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把握新理念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新课程把握新理念2.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走进新课程 把握新理念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李德树二00三年四月十七日一、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1、 对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状况的估计、调查2、 如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3、 课程改革为何重要而紧迫4、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二、 新课程的理念l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l (33)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体现的课程理念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l (34)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l
2、 (35)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3、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l (36)新的课程观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倡导新的课程观1、 生成的课程观2、 整合的
4、课程观3、 实践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2、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3、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4、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5、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l (37)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
5、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l (38)新的发展观
6、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l (39)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u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确立整体的知识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40)新的学习观u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u
7、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u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u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u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是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读中学、做中学、研中学)u 构建学习化校园学习是种环境学习是一种对话学习是一种问题
8、意识学习是一种批判思维l (41)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整合教学 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E、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特征 A、生成性、现实性、不可测性 B、共生、共创性 C、个性化、动态性和开放性l (42)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
9、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u 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挑战之 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挑战之二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挑战之三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挑战之四 学会指导探究性学习挑战之五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u 对教师角色隐喻的分析“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已要有一桶水”“教师像警察”l (43)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
10、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中美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 中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美国: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高,越富创意,越会突发奇想。u 课堂教学的革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l (44)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
11、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对课标(实验稿)要尊重而不奴从,要充分肯定但不迷信崇拜,要不折不扣贯彻但更要创造性贯彻运用。l (45)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12、”。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46)新的评价观建立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 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u 制造自卑者的教育评价u 四块糖的故事u 新课程:拒绝表演课l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新方案出台l 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
13、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l 新的教研观l 新的校长观l 新的学校观 三、(47)新的教育理念l 终生教育思想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l 学习化社会思想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l 大众教育的思想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
14、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l 主体教育的思想人在“科学理论”压抑下主体精神的失落,在文科教育中也表现甚为充分。l 对文科教育的新认识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l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
15、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l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l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五、 (48)新时代的要求l 知识经济知识是资本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诚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信息化学会学习处理信息高效快速的阅读与表达全球化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合作与交往的能力严谨的态度与法制的意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意识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积极进取与竞争的意识关注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l 个性化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3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