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与复习资料.doc
《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与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与复习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质文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测试题 总分值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4分 D谷 璀璨 驰骋 天穹 2、给出以下选项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 3分 A:伫立 害怕 掠起 彻夜不寐 B:皓月 真谛 炫耀 良莠不齐 C:妖娆 慰籍 稽首 人迹罕至 D:污秽 馈赠 荆棘 颔首低眉 3、以下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屈原)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B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形容:面容,脸色。 C我要向你稽首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D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精灵:鬼怪。 4、根据下面提
2、供的语境,用反问句续写一句话:3分 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说:“必须要有工作经验。 你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借用诸葛亮出山这一典故,反驳道:“ 。 5、杨柳堆烟,阳春三月,景色清新宜人。春作为四季之首,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关于春的成语和诗句俯拾即是,请你分别写出3个关于春的成语和诗句。3分 6、判断正误3分 1鲁迅在?雪?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照中表达了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单独抗争的北方的雪。 2高尔基用充满激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海燕勇敢的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3?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
3、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4?雨之歌?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文中记叙了发生在雨天里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7、?雷电颂?选自?屈原?第幕第场,请你写出?屈原?这一历史剧中的人物、不少于3个2分 二、 文言文阅读:10分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鹘g:一种凶猛的鸟。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媪o:老妇人。 阕:止息,终了。 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文
4、中加点的词语:2分 善 : 尝: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2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2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争鸣。看吧,狂风紧紧A、抓B、抱C、拥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A、摔B、甩C、抛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A、摔B、扔C、砸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傲慢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双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
5、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1、把正确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2、面对凶暴的乌云,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表现了波浪的什么精神?3分 3、文中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2分 A、勇敢傲慢B、热情乐观C、敏感聪明D、敏捷矫健 4、“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2分 A、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坚决的共产主义信念 D、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5、上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2分 6、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 四、
6、 课外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12分 大唐柳色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
7、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
8、,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测试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