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
2、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
3、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 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 (四)疏通文意 1、读译
4、释疑。 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解疑,并在文中做好旁批。教师各组巡视。 班内交流释疑,教师明确答案。 2、自学检测。 教师展示投影(见导学案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教师于各小组指名抽查解词,重点抽查中等及偏上学生,每人一句。 解释出现偏差由该组学生更正。教师明确答案。 3、疏通文意 由好学生自主通译全文(2-3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五)精读品悟 1、欣赏图片,感受月色之美。教师投影展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原文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月 色 积水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竹柏影子 藻、荇交横 清丽淡雅 教师总结: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心情。 4、作者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呢?这与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关。 教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了解。 5、找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夜游的感慨的句子。 6、结合背景,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教师总
6、结:结尾寥寥数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贬谪的悲凉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六)当堂成诵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教师出示投影,学生背诵。检查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附: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苏轼(10361101),字 ,号 , 朝眉山人。他是
7、北宋著名的 家、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位列“ ”,与其父、其弟 并称“ ”。 2、了解背景: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藻荇( )交横 相与( )步于中庭 二、正音畅读: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注意下列句子节奏:念无 与 为 乐 者 水 中藻、荇 交 横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竹 柏 影 也 遂至 承 天 寺寻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相与( )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8、盖竹柏影也(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四、精读品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五、拓展训练 1、写出你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至少两句) 2、你还知道苏轼哪些经历与诗句,请写在下面,并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敏杰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
9、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文末“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打一人物)引出苏轼和课题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1、忆一忆苏轼(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 2、说一说背景(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知时 三、品一品美文-赏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参考注释,对手互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学生再次巩固。(见学案) (二)再读课文,体味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记了何事? 2、描了何景? 3、
10、抒了何情?(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然后再用小标题概括) (三)研读课文,体悟“闲”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苏轼平生五千卷,今日怎么就闲人一个呢? 2、文中哪里看出他今天的确“闲”呢? 3、从苏轼的“闲”你感受他怎样的情怀呢? 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让学生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再次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情。 四、说一说感悟-写文 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你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把古文教学拓展到现代生活中来,做到“古为今用”。再写一段话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感触。 五、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
11、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色小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那从容面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寻伴夜游 乐观旷达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慨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
12、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遍诵读:小组内阅读,读准字音。 (小组展示) 第二遍诵读:结合注释工具书感知大意。 (小组合作完成) 梁衡曾说过,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 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
13、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我们第三遍诵读:赏读课文,读出文章美的味道(齐读,有感情的朗读) (小组合作) 提示:可以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来品析。 这“美”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
14、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这“美”来自月色空明。“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透明、清幽的境界。 这“美”在情感的跌宕起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
15、。 (低沉、失落 )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16、闲都包含其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四读课文,品心境 苏轼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我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
17、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课文中找找论据 证据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二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
18、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第五次读课文,让我们熟读成诵!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走进苏轼,直面挫折,感悟人生,学会表达是我们的主要收获。课堂的学习到此为止,但这位大文豪的语言精华,诗意人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在这里老师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用超脱旷达的态度走过自己的低调人生,经历风雨,重建彩虹!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双井中学 范芳媛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
19、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文常识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水调歌头,里面有这样一句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20、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诵读比赛(13组为A组,57组为B组,4组当裁判)。 4、学生先自评,然后裁判代表点评,教师总结。 5、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
21、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译课文。 1、学生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A、B两组翻译接龙,裁判组判断并评分。 3、教师补充关键字词句的翻译。 4、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比喻的修辞。先写月色,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可以推想见月色 1 之清;最后写“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作者高度凝练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找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22、。 四、品感情。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欢欣、喜悦)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读出:失落) 4、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读出:兴奋、惬意)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悟“闲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作者为何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
23、苏轼怎样复杂情感?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从
24、课文的写作背景得知,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在那是个有名无实的小官,不能做什么,所以非常的清闲。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闲而早谁,贬官的生活,“无案牍之劳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而寻友。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赏月聊天,闲而乐月。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六、话作者 你觉得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学生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本科的总结。 七、课堂小结: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
25、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篇小品散文“词约义丰”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
26、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 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 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 (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1.请大家听读课
27、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 (1)老师范读课文。(配音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配音乐) (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 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
28、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3) 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6.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课件展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请学生赏析句子(23人)(引出“闲人”,是本句的点睛之词,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
29、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 师板书作者的胸怀 豁达 7.面对空明的月色和乐观旷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45名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8.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9.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积累写明月的诗句,学生回答. 五、课外作业.1.背诵课文.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月色的文段.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豁达 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安丰三中 李娜娜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
30、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月夜下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作者知多少?(找生回答) 四,解题-蕴涵月情: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取那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 件,文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悟月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找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音和停顿并做出纠正。 3,师介绍写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虽遭
31、贬心情郁闷但豁达乐观的感情)并范读。 (打开背景音乐)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说出朗读的感情和 语调,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1段:叙事(寻友赏月)平缓语气 2段:写景(庭中月色)轻快语气 3段:抒情(豁达乐观)前两句高昂,后一句读出不同的语调:悲凉,欣喜,悠闲,豁达等。 4、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再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关键句。(同桌互译后检查关键字和句子的翻译) 师:我们很快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背诵全文,当堂检查了解背诵情况。 七: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
32、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 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 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 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 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
33、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用散文般的语言描写画面拟小标题:庭下月色)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3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
35、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八、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
36、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束语:苏轼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乐观也告诉大家: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
37、难时,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阳光一片,处处鸟语花香!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
38、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
39、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
40、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
41、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亦未寝( ) 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翻译下列句子意思: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