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某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2014级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2.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
2、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鼓励土地买卖C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D禁止开垦荒地3.在苏北农村流传的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5.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
3、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反映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6.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
4、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8.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9.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生产规模相当大10.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11.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
5、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12.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13.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6、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1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15.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A. B. C. D.16.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
7、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按此方法,下图中的空缺处应填上A商品交易双方的平等性B生产以满足市场为目的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D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17.中国古代的早期形成了“无尖不成商,无度不丈夫”的说法,其意为卖粮食时不仅要将量斗装满,还要额外堆出尖顶;卖布匹时必须量出足够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称做商人。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无奸不成商,无毒不丈夫”。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儒家“义利”观念的传播 政府经济政策的价值观导向 现实经济结构的长期稳定中国社会道德观的整体滑坡ABC D18.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
8、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盐铁官营1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C新增财富没有促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20.“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
9、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2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材料反映了A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B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 D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22.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
10、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23.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24.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5.“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
11、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26.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27.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
12、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8.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C西方工业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重点中学 2014 2015 学年 历史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