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教学设计(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教学设计(共5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典型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典型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2022.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第2-5页例 1、例2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学习“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 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2、本单元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亿以上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用计算器计算。在前两部分教学中还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
2、部分中的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非常关键。 3、教材选取了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也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例1呈现北京市人口数,先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及类推引出十万至亿的计数单位,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再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理解“位值”的概念。例2先对照数位给出不同的4个数,引导学生利用万以内数读法的已有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学会读亿以内的数。再呈现一个学生讨论交流的情景,解决读法中的疑难问题。 4、其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
3、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类推、合作交流等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 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情形相对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4、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教学难点: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五、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充分地交流,并出示多例生活中的数据和场景,使学生体会理解计数单位,掌握读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拨珠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组派代表读数比赛:346 5、790 3、 3210、5060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怎么读得又快又准,有什么好方法? 总结方法:从左往右读,数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不
5、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0”,不读。 3、复习数位、理解位值(数位上各数的意思)、数的组成 (1) 复习数位 9999是一个几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复习数位上各数的意思 每个“9”在什么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3)复习数的组成 9999是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个)组成的? 4、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这些数据你会读吗?(如有同学举手要读,请两三位同学试着读读,老师不评价读得对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
6、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万”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九千。 同学们,能不能再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不能)那怎么办?九千加上一千是多少?(一万) 对极了,千位满十,应该向万位进一,所以我们应该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也就是说,几个一千是一万?(10个)(板书:万) 课件展示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 (2) 认识“十万”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十万) 刚我们又满十进一,产生了一个
7、新的计数单位“十万”,也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先让学生估计十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鸟巢十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十万有多大。 (3) 认识“百万” 同样的方法,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十万十万地数,认识“百万”,知 道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百万) 先让学生估计一百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广场上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图片,让学生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4) 认识“千万”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和类推的方法,认识“千万”,知道10个一百万是一 千万。(板书:千万)通过10个*能容纳一千万人,让学生感受一千万有多大。 (5)认识“亿” 通过独立思考,和
8、类推的方法,认识“亿”,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亿)通过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二题中的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亿有多大。 同学们,那10个一亿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又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白还有无穷多个计数单位) (6)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学会应用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我们刚已经学过这么多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说一 说。那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同桌互相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的表格。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 ( )个一百是一千 ( )个一千是一万 ( )个一万是十万 ( )个十万是一百万 (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个一千万是一亿 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9、之间的进率都是( ) 练习:( )个一百是一万 ( )个一千是一亿 ( )个一万是一千万 2、认识新的数位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它们分别在数位顺序表中的什么数位上? 今天我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呢?它们分别又是在什么数位上呢?(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3、学习数级,熟记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级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页,仔细比较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和老师黑板上的有什么不同? 真是火眼金睛,马上就发现了,书上的表中多了数级。下面就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四位分级计数法。(从右往左四位分为一级,第一级是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10、第二级是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第三级是亿级。) (2)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边起,第5位是什么数位?第7位呢?第9位呢? 4、巩固练习 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一题数数 5、学习读数 (1)学生试着读13628945 (2)交流读数的方法 预设学生汇报有以下读法: 标上数位再读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学生试着读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4)根据学生读数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和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好这些数字,学生再读。 (5)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万级的数和个级
11、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6)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含有两级的数,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0”,不读。 6、练习读数 7.理解位值、数的组成 说出下面每个数中,各个数在数位上表示多少 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例3100895中“3”表示3个百万。31008195是由3个百万,1个十万,8个一百,9个十,5个一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读出书上第二页上的大数 2、摆一摆:用四个“5”,四个“0”按下列要求摆出八位数。 一个“
12、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四)小结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新的计数单位: 满十进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级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位 1 3 6 2 8 9 4 5 3 1 0 0 8 9 5 2 4 9 6 0 0 0 8 5 0 0 0 3 0 0 教学反思: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
13、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22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
14、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四年级(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荆山学校 赵志芳 2022.4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
15、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
16、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三、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 2、3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
17、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
18、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
19、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20、=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
2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一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22年10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构建数学模型
