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办学特色项目.doc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办学特色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办学特色项目.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办学特色项目(2007年9月16日稿)纲要:特色项目之一:汇聚“大土建”学科专业群,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一、汇聚“大土建”学科专业群,实施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1、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培养建设行业专业人才22、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思路,重视与非土建类学科的融合与渗透33、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奠定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基础4二、确立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61、强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62、重视科研实验工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新品质7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宽高级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9三、培养高素质应
2、用型人才,建院学子彰显作为10特色项目之二:传承徽派建筑文化,诠释时代“徽匠”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11(一)传承徽派建筑风骨,彰显地域文化建筑之魅力121.情系徽派建筑研究,守护珍贵文化遗产122.打造徽韵建筑陈列,文化浸润建院品格13(二)诠释徽匠理念,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之精神151.秉承传统徽匠精神,艰苦办学谋求发展152.诠释时代徽匠理念,铸造建院学子风骨17特色项目之一:汇聚“大土建”学科专业群,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以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切实把握自己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以土建类学科
3、为主院校的特点,传承“徽匠精神”,将国家和地方的需求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经过近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发展建设与探索实践,形成了较完整的、服务于建设业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为国家和安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行业的优秀人才。一、汇聚“大土建”学科专业群,实施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依托,汇聚“大土建”学科专业群,通过采取错位发展的策略,发挥我校学科专业比较优势,实施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成效。1、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培养建设行业专业人才“安得
4、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的理想在今天正在变成现实: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比上年增加6423亿元,增长18.6%;完成竣工产值26051亿元,比上年增加2185亿元,增长9.2%;建筑业增加值8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从安徽省建筑业的现状来看,“十五”期间,安徽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7亿元,约占全
5、省生产总值的8.6,成建制输出劳务人员累计达到300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全国包括安徽各地建筑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企业招揽人才,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建筑类院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为安徽省培养土建类及建筑领域相关行业人才,推进最新科技知识运用的重任。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就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建筑学两个专业,后虽因国家经济调整而停办,但为后来复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奠定了办学基础和方向;1986年,学校增加到3个系、7个专业,土建学科体系已显雏形。根据建设行业发展的需要,2002年以来
6、,学校以土木建筑等优势专业为依托,适时增设了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新的专业构成,改善了学校的专业结构,促进了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了为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至2007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4000余人,学校本科教育已拓展到6个门类、12个类别、35个专业。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据统计,安徽建筑行业技术骨干中,约有60%的人员毕业于我校或在我校接受了培训,在省内建设、规划等部门中,约有60%以上的中高层领导出身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当年从安
7、徽建筑工业学院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今天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特别是我省建筑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为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2、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思路,重视与非土建类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和城乡建设行业的服务定位,决定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土木、建筑等重点学科和专业,紧密结合中部地区特别是安徽省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快发展。学校1998年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水平合格评估后,抢抓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办学规模、层次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并形成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通过进一步加大内涵和特色建设,着力打造传统专业,强
8、化建设特色专业,协调发展支撑专业,以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带动支撑专业,以支撑专业强化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并通过依托土木建筑传统优势专业新办社会急需专业,使部分新办专业成为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成绩显著。2002年以来,学校新办专业数达到20个,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成为首批3年授予招生资格的学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申报并批准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5月,我校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3个土建类传统专业一举通过了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入学分数线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表明我校的专业建设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学校注重在非土建类专业中融合和渗透土建类专业知识
9、,合理确定培养方向,增加专业特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通过对原土木工程系硅酸盐专业改造发展而成;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中,适度开设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行业会计知识,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从事相应的财务工作。学校还在全校非土建类专业中开设土木工程概论等土建专业课程,使我校非土建类专业的毕业生,既有所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又受到建筑相关知识的熏陶,体现出错位和比较优势,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实际和师资力量专业,按照学科相近、交叉、融合原则,学校整合学科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形成了六个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
10、专业群,协调建设,共同发展:以结构工程学科为依托,以结构震动与控制为特色,建设土木工程专业;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为依托,以地域和地区性建筑理论及设计研究为特色,建设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学)专业;以市政工程学科为依托,以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治理保护为特色,建设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学科为依托,以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为特色,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依托,以建筑节能为特色,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依托,以建筑机械为特色,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11、自动化专业等。多年来,通过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渗透,学校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为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搭建了坚实平台,也促进了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3、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奠定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基础大多数地方性普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往往面临共性的问题:底子薄、起步晚,资源不足、方向不明。作为地方院校的这种校情决定了不能走重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造峰填谷,高原发展”之路,必须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一是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应用性学科发展之路;二是以行业需求为主线,走行业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三是超前思维,抢得
12、先机,走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正如程桦校长在学科建设:地方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一文中所指出的:“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不是简单的土木特色或者是行业特色,而是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分析比较优势,采取错位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土建类学科优势,产学研良性互动,构建和完善了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土木学科群系,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环境资源、先进建筑材料等学科专业,开展特色研究,用特色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因而形成了大土建人才培养优势。”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在近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正是坚持走应用性、特色化、边缘化的学科发展之路的结
