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注释中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注释中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质文本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开展、变化。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开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局部移易,不断地调整着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从而使得汉字的开展,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承的一面。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造成人们阅读古书和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古今字和通假字便是如此。一、古今字及其产生原因(一)古今字的内涵“古今字这一术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中的“孝经家局部,但这一卷?古今字?早已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这一术语的最早出处是东汉经师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礼记曲礼下?:“予一
2、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后代文字训诂学家师承汉学,一直沿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古今异字的现象。古今字是汉字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它是指“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1产生在前的称“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今字。这里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正如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段玉裁所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那么汉为今,汉为古那么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2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古今无定时,是就古字和今字产生的先后关系而说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先秦时代多用古字。后来,随着语言的开展,复音词的大量出现,用古字的现象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1、同源分化形成古今字由于汉字的分化,
3、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了古今字。这里所谓的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的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方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多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例是共同的意思,例是供应的意思,例是拱揖的意思,例是恭顺的意思。一个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这对运用文字来说是经济,但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为了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供、
4、拱、恭三个新字来分担它的兼职,共字本身就只用来表示“共同、总合这一个义项了。像这样,我们把原先一字多职共用字的“共称为母字,把后来特地为分担母字兼职而造的供、拱、恭等称为分化字。从记录同一个词比方供应的供所用字的时代先后来说,古用“共而今用“供,于是“共与“供构成古今字。同样,“共与“拱、“共与“恭也分别是古今字。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2、同音假借构成古今字书面汉语在开展过程中,往往使用同音假借来调剂汉字的记词职务。原本由某个字担负的记词职务,到了某个历史阶段,因为种种原因,便改由另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承担了。而且往往一直承担下来,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于是前后两个字在彼此交接
5、的那个词义上构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字被借字只把局部记词职务转移给今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例如“何荷就是这样。?说文?:“何,儋也。儋即担字。段注:“何俗作荷。3 由于“何字经常要承担记录疑问代词“何的职务,于是本义就另借荷花的“荷字,而除本义之外的其他职务仍由“何字自身承担。类似的古今字还有:内纳、见现、女汝、等等。这类古今字,在古字将局部词职务转移给今字之后,古字与今字分别记录的词,往往组词不同,词义也不同,因而在读音上也略有差异。 另一种是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给了今字借字,今字通行为正字之后,古字
6、往往被废弃。例如:“彊强就是这样。“彊,?说文?:“弓有力也,从弓畺声。4引申为强劲之意。这个字产生得很早,在西周金文中常用以表示强力、强大的意思。“强,?说文?:“蚚也。从虫弘声。5本义是一种虫子“蚚,产生在战国之后。由于彊与强形近易混又同音,且强的本义极少用,于是后世便借“强为“彊,久借不还,遂使彊字完全被强字取代而废亡。类似的古今字还有:辠罪、迻移等。这类古今字往往是古字的义项单一,今字的义项也不多,且本义罕用,所以今字在淘汰了古字之后,不仅不会影响表义的明确,反而能使习用的汉字字数为之减少。这是社会对用字的正确选择。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由母字分化构成的古今字,虽然都是社会为某些字的兼
7、职调剂职务而分工的结果,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转移局部职务,即用增加乙字的兼职来减少或取代甲字的职务,不造成汉字的增益;而后者是采用新造分化字的方法来分担兼职,造成了汉字的增多。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后面要讲的通假字也有区别。通假字是共时同处于某个时代的暂时借用现象,在某个词义上通假字不能完全取代被通假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而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那么是历时前后不同时代的永久性的借用现象,在某一词义上,借字今字完全取代了被借字古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例如“早与“蚤是通假字,在早晚这个词义上,“蚤只能在某一时代暂时借用为“早,并不能最终取代“早而成为记录
8、“早这个词的正字。“见与“现是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在“显现这个词义上,自从“见把相应的兼职借给现字以后,“现在后世便完全取代了“见而成为记录“显现这个词义的正字。二、通假字及其产生原因一通假字的内涵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字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即能否识别出通假字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那么什么是“通假?所谓通假,“通,就是相通、通用;假,就是借。通假,又叫通借,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6所谓“本字,是指造字时,表示某种特定意义的那个字。使用时由于种种原因,在使用时有时不用本字,而借用