22、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引导法 尝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绳子 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你们肯定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节日,我猜你们最喜欢儿童节,我喜欢3月12号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嘛?(学生回答植树节)你们想想我们一起拿着工具去植树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植树活动 1、咱们今天先做一个植树的活动。首先要买树苗,画线。老师用绳子来代替线,我已经
23、在路的一边画好了线。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爱心树苗。第一棵树应该栽哪呢?(线的一端)老师在绳子上每80厘米打了一个结,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80厘米,第二个同学站在相应的位置。(板书:棵树、间距)两棵树之间有一个间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的个数叫做间隔数。(板书:间隔数)今天我们植树是等距的,间距都是80厘米。 2、出示统计表让第三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叫全长。(板书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3、让第四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4、让第五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5、让第六个同学
24、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载在路的一边也就是栽了几行?(一行)而且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一行、两端都载) 课件出示统计表 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全长是800厘米,栽了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 6、观察填写的统计表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1 为什么间隔树比棵树少1呢?指名回答。小结因为第一个间隔是栽了两棵树后出现的。(两个点确定1条线段)以后呢多栽1棵树,就多1个间隔,也就是多了一个点多一条等距的线段。所以,间隔数比棵树少1。 举起自己的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棵数=间隔数+1” 7、观察填写的
25、统计表间距、全长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间隔数间距=全长 全长间距=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距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和学生一起读题 分析得到的信息和问题,条件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知道全长和间距。问题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问的是栽的棵数。同桌互相讨论来完成。 引导学生分析例一用全长除以间距算出间隔数再加上1就算出了棵树。综合算式列为(课件出示例1解答算式) 2、下面还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来完成(课件出示题目) 这两道题改换了例一的条件和问题,该怎么解答呢?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问题。(课件出示解答算式) 3、比较这三道题第一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第一步都是算间隔数,
26、间隔数就是解决植树问题的桥梁。) 提问学生间隔数是怎样算的? 4、其实植树问题不但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例如(课件出示电竿)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分析练习题。 (2)课件出示1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析并列式解答。 (3)课件出示122页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课件出示总结) 五、拓展思维 学生利用今天的所学知识编一道应用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一行)(两端都栽) +1 棵树 间隔数间距=全长 -1 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
27、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习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2
28、2年4月 教学内容:3234页 知识技能: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
29、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课件出示)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和图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活动二 课件出示(
30、如图,三角形)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P33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P3334练一练15 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教学反思: 本课
31、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22.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
32、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
33、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4、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
35、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
36、,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反思: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
37、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第2篇:化学 典型教学设计 卤代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 学号: 【课程分析】 卤代烃是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烃和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部分具体化,也是学习后续各章节内容的基础。本节继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应用,使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内容结合了具体物质而得到提升和拓展。 卤代烃属于烃的衍生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也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教学中要注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即
38、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例如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从而转化成各种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引入卤原子常常是改变分子性能的第一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有些卤代烃特别是一些多卤代烃可直接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麻醉剂和防腐剂等。 溴乙烷是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之一,通过溴乙烷的学习,可以了解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性质,为后续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合课标和近年来的高考分析可知,本节内容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认识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溴乙烷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卤代烃水解能生成醇,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烯烃
39、,因此卤代烃是联系烃和烃 1 的含氧衍生物的重要桥梁。是高考推断题必不可少的考点。 2、通过对溴乙烷结构、性质的学习,再次强化官能团决定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为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通过对卤代烃反应条件及产物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必修和选修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物的官能团决定其性质也有了一定
40、的了解和认识,也能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学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有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氯仿、四氯化碳、,二溴乙烷、聚氯乙烯、溴苯等几种卤代烃,但只知道卤代烃部分物理性质,而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没有认识。 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好玩大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正在发展中,而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
41、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 学生实验方面:学生在前面化学必修 1、2和选修四中已经多次接触到实验,并且经常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但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案,比较、选择、评价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等方面仍然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学法设计】 有机化学抓住“组成、结构、性质”这一主线,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设问法、对比法、演绎法,层层递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意识的将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通过以实验为核心的自主
42、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及训练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其潜能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感觉探究的乐趣。利用日常生活中卤代烃的功过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如通过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课件、图片及生活中的化学等创设问题,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充分体现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注意有机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分析有关溴乙烷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意学习自然科学基本研究和思维方法
43、“对比实验、提出问题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本质剖析解决问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3 本课时通过学生选择研究卤代烃的代表物溴乙烷的内容和顺序,体现自主学习;通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对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化学键变化情况,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4.通过溴乙烷中如何检验溴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两组不同意见的对比实验,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溴乙烷水解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乐趣,体验实验过程中挑战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