13、果。2005年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取得成功,获得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填补了安徽省空白,其它4个学科与重点院校和同类兄弟院校同类学科相比,体现了错位发展、比较优势和方向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示范和带动作用正突显出来。“十一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硕士学位增至2023个。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起到了龙头作用;学院现已形成五个相互关系、相互支撑,体现学院特色的专业群,即土木建筑类、环境规划类、化工材料类、机电信息类和管理经济类。学科建设大大促进学院的师资队伍、学科基地建设和科研工作。近几
14、年学院引进、培养博士45人,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模式初见端倪,如以程桦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孙强、沈小璞两位教授为学术骨干,以卢平、吴德义教授等一批博士教授、副教授形成的创新团队,2005年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十一五”期间学院还将重点建设35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学院通过学科建设,使科研水平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19项,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1400篇,近百篇被SCI、EI、ISTP收录,重点建设了省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5个,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条
15、件。学校还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力量,抢抓节能建筑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先机,成立节能建筑研究院,下设5个研究中心,研究和应用领域包括建筑结构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建筑运行节能、建筑节能检测及智能建筑等,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突出体现“大土建”学科特色。学校立足城乡建设,积极构建和完善适应建设行业发展的“大土建”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节能环保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新型学科建设构架,实现了土建学科与非土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科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城乡建设业生产、管理与科研的相关领域,为进行教学科研和开展社会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更为学校
16、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学校土建类主干学科的整体实力已居于安徽省前列;建筑节能学科努力抢占节能研究的制高点,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凸显后发优势;学校在地下结构、智能建筑、建筑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先进建筑材料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样一个广阔前景下,学校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捷足先登,必将进一步展现“大土木”学科专业优势,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为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确立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土建类学科优势,为学校学科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奠定了学校坚持面向
17、建设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2002年,学校提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2004年到2007年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进一步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应用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实际,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充实习基地,开办校办产业,规范科研产业管理,加强与校地(企业)合作,逐步形成“通过生产实习基地强化人才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在科研实验中培养创新品质”,
18、产学研全面发展、良性互动、重在育人的的办学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建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子。1、强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相关专业企业单位合作,大力加强暑期社会实践,采取“真题真做,寻题实做”的形式,强化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强和业务素质。积极推动校办产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依托相关专业,创办建筑设计研究院等5个校办产业,校办产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反哺相关专业。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建筑电气、设备工程等专业相结合;规划院与城市规划、园林、市政等专业相结合;勘察院与勘察技术工程等专业相结合;
19、装饰公司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新材料技术防水公司则紧紧与材化学院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理顺了学校各系(院)与产业关系,校办产业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现无缝对接,为各专业学生对口参加产业实践提供了便利。我校建筑规划院在承接校外设计任务时,创新性地接受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队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制作的形式,实现了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性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搭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坚实平台。学校与许多大型土建类企业联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现已建立起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内容的53个实习基
20、地,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车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建筑学院与艺术系将黄山西递宏村、泾县查济、绩溪上庄作为实习基地和古建筑测绘教学基地;材料化学与工程学院与省内大型企业如海螺集团、皖维集团、巢东集团、安利公司、佳通轮胎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2006年,我校与中铁四局就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加强合作,在大三学生中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成为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基地,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企业还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委派专家讲学、开展业务交流,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
21、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活动坚持“四个结合”,即“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双向受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我校建筑类专业优势,使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今年暑期,安徽池州连遭强降雨袭击,全市53个乡镇中有46个乡镇遭受洪灾,我校受建设厅委托立即赶赴池州开展规划帮扶,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规划服务团奔赴池州青阳、石台两县,承担两个水毁重灾区的重建安居点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李大勇与他的同伴们连续三天,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电脑连续开机70个小时,3个人只用3天时间完成了12幅设计图以及图册
22、说明书,并将设计方案提交池州市政府,为6个灾后重建安居点破土动工争取了时间,满足了灾区居民尽快重建家园的愿望。三年来,全校撰写反映农村和乡镇企业情况的调查报告6000余篇,完成5个乡镇的总体规划、3个乡镇的旅游资源规划和50余个乡镇村庄布点规划,100多个村庄测绘和详细规划,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抢救皖南徽派建筑,发掘当地旅游优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重视科研实验工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新品质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实行素质拓展学分和科技创新学分制,制定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法、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并把素
23、质拓展学分和科技创新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坚持“两个结合”,即“专业教育与科研兴趣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群体互助相结合”,促进素质外现为能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科技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如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全国“Robocup仿真机器人大赛”等,并屡屡获奖。科研实验是科技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创新品质的必然要求。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实验教学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仪器的需要,近三年全校累计引进设备 台(套),设备总值 万元,新建实验室
24、个;二是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组建各系院实验中心,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独立设置实验课,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做法,除新办专业外,所有工科专业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等一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也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四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开设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门数;五是积极开放实验室,多数基础课和专业实验室已做到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和预约实验时间和项目,全校实验开出率均在95%以上;六是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运作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实验次数,改革了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建筑 工业学院 办学 特色 项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