9、另一个意义本不相关的、具有音同或音近特点的字来替代它,这就形成了通假。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通假字产生很早,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通假字存在。秦汉时期的典籍中通假字特别普遍。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7隋唐以后,大量通假字仍在沿用,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通假字。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1、汉字自身的性质特点大家都知道一个汉字是一个音义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在造字之初,都是根据一定的意义制造出来的。人们在用字时会根据语境、意义来选择自己需要用的字。但是“汉语的音节,古今却只有一千多不到二千个,8而汉字的形体,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有9353个了不包
10、括重文。到?康熙字典?中,更收有汉字四万七千多个。汉字的形体不同形体代表不同的意义与音节之间的矛盾现象,造成了同一音节可以用几个不同形体的汉字来记录,有的甚至可以用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不同形体的汉字来记录。这就使书面上有把“早写成“蚤,把“简写成“柬的可能,也就是出现了据音用字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写了一个别字。这种别字有的没有得到社会成认,有的得到了社会的成认,约定俗成,就成了普遍使用的通假字。由此可知:通假字的产生,是汉字的表意体系据义用字同它自身的职能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相矛盾所决定的。汉字同它自身的根本职能的矛盾,是通假字产生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2、讹误和就简通假字在先秦典籍中最为盛行。秦
11、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局部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那么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这种传递方式与汉字的表意体系是相矛盾的,因而在传递中便颇多讹误。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将“拒写为“距等等。另外,汉字繁多的字形比字音更难记,导致书写人常常用简便易写的同音或音近
12、的字来代替。这种就简,也是产生通假字的一个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时代字少,不够用,所以才有通假,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先秦时代比后代字少,这是事实,但是由此而造成的应该是假借而不是通假。通假必须两个字都有,放着本字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因此,通假字不是由于字少造成的。唐宋以后,一般只沿用古已有之的通假字,不再另造新的通假字了。如果写了,便会被认为是写“别字,社会上不再予以成认。这种情况告诉我们:通假字的产生有它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定的社会历史,是通假字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三、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古今字和通假字,从这两个术语的字面意思来看,二者似乎不难分辨,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十分容
13、易混淆。其重要原因是两者的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有间接联系。如“取和“娶,在洪成玉的?古今字?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中都认为它们是古今字,但在高启沃的?古籍通假字选释?中却明确注明为通假字。从理论上来说,古今字和通假字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时间上的区别古今字是汉语同词先后异字现象,是汉字开展演变过程中由孳乳产生的一种文字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产生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故古字与今字不处在语言开展的同一历史平面上,它们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是历时的文字现象。如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景,它的今字是阴影的“影,在先秦两汉的著作中几乎都写作“景。许多研
14、究?说文?的人提到,东晋葛洪编的?字苑?才收有“影字。通假字中的本字和借字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失去任何一方,也就不存在通假问题。因此,通假字中的本字和借字必须以两者同时存在为前提,是共时的关系。如没有“蚤字,就无从假借为“早?鸿门宴?高中语文第二册。二意义上的区别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母字与后造字构成古今字。故而,有的今字表古字的本义,有的今字表古字的引申义,有的今字那么表古字的假借义。而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本字和借字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只借其音同而已。如“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藩?勾践灭吴
15、?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帅,其注释为:“帅,同率。?说文?:“帅,佩巾也。而率在?说文?中释为:“率,捕鸟毕也。象丝罔。上下其竿柄也。可见,“帅和“率的初始意义毫无联系,但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帅的第项意义“通率,率领、带着。 9由此说明,它们应为通假字。三字形上的区别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古今字都是以古字为根底,增加或改换偏旁一般是增加或改换形符、保存声符而造的新字,如知智、景影、昏婚、取娶、免娩等。加上意符,主要是从视觉上区别于古字,而古字和今字的共同局部仍然是古字。通假字就不同,它的本字和借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多数本字和借字在形体上毫无共同之处。如蚤早
16、、要邀、有又等。有的通假字在本字和借字的字形上虽然存在着相同的局部,如距拒、措错等,但共同局部都有各自原有的声符,意符不仅相去甚远,而且也都是各自原有的。四功能上的区别从功能上看,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存在着“造字和“用字的区别。古今字属于造字法范畴。古今字的产生与开展,同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都有联系,尤其表意成分作用最大。因为大多数今字都是在古字的根底上通过增加或改变形符而产生的新字,直接影响到汉字数量的增加。可以说,古今字的产生是一种简易的造字方法。通假字属于用字法范畴。因为不管通假字使用的范围多广,次数多频繁,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增加汉字的数量,也不影响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开展。它只是对具有音同
