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作用基础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doc
《催化作用基础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催化作用基础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在这一章,我们将讨论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具体来说,是考察气固多相催化反应中是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反应的机理如何. 这里介绍的都是十分基础的理论。 研究气固多相反应动力学,从实用角度说,在于为工业催化过程确定最佳生产条件,为反应器的设计打基础;从理论上说,是为认识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的特性提供依据. 催化动力学参量不仅是机理证明的必要条件也是催化剂化学特性的重要量度这些参量是现有催化剂改进以及新型催化剂设计的依据比如,速率常数可用以比较催化剂的活性,活化能可用以判断活性中心的异同,指前因子可用以求取活性中心的数目,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动力学研
2、究在催化理论上的价值体现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的完成包括以下步骤: 反应物自气流的主体穿过催化剂颗粒外表面上的气膜扩散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外扩散);反应物自外表面向孔内表面扩散(内扩散);反应物在内表面上吸附形成表面物种(吸附); 表面物种反应形成吸附态产物(表面反应); 吸附态产物脱附,然后沿与上述相反的过程,直到进人气流主体 其中的吸附、脱附和表面反应为表面化学过程,而外扩散与孔内的扩散是传质过程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所以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表面浓度或覆盖度有关 由于反应包括多个步骤,因而反应动力学就比较复杂,常常受吸附与脱附的影响,使得总反应动
3、力学带有吸附或脱附动力学的特征有时还会受到内扩散的影响.本章的前一部分讨论扩散很快,这时扩散对过程的总反应速率不产生影响,即反应速率由吸附、脱附和表面反应决定本章的后一部分讨论传质对过程总速率有影响的情况一、基 本 概 念(一) 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定义反应速率表示反应的快慢,是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物理量,通常定义为参加反应的某种反应物或产物i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率, (4.1)根据不同场合可以使用反应物消失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 或 在表示式里,负号保证速率的数值为正速率式中是反应空间,对于均相催化反应,是反应体系的体积V在使用固体催化剂的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情况下,可以是催化剂的体积V、
4、表面积S或质量W按上述定义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与其相对应的反应物种. 因为在一个已知反应式中,各物种的反应速率也会因其化学计量系数不同而不同. 另外,还要注意,一个反应方程,如果它表示一个基元反应下式恒成立, 但如果该反应方程仅表示一个总包反应,则上式不一定恒成立。2.转换数或转换频率(Turnover number or turnover frequency)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每个活性中心引发的总包反应的次数虽然这个表示活性的方法很科学,但测定活性位却不容易,目前只限于理论方面的应用(二)速率方程与动力学的参数 表示反应速率与作用物(包括反应物、产物及添加物)的分压(或浓度)关系的函数称
5、速率方程,它可以写成 其中带有“”的表示产物,带有“”的表示添加物以上速率方程是微分形式的速率方程,如果将其积分则得积分形式的速率方程,后者通常表示成停留时间与反应物转化率(或产物生成率)间的关系 微分形式的速率方程又有幂式和双曲线式两种幂式速率方程形式如 为速率常数,为反应级数. 双曲线式速率方程有以下或类似的形式其中,为常数,为反应速率常数 基元过程一般服从Arrehnius定律 其中A为指前因子,E为活化能在总包反应情况下,总反应速率常数有时在形式上遵从Arrhenius定律,此时所对应的E称为表观活化能,表观活化能是否有具体的物理意义视情况而定动力学参数包括速率常数,反应级数,指前因子
6、和活化能等(三)速率控制步骤 催化反应一般是由许多基元反应构成的连续过程,如果其总速率由其中一步的速率决定,这一步就称为速率控制步骤, 有时也简称为速控步骤其特性在于即使有充分的作用物存在,这一步进行的速率也是最小,而其它步骤的反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则可以很高的速率进行因此说,速率控制步骤是阻力最大的一步,消耗化学位最多的一步 从速率控制步骤的假定我们可进一步推论,在定态时,除速率控制步骤之外的其它各步都近似地处于平衡状态,因为那些步都是可以很快进行的步骤有了速率控制步骤的假定,可以使速率方程的推导大大简化 (四)表面质量作用定律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所以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表面
