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doc
《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编辑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编辑起源评述对编辑起源于何时,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和分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2.编辑产生于殷商时期;3.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创造时期。 1.编辑产生的社会条件,至少需以社会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生产传播工具技术进步状况为前提,唐宋以前还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2.编辑总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而在之前,我们看不见由于利用传播工具因而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编辑所特有的社会关系。 3. 编撰不等于编辑。第一种观点: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编辑的起源又引发了进一步考证。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以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
2、史书上没有专门记载,但是从殷商时期就有甲骨典籍来看,编辑活动远不止于春秋时期,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编辑活动的萌芽,这可从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得到证实。第二种观点:编辑产生于殷商至先秦时期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编”字,“编”字由“册”与“系”合体而成。许慎说文解字系部曰:“编,次简也,从系扁声”。清朝段玉裁注曰:“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出土的殷墟甲骨不是杂乱堆放的,而且一摞一摞,分坑储藏,有的还有序号,有的有钻通的孔眼,可以串联。这些甲骨除了正文,还有文字记录,如“妇好示”、“十屯有一”、“三册册凡三”、“册六”等,这显然是用来表示编排者署名、甲骨的数量、编成的册数和册的次
3、序。这些甲骨文应该就是尚书多士所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中的“典”、“册”,可以说是古代书籍的萌芽。 殷墟甲骨上的文字符号约4500多个(目前将近一半已被辨识)。可见当时的文字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记事表意了。甲骨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书写材料。甲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卜辞。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要敬天。除卜辞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记事的刻辞,如记载战争中俘虏的数字、田猎收获的多少,以及封赏和祭祀的情况。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一篇甲骨文的字数多寡不一,少则几个字;多则上百字,需用多块龟甲连缀;一般为二三十字。殷墟甲骨文包括
4、了社会军事、政治、商业、农业生产、天文气象、医学、祭祀等诸多内容,为我们描绘了商代社会的历史全貌,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与传播的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殷墟甲骨文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图书”的形态不同,但是它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创造传播活动的成果,体现了早期人类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因而说编辑活动产生于殷商时期还是成立的。该观点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传播活动,编辑远不止于竹简编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符号文化的创造时期。第三种观点: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 创造时期人类早期有一个符号创造时期,即我们通常说的造符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约当考古学分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
5、年的历史。随着人类不断进化,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感到彼此之间需要交际,需要交换某些思维,表达某种意图,交流某些经验。 “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由猿到人的转变中一次质的飞跃。缺点:言过即失,稍久即忘,稍远莫闻,难以远距离地传播,更无法长时间的记忆和保存人们逐渐想到利用一些自然符号如山林树木、日月星辰等来解决这一大难题。 “起初,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他们周围的各种现实、现象,都是假定符号。比方,树林里发现的足迹或者被踏坏了的树枝就是有人或野兽来过的符号,篝火的灰堆是有人停留过的符号
6、。” “学会认识这些符号,显然,在旧石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已经特别发达了。” 苏VA依斯纯著文字的发展 当仅仅利用自然符号越来越难以表达人的思想后,人们开始自己创造符号。原始人类创造符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天地现象、鸟兽之迹,以至于石块、木棒和树枝等,都成了他们用来创造符号的依据。用各种自然物体创造的符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有形符号。 结绳记事“结绳”的主要部分是粗绳子,绳上打着和编着各种结子,绳子和结子的数目、大小、安排顺序乃至颜色都表示一定的意思。比如,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绳子上没有颜色,就只表示数目或帮助记忆重大日期,涂色就用来表示更复杂的信息。比如,黑色的绳子就表示死亡、灾难,红
7、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黄金,绿色表示玉米等。“编珠”符号 古代秘鲁人用珠状的贝壳连结成珠串,贝壳的数目、颜色、安排顺序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刻齿符号 即在竹片或木片的边上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锯齿状,每齿表示一个特定的含义,用以帮助记忆各种经济帐目。 列子说符篇曾有记载: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上述结绳符号、刻齿符号、编珠符号,它们虽然还不是文字,但却具有了文字的某些功能;它们虽然还不是书籍,但却已有了书籍的某种性质。显而易见,这些符号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有了统一的限定性,已经为大多数人所共同熟知、共同掌握,起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群人
8、,一个部落中是这样。 总之,远古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符号以达到人所共知的活动就是一种初始形态的编辑传播活动,在这一历史演化过程中,创造符号,并对符号进行收集、整理、鉴别、选择、规范、定型,使之成为社会共用之符号的人,无疑是最早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第二节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一、古代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从上古至西周(公元前771年),这是中国编辑活动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编辑活动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文字和收集、整理、编制简册书籍。(一)文字的产生与编辑文字符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第二次飞跃 人类社会“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恩格斯 所有人类行为都起源于象征符号的
