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项目供应链金融(范文).docx





《氢项目供应链金融(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项目供应链金融(范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氢项目供应链金融氢项目供应链金融目录一、 公司概况2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二、 产业环境分析3三、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释放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潜力3四、 必要性分析8五、 管理供应链的必要性9六、 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9七、 传统的采购模式13八、 自制或外购14九、 供应链绩效评价16十、 供应链金融20十一、 项目概况21十二、 经济效益2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2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2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2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3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33十三、 投资计划方案34建设投资估算表3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37流动资金估算表38总投资及构成
2、一览表3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40一、 公司概况(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尹xx3、注册资本:91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1-2-227、营业期限:2011-2-22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2938.782351.022204.09负债总额1491.641193.311118.73股东权益合计1447.141157.711085.36公
3、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11306.849045.478480.13营业利润1706.921365.541280.19利润总额1386.541109.231039.90净利润1039.90811.12748.7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39.90811.12748.73二、 产业环境分析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经济增长、发展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在省市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加1.5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加1.5倍以上;是到2020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释放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潜力大规模制
4、氢是大规模用氢的前提,我国氢能供给结构将从化石能源为主的非低碳氢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清洁氢过度。随着深度脱碳的需求增加和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经济性的提升,2040-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氢能供应中超过50%,我国的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格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有效供氢主体,煤制氢+CCS技术、生物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技术成为有效补充,预计2060年我国可再生氢产量提升至1亿吨,约占氢气年度总需求的77%。受规模限制及供给端清洁化转型需求,工业副产氢可支持中短期终端氢气消费量。我国工业副产氢主要来源包括轻烃利用(丙烷脱氢、乙烷裂解)、氯碱
5、行业、焦炉煤气提纯、合成氨醇弛放气提纯。从我国工业副产氢的放空量现状来看,供应潜力可达到450万吨/年,能够支持约97万辆公客车全年运营,但存在地域分布性差异(PDH及乙烷裂解主要分布于华东及沿海地区、较大规模的氯碱厂主要分布在新疆、山东、内蒙古、上海、河北等省市,焦化厂主要分布在话内积华东地区,合成氨醇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和河南等省份)。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由于需求增量有限,工业副产氢接近消费市场、经济性佳、提纯技术较为成熟,是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补充。2060年,氢气总需求量将达到1.3亿吨,受工业副产氢的产业规模限制,产量提高潜力较小;同时,钢铁、化工等工业领域需要引入无碳制氢技术替代
6、化石能源实现深度脱碳,将从氢气供给方转变为需求方。因此,随着氢能全产业链深度脱碳,工业副产氢的产量也将逐渐萎缩。电力结构清洁化趋势构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的基石。“十三五”以来,煤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持续下降,太阳能及风力发电装机及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8亿千瓦,同比+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16.6%;光伏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20.9%。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其中,风电6526亿kWh,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kWh,同比增长25.1%。随着“十四五”电力规划的
7、实施,到2025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及发电量将达10.87亿kW、1.87万亿kWh,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kW以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估为18.25亿kW)。到2050年,清洁能源成为电源装机的增量主体,90%的电量将由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共同承担。2060年,在碳中和情境下,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有望达到63亿千瓦,2021-2060年风光装机量增长近十倍。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储能需求逐步凸显。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解决新能源消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需求逐渐凸显,储能技术可以提升电
8、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安全性,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改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氢储能是大容量、长周期储能的唯一解决方案。各种储能方式在储能时间和储能时长上优势互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只能解决电力系统的短期调节问题,且受成本等因素制约,月度调节和季度调节还存在很大障碍。氢储能的容量大、周期长,覆盖的储能周期及容量跨度广,在时间周期及储能容量上具有调节的灵活性,针对电网削峰填谷、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应用场景需要氢储能作为大容量长周期储能技术参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调节。氢储能目前多采用碱性电解槽技术配合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完成可再生能源储存及电
9、-电转化,能量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通过改善碱性电堆、电极与隔膜材料,优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效率,通过提高储氢压力、开发氢气液化装备及储罐提升储氢效率,预计2025年可实现40-45%的电-电转化效率以及15-20mol/L的储氢密度。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大规模发展,叠加大容量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季节性调峰中的作用,使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成为可能。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148亿kWh,如果按1%的比例进行电解水制氢,制氢效率按照5kWh/Nm3测算,可制取氢气约40万吨/年。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计,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3
10、6亿kW、5.59亿kW;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亿kW、10.5亿千瓦;205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22亿kW、34.5亿kW;206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25亿kW、38亿kW。按照可再生能源装机量1-15%配置电解水制氢装置,参与发电量5%-30%的季节性储能调峰比例接入电解水制氢系统,预计2025年、2030年、2050年、2060年电解水制氢效率可达到5kWh/Nm3、4.5kWh/Nm3、4kWh/Nm3、4kWh/Nm3,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40万吨、500万吨、6500万吨、1亿吨氢气,能够满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及中国
11、氢能联盟对我国氢气需求量的预计,支撑我国清洁氢供给结构需求。假设2025年、2030年、2050年、2060年的电解装置全功率运行时间分别为2000h、3000h、4500h、5000h,对应电解装置装机规模将达到0.12亿kW、0.84亿kW、6.49亿kW、8.99亿kW。氢储能已在国内外开放示范运行,国内在建项目占比较大。截止至2021年底,主要发达国家在运营氢储能设施已有9座,电解槽装机量合计17.33MW。其中,最大的两处均在德国,电解槽装机量为6000kW;另有两处氢储能设施在建,电解槽装机量合计2.8MW。我国在建和示范运行的氢储能设施共有7座。其中,位于张家口在建的“张家口20
