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技术工作汇报.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稻鸭共作技术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鸭共作技术工作汇报.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稻鸭共作技术工作汇报第1篇: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科技写作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现状、对策及前景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生产出优质健康的稻米及食用鸭,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是,我国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技术特色;现状;问题;对策;前景 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技术是由传统的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里放养一定鸭龄、
2、一定数量的役用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除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作用可以促进稻田的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鸭子的粪便则为稻田提供了必要的肥料,除使用必要的有机肥外,基本不需要追施化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的场所。稻鸭共作技术使一片稻田同时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鸭肉,是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2稻鸭共作的技术特色 2.1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已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稻鸭共育通过充分发挥鸭的“役禽”效应,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稻田里的
3、害虫、浮游和底栖小动物,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稻的茂密茎叶为鸭子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同时,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鸭的排泄物是氮、磷、钾养分齐全的天然肥料。这种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有利。 2.2能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有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 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了中耕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子吃草觅食,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危害水稻,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鸭过稻动,壅泥培土,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稻鸭共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
4、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 2.3能够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试验对比结果,稻鸭共育比单纯种稻平均增产493,每公顷增收节支4 2735元;对154万hm2中心示范方统计结果,平均增产436,增收节支3404.1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从而提高了种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 1 极性,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2.4能够达到稻鸭产品同时安全优质,有利于发展市场农业 农产品优质安全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追求,也是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采取稻鸭共育新技术,由于少施化肥、农药,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测中心检测符合无公害标准,食用安全,纷纷被
5、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看中,与农民签订合同,加价收购。鸭子在自然生态下野养,瘦肉率高,鸭肉鲜美可口,完全不同于规模饲养的鸭子,符合当前群众的消费要求。 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3.1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早在明朝时代就开始将家鸭放牧于稻田。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该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近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稻田养鸭逐渐减少。2000年,江苏省率先引进日本的现代稻鸭共作技术,在镇江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基地试验与示范应用。在各地农业、畜牧等单位大力协助下,稻鸭共作
6、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推广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稻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实际提出 了因地制宜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农业部于2003年在湖南省召开了南方优质高效无公害稻米生产示范观摩会,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的主导技术引起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如今这项技术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南、云南、湖北等省有较大发展,其中,推广力度最大的是浙江、江西和湖北。 3.2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当前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321种养结合模式:以农户为单位。按水稻面积多少,每667 m:稻田投放l215只野性较强的肉蛋兼用型鸭,以20003330m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
7、围网。在每个小区的稻田田头放置木制鸭舍,白天将鸭放进稻田,夜间将鸭收进鸭舍。这种模式无论是平原湖区还是丘陵地区的稻田,均可推广应用。 322分户种养模式:通过专业养鸭户的群鸭与一定面积的水稻相配套按每667m2稻田投放1215只鸭的标准,确定鸭群与稻田面积的配比。专业养鸭户在稻田旁建设鸭棚,利用或开挖相应面积的水面,做到鸭棚大小、鸭苗数量、水稻面积相匹配。白天将鸭投入稻田放养,夜晚回收饲喂。这种模式可在低湖地区推广。 3.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研究进展 在稻鸭共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规律,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但是
8、在诸如水稻品种及栽植密度、役用鸭品种与放养密度、稻田杂草控制、 稻田病虫害控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中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亟待深入研究。 4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1研究不深入,技术不配套 虽然稻鸭共作正在全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技术空间的拓展程度不够充分,稻田生态的利用与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主要在移栽稻的表观功能与生态效应上进行了相应研究,而在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生物多样性(如有益生物组成与变化、微生物效应、杂草库变化)、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如根系构型、分蘖发生规律、群体特征、品质生理等)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流向和转化利用等方面的
9、研究还很缺乏,对于不同种植制度与方式(直播、再生、抛秧)的生态效应研究更是鲜见。此外,传统手工栽插方式不适应稻鸭共作要求,而目前生产使用的各种国内外插秧机株行距调整范围尚不能满足稻鸭共作的需要,必须研制相适应的插秧机使之既符合软盘育秧、双膜育秧等育秧方式的要求,又能满足稻鸭共作模式的需要。 4.2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应用稻鸭共作新技术后户均增收数百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稻鸭共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操作规程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小,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的稻一麦、稻一油菜两熟制;而新技术推广产生的效益与收入不挂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
10、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 4.3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 由于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要增加投入,管理又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倒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稻鸭共作新技术的推广。 4.4政策不落实,推广有难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数量,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出台的政策不多。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不愿意尝试,如无政策支持,多
