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
2、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
3、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设计思
4、路: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拟,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下图,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 比照导入、揭示课题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
5、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刚刚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
6、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2、完成练习九第1题课件出示: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
7、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学生汇报。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学例2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管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2、教学
8、试一试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五、稳固概念,分层练习1、完成练一练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说说怎样画的。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2、完成练习九第2题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
9、形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拟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局部名称、根本性质等。3、化简比:12:4 8:18 4、求下
10、面比的比值:12:4 8:18 5.4:0.9 4.4:4 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拟、发现:比拟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根底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
11、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比照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4、做练习
12、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第三课时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过
13、程: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根本知识。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答复板书:1/31/4129 7453 14 80220052、认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23:5=18:30 学生尝试起名。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 = 18:30 内项 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局部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
14、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刚,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根本性质进行判断的。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1/31/4和129; 14; 74和53; 80
15、2和2005学生验证。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小结:刚刚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根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拟,发现规律,再验证5、比例的根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根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一练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进行判断
16、比拟简便。 2、在 里填上适宜的数。 15:3= :4 12: = :5 四、全课小结:能告诉我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五、课堂作业。1、集体练习:做练习十第1、3题2、独立完成2、4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解比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58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 复习1解以下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
17、和41 51和624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以下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二、教学新课 1、出例如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
18、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刚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四、全课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
19、什么?(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准备练习 1.1厘米
20、毫米1分米 厘米1米 分米1千米 米2.20米 厘米50千米 厘米30厘米 分米60毫米 厘米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 出例如6,读题。发表格。思考: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反应交流: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你觉得在写比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
21、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刚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答复,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1、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
22、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2、请说出以下地图中数值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单项训练:P49页练一练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3、教学线段比例尺:四、课堂小结,回忆比例尺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3、指出练习中的注意点: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
23、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五、稳固练习,掌握比例尺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1400002、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求实际距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根底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
24、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难点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那么,什么是比例尺?根据学生答复板书出公式:今天我们上一节比例尺的练习课。板书“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用恰当的条件来解决问题。二、教学例71、出例如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
25、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3、独立列式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比照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4、归纳、选择、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5、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四、做“试一试。1 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 讨论怎样把
26、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学生分析题意,明确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五、全课总结、回忆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六、课堂练习:1、做“试一试。先选择自己适宜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2、做练习十一第4题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3、 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适宜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4、 将以下各题做在课堂作
27、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拟,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判断题引入:一幅地
28、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1000学生判断,说说理由。老师引入课题,板书下来:面积的变化。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师板书:长:31 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方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
29、几比几三、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引导学生猜测。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根底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四、课堂小结:老师小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图形面积与放大前面积比是N :1 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某个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五、应用练习: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教学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