7、浓度或覆盖度有关与均相反应中的质量作用定律相类似,在多相催化反应中服从表面质量作用定律,认为发生在理想吸附层中的表面基元反应,其速率与反应物在表面上的浓度成正比,而表面浓度的幂是化学计量方程的计量系数如对反应 其速率。应有 (4.2)其中为吸附物种的表面浓度,为速率常数. 由于表面浓度也可用覆盖度代替,因而又可表示为 (4.3)(4.1)和(4.2)二式表明,表面反应质量作用定律与通常的均相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具有一样的形式,只是浓度项不同,它们分别是三维体系和二维体系的浓度 二、机理模型法建立速率方程化学动力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速率方程获取速率方程常用两种方法:机理模型法和经验模型法 这里先介
8、绍机理模型法此法是靠已有的知识,先假定一个机理,从它出发,借助于吸附、脱附以及表面反应速率的规律推导出速率方程如此获得的速率方程,即称为机理速率方程利用此方程与某未知机理的反应的速率数据相比较,从而为该反应是否符合所拟定的机理提供判据因此说,机理速率方程主要用于理论的研究以机理模型法建立速率方程时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一是理想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一是实际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一)理想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假定在这种吸附层中,吸附、脱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模型的基本假定,因而,凡牵涉到吸附和脱附速率时,都采用Langmuir吸附、脱附速率方程描述表面反应速率则要应用表面质量作用定律根据速控步骤的不
9、同,速率方程还会有不同的形式1 表面反应为速控步骤时的速率方程(1)单分子反应例1设一反应其机理模型如 (4.4) 上面的机理表示,反应物A分子吸附在空中心上,形成吸附态的,而且在与间可互相转化经表面反应直接变为气相产物分子B,同时还原出一个吸附中心这里表面反应为速控步骤,和间达到准平衡根据表面质量作用定律写出表面反应速率 由于表面反应是速控步骤,所以上式也代表总反应速率因为表面反应这一步的速率很慢,对前一步吸附的平衡没有影响,所以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前一步的平衡利用这一平衡,可借Langmuir等温方程将其表达为可测的A的分压函数 其中为A的吸附平衡常数. 将代入上式,则得 (4.5) 这就是动
10、力学常用的“平衡处理法”从(45)式看出,在低分压或当A的吸附很弱(很小)时, 即反应遵从一级规律在高分压或A的吸附很强(很大)时, 表明反应为零级若一反应确实按以上机理进行时,这个反应在不同分压区间显示对A有不同的级次实验发现,PH3在钨上的分解就是如此,低分压时为一级,高分压时为零级,中等分压时为非整数级由此我们推论,PH3的分解可能是按以上机理模型进行参见表41表4.1 PH3在W上的分解例2设一反应按以下机理模型进行 (4.6)其中第二步的表面反应是速控步骤,这里吸附的还需要一个空的中心才能反应形成产物,按表面质量作用定律,该步的速率不仅与吸附的的浓度有关,而且还与表面空的中心的浓度有
11、关,所以反应的总速率为 利用Langmuir等温方程将换成分压函数因为 所以 (4.7) 这是双曲线型速率方程,r是分压的复杂函数(2)双分子反应 表面反应为双分子过程时,经常碰到两种著名的机理,即Langmuir一Hinshelwood机理和 Rideal机理。 i. LungmuirHinshelwood机理 该机理假定表面反应发生在两个吸附物种间,而且这步是速控步骤比如反应按以下机理进行 (4.8)设A,B,C的吸附均很显著按以前类似方法其总速率应为 以及利用 而得 (4.9)下面的反应也是按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进行, (4.10)但与上面的例子稍有不同,在此例中,
12、A2吸附时解离成A,然后吸附的间相互反应生成产物C基于与上面相同的理由其反应之总速率为 (4.11)借解离吸附的Langmusr等温方程将表示成A2分压的函数. 代入(4.11)式得 ii. Rideal机理若在一个反应中,吸附的物种和气相分子间的反应为速控步骤时,这样的反应机理称为 Rideal机理比如有一反应按如下机理进行 (4.12)其中第二步为速控步骤,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写成 由于A,B处于不同的相,所以分别以覆盖度和分压表示A和C都在表面发生吸附,所以 因而 (4.13)有的研究工作认为,CO在Pt上的氧化是按Rideal机理进行的尽管表面上存在着吸附的CO,但它却与反应速率无关在反