11、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靠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提高稻米品质增效不重视。 5加快稻鸭共作新技术发展对策 5.1组织技术攻关,加强系统研究 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役用鸭成活率,提高示范农户的经济效益。 5.2创新栽培模式,延长产业链 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培植壮大龙型经济。如:稻鸭共作稻田水稻收获后下茬进行种草养鹅,增加收入;在稻鸭共作下茬田种植大棚有机西瓜形成全年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稻鸭共作基地周边的低效鱼池,作为役用鸭离开稻田的过渡田块,进行鱼鸭混养,扩大役用蛋鸭的养殖。 5.3发展有机农业实现稻田种养增收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有机食品由于它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它的附加值很高,如进口的日本有机大米
13、90元kg,国产的有机大米市场价格一般是普通无公害大米的1倍以上。但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不施用农药,因此有机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低,而一次性重施有机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影响了有机稻生产的推广,亟待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稻鸭共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既可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符合传统消费习惯的优质禽肉,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 肥、农药而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对保护水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
14、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5.4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 深加工是农产品实现增值、提高附加值的有效举措,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稻鸭共作生态栽培初级产品稻谷的销售增值,更要在推进实施稻鸭共作项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的加工,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加速稻鸭共作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总之,稻鸭共作技术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
15、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6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前景 稻鸭共作技术使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这样既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的优质禽肉。最主要的是,稻鸭共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的污染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技术。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然拥有广阔的前景。将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型
16、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昆稻鸭共作:无公害生产有机稻米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1620 2 李朝国稻鸭共育的养鸭技术要点J湖北畜牧兽医,2005(1):6-9 3 高厚坤,张选怀,薛峰有机农业生产新模式鸭稻共作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4(2):109110 4 朱风菇,金连登,蔡宏法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J中国稻米,2004(3):2122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沈晓昆,王志强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及生态农牧业考察报告J中国家禽,2002(1
17、8):3437 7 卢跃红,魏红江,张曦国内外稻鸭共生的研究现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8185 8 冉茂林,陈静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兽医,1993,29(5):5860 9 甄若红,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4):6467 10 王小龙,黄兴国,刘祝英,等,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7,37(5):7981 11 谢俊龙稻鸭共生模式在望江成功EBOL(20061009) 12 杨新笋稻鸭共作生产技术J农家顾问,2005(3):26-28 13 甄若宏,王强盛,
18、周建涛,等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O08,36(21):9008-9Ol1,9021 14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5961 15 甘德欣,黄梅,向平安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I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28 16 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4):194196 17 许德海,禹盛苗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中国稻米,2002(3):3638 18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
19、式的功效存在技术的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9497 19 甄若宏,王强盛,何家俊等鸭稻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5617 20 冉茂林,陈 铮,谷义成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第2篇:稻鸭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稻鸭共作就是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稻田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水域、遮阴等生活条件,养育鸭子;鸭子的活动为水稻生长除草、灭虫、施肥、刺激、松土等,养护水稻。两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2
20、、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的作用表现有哪些? 答:(1)除草 首先是采食,鸭子喜欢采食阔叶杂草,除了地上的绿色植株,还包括种子、地下块茎、块根,鸭子对禾本科杂草植株采食兴趣较差,但对其发芽或未发芽的草种子很喜爱。其次是抑制,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形成持久的浑水,大大减少进入水层的光照和热量,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的萌发。据我市实践,稻鸭共作田除草效果好于使用化学除草剂,仅有少量夹棵稗草。 (2)灭虫 鸭子喜食稻田各种昆虫,对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控制效果很好,在水稻拔节前对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控制效果也很明显,非特大虫量情况下,齐穗前原则上可以不用药剂防治害虫。 (3)抑病 稻鸭共作田株行距相对较大,稻株中下部
21、通风光照条件好,鸭子活动增加稻株间空气流动和水中氧气含量,基部枯叶及时剥落,刺激稻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对纹枯病控制效果相当明显。 (4)施肥 稻鸭共作期间,每只鸭食入精饲料5公斤以上,加上田间觅食,排泄粪便量达10公斤以上,每亩田放养15只鸭,排泄物中氮素700克以上、五氧化二磷1000克以上、氧化钾500克左右,对水稻生长有显著肥效。2004年多数农户长粗肥和穗肥用量减少,平均每亩施氮16.99公斤,比常规田少28.55%。 (5)刺激 鸭子在稻株间频繁活动,用嘴不停地在稻株上、水层中寻找食物,这种“按摩”能刺激水稻的生长和形态变化,表现为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秆粗壮、植株变矮、根系发达、
22、成穗率提高、穗型增大、抗病抗倒性强。 (6)增产 据2004年多户实产平均,比常规田增产7公斤,没有减产的田块。 3、稻鸭共作对水稻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1)提高稻米品质 用较少量的农药和化肥取得水稻高产,达到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 (2)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2004年稻鸭共作田平均化肥成本85.7元,农药成本15.29元,分别比常规田的131.42元和43.13元节省45.72元和27.84元,合计节本73.56元,节省拔草工本10元,直接效益增加近100元。有些农户稻谷质量受到企业和市场认可,出售价格提高增加效益更多。 (3)提高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稻鸭共作 技术 工作汇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