17、或音近的特点的字的运用而已。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古今字与通假字可以从时间、意义、字形、功能四个方面去辨析。笔者就以上观点对高中?语文?10文言文注释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进行辨析,发现在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大多数是严格的。大凡通假字,注释都用“通来标明,大凡古今字,都用“同来标明。但注释中仍然存在着混淆的古今字、通假字。四、辨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混淆的古今字、通假字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共有111个。其中,以“通注释的通假字有75个,占总数的68;以“同注释的古今字有21个,占总数的19;以“通注释的古今字有5个,占总数的6;以“同注释的古今字有3个,占总数的3;以“通注释
18、的特殊用字1个,占总数的1;以“通和“同均注释过的字有3个,占总数的3。一以“通注释的古今字1、共供“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6页注释25课文注释:“共,通供,供应。按:?说文?:“共,同也。?古代汉语词典?中“共有3 个读音: nnn。其中“ n有3 个义项:1) 供应、供应。后作“供,?汉书王莽传下?:“共酒食,具资用。2) 通“恭,3) 古地名。?说文?:“供,设也。从人共声。一曰供应。?古代汉语词典?:“供n, 供应,供应。通“恭。“共是个多音多义字, “供只承担了“共的局部义项,二字产生时间有先后,词义有包容,读音相同,据
19、此,“共、“供为古今字。从字形上看,今字是在古字的根底上增加意符而成,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亦可判定它们是古今字。2、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7页注释2)课文注释:“说,通悦。按:?说文?:“说, 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先秦两汉古籍中,表示愉悦义,“说、“悦并用。?说文?不收“悦字。?说文解字群经正字?:“?汉书?一部,凡读为悦之字,皆作说。?国语周语?韦昭注:“说,古悦字。 据此,“说、“悦为古今字。就构形而言,“说从言兑声,“悦从心兑声,均为形声字,其区别就在于意符不同,有话说出来那么心悦,故改变“说的意符使之从心,字义更加明了。说与悦是一对古今字。
20、3、知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7页注释9 课文注释:“知,通智。按:?说文解字注笺?于“知下“笺曰:智慧,即知识之引伸,故古祗作知。又于“智下“笺曰:智慧者,即知识之谓也。古书多以知为智。故在表示知识、智慧意义上,“知和“智应为古今字。4、景影“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高中语文第二册94页注释2课文注释:“景,通影。影子的“影,古写作“景。?说文?:“景,光也。段注:“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旁始加彡 ,音於景反。由此可知,景早于影出现,影是从景中分化出来的代表阴影义的分化字。
21、从字形上看,它们属于在古字根底上增加偏旁的那类古今字。5、直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高中语文第四册169页注释10课文注释:“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通值。按:把“直当作是“值的通假字是错误的。“直的本义是“正、“直,同“歪、“曲相对,引申双方正面相对,相遇也为“直。再引申为物与价钱相当、相对等,这便是“直的“价值、“价钱义。?说文?:“价,物直也。段玉裁注:“古字例以直为值。?战国策齐三?:“像床之直千金。?汉书食货志?:“增减其贾直。此义直到唐代前只用“直不用“值。“值的本义是措置、安放。?说文?:“值,措也。且?说文?中“值、“置、“措互训,可证三字同义,
22、皆措置义。因后代多用“置表措置义,“值才通借为“直表价值义。由上可知:“值并非价值义之本字,它的价值义的产生远远迟于“直字,“直与“值在“价值义上存在着先后相承的关系。故“直与“值不是通假关系而是同音假借构成的一对古今字。教材注释“直,通值是欠妥当的。二以“同注释的通假字1、辩辨“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高中语文第一册108页注释5课文注释:“辩,同辨。按:古时“辩与“辨互为假借。“辨假借为“辩,治理,辩论,巧于言辞。?说文?:“辩,治也。?礼记王制?:“论辨然后使之。?庄子齐物论?:“既使吾与假设辨矣。“辨,一作辩。“辩假借为“辨,区分、分别。?说文?:“辨,判分也。?礼记
23、乐礼?:“男女无辩那么乱。?校勘记?:“?文选?辩作辨。辩,理也。辨,别也。经典通用。由此可知,“辩和“辨在时间上是共时关系,在字形上亦无造字上的相承关系,且两者的互换运用并没有增加汉字的数量。故,“辩和“辨是一对通假字。2、帅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藩。?勾践灭吴?高中语文第一册89页注释26课文注释:“帅,同率。按:“帅、“率古通用。阮元?经籍籑诂?:“古文帅皆作率。?仪礼聘礼?:“帅大夫以入。郑玄注:“古文帅为率。?荀子富国?:“将率不能那么兵弱。又“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南面而朝之。?史记乐书?:“将率之士。?索隐?王肃注作“将帅。由此可知
24、:在时间上,“帅和“率是在同一历史时间通用的,不存在先后关系,是共时的;在字形上,“帅和“率毫无相似之处,不存在造字的相承关系;在功能上,两者的运用是属于互相通假,并未因此而产生新的汉字,对汉字的总体数量没有影响。故,“帅和“率是一对通假字。3、颁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第一册103页注释5 课文注释:“颁,同斑。按:古时在“头发花白的义项上“颁、“斑通用。?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礼记祭义?:“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汉书食货志?作“颁白。由此可知:“颁和“斑是在先秦时期就是通用的,不存在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在字形上,它们没有相同的局部,也就不存
25、在造字的相承关系;在功能上,两者的运用是属于互相通假,并未因此而产生新的汉字,对汉字的总体数量没有影响。故,“颁和“斑在“头发花白这一义项上是一对通假字。三特殊用字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又非古今字,但教材仍将其归为通假字,如: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高中语文第二册97页注释11课文注释:“倍德:忘恩。倍,通背。按:?说文?:“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即本义为:“背叛、违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倍奸齐盟。孔颖达疏:“倍,即背也。违背奸犯齐同之盟。?礼记大学?:“上恤孤而民不倍。郑玄注:“民不倍,不相倍弃也。是以“倍字虽有“背叛之义,并非从“背假借而来,而是其本字本
26、用。至于“背,本义为“脊梁,将士交战之时假设以背示人,那么为叛逃之征,由此引申出“背叛的意思。这就是说,“倍有“背叛义,“背也有“背叛义,其得义各有不同,彼此虽可同义,但并无假借、引申等关系。故“倍和“背的既非通假关系又非是古今字。教材注释“倍,通背是欠妥当的。四同一字在不同课文注释用字不同1、反返“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高中语文第一册95页注释6课文注释:“反,同返。“那么必餍酒肉而后反。?齐人有一妻一妾?高中语文第五册163页注释5课文注释:“反,通返。两处注释用字不同。按:返回的“返,古写作“反。?说文?虽收有“返字,并解释为“还也。但?说文通训定声?认为“经典多以反为之。?诗经?中