13、应中是气相的CO撞击吸附的氧原子的反应控制CO氧化的总速率 3. 吸附或脱附是速控步骤时的速率方程 吸附是速控步骤与脱附是速控步骤求速率方程的手法类似,因此这里只介绍前者设一反应AB,它的机理包括如下三步: (4.14)其中第一步的吸附是一个慢过程,是速控步骤,而吸附以外的其它各步都近似处于平衡状态. 该步的净反应速率代表了总反应速率,即, 由于吸附这一步没有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在这里我们不能象前面那样直接将气相的分压PA代到Langmuir等温方程求,但可以想象与相对应的某个压力处于平衡,设该平衡压力为, 注意它与体系内A的现时压力pA不同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于等温方程将A的覆盖度用相应的分压函
14、数描述出来 将代人r即得 利用总反应平衡关系可以把表示出来,总反应平衡常数, 因此,又因,代入速率方程,最后有其中.从上面机理模型看到,从开始,后面的表面化学反应及的脱附(或说成B的吸附)均处于平衡状态象这样由吸附平衡和表面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总平衡常常又称为吸附一化学平衡类似地,如果脱附步骤为速控步骤,那么吸附一化学平衡应由B的吸附平衡与的反应平衡组成 4. 没有速控步骤时的速率方程稳定态处理法 这种模型认为,在催化反应的连续序列中,如各步速率相近和远离平衡的情况, 没有速控步骤这时,速率方程用稳定态处理方法求得:即假定各步的速率相近,造成中间物浓度在较长时间内恒定稳定态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
15、为表面中间物浓度. 有了稳定态近似,可以列出一系列方程,利用表面覆盖度守恒,就可以解联立方程,求出各值.现举例说明如下 如反应AB的机理包括如下两步: 这里只有A一种物质吸附,根据稳定态近似的条件 的形成速率与的消失速率相等,列出方程 (4.15)又因为 (4.16)解(4.15)和 (4.16) 两个方程,得 因各步之净速率相等,因而总反应速率用任一步之净速率表示都可以, , 若用第一步,则有 由此式看出,用稳态近似法得到的速率方程包含较多常数,因而处理上较复杂些所以尽管它可以用于无速控步骤和有速控步骤的两种情况,但如果在有平衡条件可利用时,尽量用平衡浓度法,这样会使处理容易些. 从以上诸多
16、例子的讨论可以看到,由假定的机理模型出发,可得到理想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它可用一个通式表达 这是双曲线型速率方程. 一些常见的机理模型及其速率方程的因数项列于表4.2. 5表观活化能和补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速率方程中出现的“速率常数”仅仅是表观的虽然由它出发借助于Arrehnius关系可以得到一个“活化能”,但这只是表观活化能表观活化能的具体物理意义取决于真实机理现以 Rideal机理进行的双分子反应为例加以说明(见本章(4.12)式)其速控步骤为 反应速率 在低覆盖度时,则 其中表观速率常数借助于Arrehnius方程 是表面反应速率常数, (4.17)其中E即为表面反应活化能为A的吸附平
17、衡常数, (4.18)H为吸附过程的热效应,即吸附热q , 催化中规定放热为正,与H异号经代换后有 由上面这个等式可以看到表观活化能在这里的真实含义是表面反应活化能与吸附热的差值 一般而言,可从Arrhenius图的直线斜率求取反应活化能,但当利用Arrhenius关系从去求表观活化能时,在Arrhenius图上有时得到的不是直线,而是折线,其中每一段可能对应一种机理或一个过程研究中还发现,在一系列催化剂上进行某一反应,或在不同条件下处理的同种催化剂上进行一系列反应,将得到的k用Arrhenius方程处理,有时出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的情况,这样使其中一个的作用抵销了另一个的
18、作用, E和A这种同时同方向的变化称为补偿效应例如,关于甲苯在掺杂碱金属K的V2O5/TiO2催化剂上氧化的研究中 5 ,从在不同K含量催化剂上反应的Arrhenius曲线上(图4.1) 可以看出,表观活化能随掺杂K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图4.1 甲苯在K-V2O5/TiO2催化剂上氧化的Arrhenius曲线(a)2V/TiO2;(b)K/V 0.125;(c)K/V 0.25;(d)K/V 0.64;(e)K/V 1.0图4.2 是与它们对应的lnA-Eapp图. 它表明,指前因子与表观活化能的变化有直线关系,存在补偿效应. 作者认为掺杂K改变了表面的电子等因素降低了活化能,同时K吸附在V单层
19、上,降低表面V物种的浓度,作者假定指前因子与这些活性中心浓度成比例.图4.2甲苯在K-V2O5/TiO2催化剂上氧化的lnA-Eapp图 产生补偿效应的原因有许多说法比如在不同温度处理的同一催化剂上进行某一反应时,把产生补偿效应解释为:由于焙烧温度同时改变活化能和影响指前因子的活性中心数目 需要注意,有时由于测定k值的温度范围太窄,E和A的数值偶然具有相同符号的误差,也会出现E、A的变化作用相互抵消,致使速率常数变化很小的情形,这只是假补偿效应(二)实际吸附模型的反应速率方程前面我们介绍了理想吸附层中的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可以看到,在这种吸附层模型中把吸附、表面反应等现象加以理想化,从而使得速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催化作用基础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催化 作用 基础 第四 多相催化 反应 动力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