9、使用正是由于使用了象征符号,所有的文明才被创造出来,并得以保存。正是象征符号,它把人类从一个婴儿变为成人。 莱斯利怀特文字的产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远古人类不断制造和使用语言符号,人们在交流中开始发现,结绳、刻齿符号在表意、象征、传播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图画符号: 指什么物,就画什么形,既便于认识,又便于记忆。这种图画符号比结绳、刻齿符号又进了一大步。这种符号也有人称为“图画文字”。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些陶器上发现了110多件形状简单、但很有规则、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 “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
10、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的辨证发展仓颉造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代人关于“符咒”、“谶语”、“天书”的神话,都是颂扬语言和文字的神奇魔力。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文字的形成是经过许多人、许多年代创造并长期演化的结果,不可能是某一个时代某个人的独创。荀子解蔽篇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壹:统一,整齐划一对文字符号的创造、编排、整理、规范的活动,正是属于编辑活动的范畴,从事这类活动的人也可称为当时的编辑者。 (二)图书的起源与编辑历史上曾有“河图洛书”的传说。周易系辞上
11、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在洛水出现,驮出“洛书”。伏羲根据龙马负出的“图”和神龟驮出的“书”,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从而奠定了儒家经典易经中符号部分的基础。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巽代表风,艮代表山,兑代表沼泽。 “一”代表阳,“-”代表阴但以此说“河图洛书”就是中国最早的图书还缺乏依据,因为“河图洛书”的传说具有很大的虚托性。图书的产生恐怕还应在文字产生之后,但是并非有了文字就形成图书,也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图书的基本要素:一是要有记载
12、信息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二是要有记载文字、图像符号的物质载体;此外还应有一定的制作技术。 中国古代早期形态的图书,主要有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甲骨卜辞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殷商甲骨。商朝统治者极端迷信,一举一动都要事先举行占卜问神仪式,预测吉凶,并将结果包括应验情况书刻在甲骨之上。 青铜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周孝王时的曶鼎铭文就有410字,记载曶与限为买卖五个奴隶而讨价还价,其中就有“我既买汝五夫,用匹马束丝”的内容。 对载有文字的龟甲兽骨的选择、整理、归类、装订成册,使之流传后世,具有一定的编辑活动的特点,体现了编辑对人类文化创造所起的作用。
13、从事这些工作的编辑,大致是当时的史官、卜筮官。如果说,我们对符号文字创造时期编辑活动的探讨还带有一定的推测性,那么,选择整理装订成简册书籍则更接近于今天的编辑工作。 “籀书”的出现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前后的周宣王时期,宣王的太史籀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理,演化为一种古籀体的文字,并将其编纂成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史籀,十五篇。”正字通曰:“籀:史籀,周宣王太史,作大篆,故称籀文。”这是中国人类造符活动以来终于形成的第一部具有字典性质的字书,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统一、规范文字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推广文字、传播文化的作用。二、古代编辑出版的草创
14、时期(春秋至秦末)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止,这一时期竹木简牍的兴盛与广泛运用为中国编辑传播活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编辑活动也开始从王室史官的垄断状态转变为官私并存的状态;诞生了中国编辑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编辑家孔子。(一)简册书籍的产生与编辑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大都属于以甲骨或青铜作为载体的官家或家族的文书档案,其原意不在于广泛传播,而在于永久保存。并且,甲骨青铜等材料较少,取之受限,也不便于记载更多的内容,更不便于人们阅读或携带。于是,从周代末期起,人们开始尝试着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竹木简册产生于何时,我国学
15、界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商代,许多书史著作和研究文章都举我国现存最古的书籍之一尚书多士篇中“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为例,认为殷商时期既然就有册有典,说明竹木简册在当时已作为官方文书使用了。 也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在甲骨文中,“册”字并非鲜见,但从未有和“简”连在一起说的。从使用技术上说,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要比用笔在竹木上写字麻烦得多,如果商代可以用竹简,为何还要在甲骨上刻字? 简策版牍 简策:竹片写的书。一根竹片叫“简”,把许多简编连在一起叫“策”。编简成策的绳子或皮条叫做“编”。 版牍:一块木板叫做“版”,写了字的叫“牍”,一尺见方的牍叫“方”。仪礼聘礼曰:“百名
16、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说明当时将短文写在版牍上,长文写在简策上。 后人把印成书稿的信件叫着“尺牍”。竹简的加工一般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一是杀青 刘向别录中就说: “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 二是截断与片解三是用编绳联简竹简的长度不一。秦以前的简册通常长度为8寸、一尺2寸、2尺4寸几种(古代一尺约为23厘米)。通常一根简只写一行,少则几字,多则十几字,甚至几十字。竹简大多以一篇文章编连为一册,成为“策”。在制作编连简策时,通常要在策的前面加两根不写字的简,称为“赘简”。一册书写完毕,将最后一根简为中轴,向前舒卷,
17、像卷竹帘一样,卷成一卷存放起来。与简策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轻柔的书写材料,这就是缣帛。帛是丝织品的统称。用缣帛来作书写的工具,比用简策书写具有很多优点,如:可根据文章长短任意剪裁,随意舒卷;缣帛质地轻薄,便于书写和收藏。但是,缣帛做书,成本太高,价钱昂贵,因而很难广泛大面积推广使用。故在此一时期,竹木简策还是编辑活动的主要书写和传播的工具。(二)春秋至秦末的编辑出版活动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使依附于奴隶制的“士”(当时的知识分子)逐渐发生分化,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知识已不再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史官所垄断。从此时开始,私家讲学风气逐渐兴起,孔子就是最早设立私立学校对后世产生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编辑 起源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