一)产业结构n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反映城市经济系统内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方式、数量比例、主次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功能作用。n 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要素需求强度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
36、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 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2、要素需求强度分类法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资金、劳动力、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可以相应地将城市产业结构划分为劳动密集型 (纺织、服装) 、资金密集型( 石化、机械、冶金) 、和技术密集型 (生物技术、电子、航天) 三种产业类型。 (外商投资演变)n 3、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各行业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为主,将社会所有的行业部门归并划分为第
37、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三大产业类别。(三)产品结构n 城市的产品结构可以从产品的主要用途、加工程度及其所凝结的劳动价值来进行分类。按加工程度和利用方式,城市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三部分构成。按产品所凝结的劳动价值,可以将产品划分为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等。二、分配结构主要从城市居民最终收入分配的角度,研究居民的收入状况及收入来源情况,包括居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以及全体居民中,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 (基尼系数)三、消费结构主要体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总额中,用于基本生活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居住、交通等各项消费的支出比例。(恩格尔系数 海口市)四、投资结构有广
38、义和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广义的城市投资结构,是指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各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投资比例;而狭义的城市投资结构,则专指城市建设资金的投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建设领域内部的比例结构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 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 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 指标。按照管理渠道,可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 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一、三次产业划分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1、三次产业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 威廉 配第 ,他在
39、 政治算术新西兰经济学家弗雷希尔则是最先明确提出并使用三次产业这一概念的人士。英国经济学者克拉克在其1940 年出版的 经济进步的各种条件 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由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变化论述。克拉克在书中的有关结论,被经济学界称为 “配第 克拉克定律 ”(Petty Petty-Clark ClarksLaw Law)。将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 农业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大时期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轻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重工业)净产值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其他部门的发展起到较强的带动或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
40、作经济发展的战略 中,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 “连锁效应 ”,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n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连锁 ,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集中系数和区位商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1、集中系数对城市而言,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即,C=(a/m)/(A/M)式中:C为集中系数; 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 m为城市的人口数; 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 M为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
41、总数2、区位商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n Q =(a/A)/(b/B)式中:Q为区位商; 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 A为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 b为该行业全国或全地区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 B为全国或全地区的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等相应指标。经济学家可以用土地去概括一切区别于劳动和资本的自然资源、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l不可移动性,或者说位置固定性。供给有限性。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不可毁灭性。独特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上述自然特性,客观上决定了它的
42、经 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在使用土 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它们主要表现为:稀缺性。区位效益性。在城市,区位对于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边际产出递减性。对于城市土地来说,边际产出递减性表现在,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农业区位论一、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模型:P-利润,-农业生产成本,V-市场价格,T-运费。P=V-(+T)P =E(p-a)-Efk-RR=E(p-a)-Efk (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利润为零)R=地租;k=距离;E=单位面积收获量;p=单位农作物的市场价格;a=单位农作物的生产费用;f=每单位作物重量、距离的运费。R为因变量,k为自变量,其他是常数或参数
43、。对于同一农作物,竞争性地租随距离增加而减 少。同一区位选择不同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租量不 同,从而决定了离城市远近的农业圈层。地租曲线R=E(p-a)-Efk用图表示这种函数关系,其斜率为-Ef,截距为E(p-a),地租消失的距离为k=(p-a)/f 。杜能理论认为,决定 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是地租,能够支付最 高地租的土地利用形 态给土地标上了最高 价码,它排斥了其他 土地利用形态。(一)制造业的投标租金模型制造业特点:1、生产2、固定价格(在城市各区位价格相同)3、竞争性市场(经济利润为零)4、运输成本5、要素替代当地价上涨时,厂商用非土地投入品代替土地厂商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投入品、运输和土
44、地成本。Pb 为价格,B为均衡产量,C是非土地投入品的成本,单位运输成本为t,距离市中心为u,工厂占地为T。(二)服务业投标租金模型(写字楼市场)服务业特点:1、信息传递和交流功能2、办公机构3、到市中心的距离(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4、固定价格5、竞争性市场6、要素替代A为每个月的咨询业务数量C为非土地要素成本,t为到达城市中心的单位距离时间,u为距离,w为单位时间机会成本。(三)居民家庭投标租金模型1、基本理论假定:单中心,地表无差异,交通系统效率相同。2、家庭选址模型(互换论):在不同区位上:交通费用与住房费用的互换。在同一区位上:住房商品与非住房商品的替代。1、同心圆模式在宏观效果 上,
45、同心圆模式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模式。同心圆 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 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 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此外,也没有考虑 自然障碍、土地利用的社会和区位偏好等影响。因 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受到局限。2、扇形模式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 结构,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 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 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 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 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和 自然障碍最少的方向,向市郊发展。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进了 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 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 了交通线路的作用。3、多核心模式,发现大城市一般可分 为六大片、九个区。这六大片是:(1)中心商业区(CBD)。(2)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3)重工业区。(4)住宅区。(5)小核心。(6)郊区与卫星城镇。多核心模式比单纯的同心 圆结合显得复杂和接近实际,考虑到了城市 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但仍然基于地租地价 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 部位。对各核心之间的职能讨论的较少。没 有分析不同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