12、0MW/800MWh氢储能发电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氢储能项目,将安装80套5000kW电解槽,项目建设期为2年,预计2023年投入运行。四、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
13、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五、 管理供应链的必要性直到20世纪末,多数企业仍然把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促使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外部环境剧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出现了新的特
14、征:提供同质产品的竞争者空前增加;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更加多变,顾客在产品品种、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需求更具不确定性,物资供应也更具不确定性。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更多地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以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2)不断提高运营水平的要求。产品生命周期加速缩短,产品品种飞速膨胀,交货期和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等,要求企业不断采取新的运营方式,如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与六西格玛管理,这些新型运营方式更多地涉及采购、物流配送和库存控制等,而这些都与上下游企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 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竞争
15、力,随着信息与通信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供应链的扩展又有了新的内涵;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有了新思路;绿色供应链从理论变成实践。1、供应链的扩展供应链整合的范围已扩展到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和客户。日新月异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提供了可能。供应链扩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创建全球供应链。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瓦解,越来越多的公司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开始向全球拓展,不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还在全球范围内联合众多企业,组建全球供应链,并实现供应链企业的优势互补与集成,合理利用资源,以
16、降低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和营运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有效管理全球供应链,企业的运营系统应有足够的柔性以应对在零部件供应、分销或配送渠道、关税、汇率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必须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和传输技术以便对零部件(运进)和产成品(运出)的配送做出准确计划和管理,聘用当地的管理专家来处理税务、贸易、货运、关税,甚至与经营有关的政治事务。2、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高“准时制、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柔性系统”等都是为了致力于快速地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为此,企业必须识别终端顾客的需求,不断设计产品和服务,从供应链层面上做出运营系统规划与控制并改进业务流程。3、供应链成本的降低通过在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中引
17、入价值分析,优化物流配送网络、第三方物流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成本。4、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原料获取、生产、包装、储运、使用直至最后处置等各个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普遍,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已不再只是理论上要探讨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企业的面前。最广泛地使用可回收材料以及通用的工具、器具,规划城区运输路线,使用清洁能源等不但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利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声誉。5、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识读、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等信息传感技术,把人员、设备、商品、信息等以全新的方式
18、联在一起,实现物体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分为三层: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感知层;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分类、聚合的网络层;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行业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层。物联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物联网最广泛地应用了各种感知技术。物联网上部署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构成了最广泛的信息源。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实时性,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2)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按
19、照各种网络协议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物联网实现了用户间的实时互动。物联网以手机互联网和云服务为平台,强化了用户之间的即时互动。(4)物联网具备了智能处理能力。物联网不但能够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对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而且能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物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各节点均可实现可视化操作。信息的实时性、一致性增强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保证了上下游企业协作的有效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物联网对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
20、四个环节。采购环节,物联网中感知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减少了人员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同时,源头跟踪功能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制造环节,在制造过程中设置质量监控点,并部署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实时、动态管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配送环节,物联网通过全程信息编码和GPS定位系统,根据客户下达的订单,对装卸、运输、仓储实行全程监控,确保按时按地将货物送达客户;售后环节,通过手机互联网及时获取顾客的反馈,处理异议更快捷,更准确。七、 传统的采购模式传统的采购把重点放在价格谈判上,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多个回合的谈判,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
21、传统采购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采购活动完全由采购商主导。采购商的物资采购部门根据综合计划部门下达的采购计划,确定采购物资的种类、质量和数量,以及采购时机。供应商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2)供需双方不能充分分享彼此的信息。在采购过程中,供需双方为了在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往往隐瞒各自的信息,如有关采购商的信息、有关供应商的信息等、真正供货提前期的信息等,从而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3)物资验收难度大。传统的采购模式下,品种、数量和质量的验收更多的是事后检验,当发现问题后再行处理为时已晚,供需双方要承担不同程度的损失。(4)供需双方多是临时性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
22、争多于合作。其结果是供应,双方不能正确处理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斤斤计较多,谅解让步少,在一些细节上浪费了过多的精力。(5)对最终用户的需求响应滞后。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采购商一般不能改变已经签署的供货合同。当最终用户的需求减少时,采购商的库存增加;反之,当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八、 自制或外购运营能力一旦确定下来,企业必须在自制或外购之间做出选择。为此,通常要考虑以下六个因素。1、企业已有的运营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已有现成的设备、必要的技术和作业时间,就选择自制。因为相对于外购或外包来说,自制的成本要低得多。2、专业技术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生产产品所需的某一项专门技术,外购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供应 金融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