27、无“返字,返回义都写作“反。如?鄘风载驰?:“不能旋反。?卫风氓?:“不思其反。?左传?、?论语?、?孟子?等书均无“返字,返回义也写作“反。故“返字是后起字。从字形上看,“返以古字“反为根底,增加意符而成,存在着造字相承的关系。故而可以判定“反和“返是一对古今字,应该用“同来注释它们。2、已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86页注释12课文注释:“已,同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语文第二册118页注释26课文注释:“已,通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157页注释6课文注释:“已,通矣。同一字,同一用法,课文注释用语不同。按
28、:?说文?:“矣,语已辞也。?秦本纪?:“往无及已。?苏秦传?:“那么齐可亡已。在字形上,“已和“矣毫无关联,更说不上有造字相承的联系,故而,“已和“矣是一对通假字。“已通“矣,用于句末表肯定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或“啦。3、网罔“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157页注释8课文注释:“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这里是陷害的意思。“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高中语文第六册94页注释1课文注释:“罔,同网。 同一字,不同课文,注释用语不同。按: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网有五个义项: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像网的东西;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
29、用网捕捉;像网似的笼罩着11。而“罔有两个义项:蒙蔽;没有。由此可知,“网和“罔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仅仅存在着语音上的相似,故二者为通假字,应用“通注释。五、结语综上所述,要分辨古今字和通假字要把握四方面:1、从字形上看,通假字之间的形符无继承关系,而古今字大多通过增减或改换形符而成。2、从时间上看,古今字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差异,而通假字不存在。3、从字义上看,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的字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通假字无。4、从功能上看,古今字的产生直接增加了汉字的数量,而通假字的产生不增加汉字的数量,也不影响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开展。注释:1陈必祥古今字和通假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第8页23段玉
30、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94页,第371页45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第270页,第279页6陈必祥古今字和通假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第24页7转引自陈必祥古今字和通假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第24页8刘载芬古音通假之再认识J电大教学19944:369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465页10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 M重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578页参考文献: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
31、海古籍出版社,20002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刘又辛通假概说M成都:巴蜀书社,19884陈必祥古今字和通假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5高启沃古籍通假字选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6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7袁森林通假字之我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196:77788蒋书红重审通假字与古今字J广州大学学报2001,1510:55589刘忠华,余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划界问题及划界困难的原因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2:414310吴义江古今字误为通假字现象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969811郑晞涛,曹雅玉浅析中学语文教
32、材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处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3:10410612张玉连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通假字补注J语文教学通讯1999,6:3813徐艳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殷都学刊2003,2:939514于智荣中学古文通假字注释疏误例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183:525615林瑶娟,赵宗乙高中文言文“某通某释例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 2004,22:495516赵伯义评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古书用字的注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46:879117胡觉先语文教材中古文注释的几个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12012318刘载芬古音通假之再认识J电大教学19944:353
33、8致谢词本文从选题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多方真诚、热情的相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首先,感谢重庆文理学院四年来的培养,感谢吴立友老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感谢我的导师吴立友,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典范;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此,向工作繁忙仍给我精心指导的吴立友老师衷心地道一声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所有老师在我学习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从他们讲授的课程中,我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运用客观的、理性的思维分析事物,这在我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次,还要向关心和教诲我的教辅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另外,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援引了许多名家经典,这些都已在论文中开列出来,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辩论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刘娅2007年4月于重庆文理学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