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1-5章)复习分解讲解学习.ppt
《自动控制原理(1-5章)复习分解讲解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1-5章)复习分解讲解学习.ppt(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1-5章)复习分解一、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一、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被控对象:被控对象:设定值设定值r:控制量控制量u:输出量输出量y:偏差信号偏差信号e:e=x-y。扰动信号扰动信号f:二、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二、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反馈的作用是减小偏差,信号闭合回路,控制系统中一般采反馈的作用是减小偏差,信号闭合回路,控制系统中一般采用负反馈方式用负反馈方式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一章第一章概论概论三、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三、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一章第一章概论概论系系统统的的给给定定值值为为恒恒定定值值,扰扰动动作作为为系系统统的
2、的输输入入,定定值值控控制制系系统统的的目目的的是是克克服服扰扰动动的的影影响响,使使系系统统的的输输出出维维持在给定值附近。持在给定值附近。区别在于给定值的形式。区别在于给定值的形式。定值控制:定值控制:给定值随时间变化,是时间的未知函数,给定值给定值随时间变化,是时间的未知函数,给定值作为系统的输入量。随动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得系统的输出作为系统的输入量。随动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得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踪给定值的变化轨迹。能够准确地跟踪给定值的变化轨迹。随动控制:随动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给定值随时间变化,是时间的已知函数。给定值随时间变化,是时间的已知函数。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2*、描述系统动态模型的、描述系统动态模型的3种形式及相互转换种形式及相互转换(1)微分方程)微分方程(2)传递函数(包括方块图和信号流图)传递函数(包括方块图和信号流图)(3)状态方程)状态方程3、建建立立数数学学模模型型的的步步骤骤及及简简单单对对象象的的数数学学模模型型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为重点为重点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4、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两种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两种方法: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控制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控制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2、动态过程与静态过程:、动态过程
4、与静态过程:(1)动态响应)动态响应(动态特性动态特性)从初始状态从初始状态终止状态终止状态(2)静态响应)静态响应(静态特性静态特性)t,y()=2%。=5%(ts)线性系统的方程是输入和输出量线性系统的方程是输入和输出量x、y及它们各阶导数的线性及它们各阶导数的线性形式。形式。3、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根据描述系统方程的形式划分的。根据描述系统方程的形式划分的。线性系统的性质:线性系统的性质:可叠加性可叠加性和和均匀性均匀性(齐次性)。(齐次性)。本学期研究的主要是线性定常系统。本学期研究的主要是线性定常系统。(1)机理分析法:()机理分析法:(2)实验辨识法:)实验
5、辨识法: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初始条件为零初始条件为零 的的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定常系统:输出的拉普拉斯输出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变换与输入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定义:基本性质:基本性质:微微分分定定理理(初初始始条条件件为为零零),积分定理积分定理(初始条件为零初始条件为零),位移(滞后)定理位移(滞后)定理终值定理终值定理初值定理初值定理零点与极点:零点与极点: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原理复习
6、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1)比比 例例 环环节:节:(2)一阶惯性(滞后)环节:一阶惯性(滞后)环节:(3)一阶超前一阶超前-滞后环节:滞后环节:(4)二阶环节:二阶环节:(5)积分环节:积分环节:(6)PID环节:环节:(7)纯滞后环节:纯滞后环节:(8)带有纯滞后的一阶环节:带有纯滞后的一阶环节:三、方块图三、方块图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应应用用函函数数方方块块描描述述信信号号在在控控制制系系统统中中传传输输过过程程的的图解表示法。图解表示法。注意:注意:画图的规
7、范性:方块传递函数变量(拉氏画图的规范性:方块传递函数变量(拉氏变换式)有向线段(箭头)符号变换式)有向线段(箭头)符号方块图:方块图:基本连接形式:基本连接形式:1、串联:、串联:2、并联:、并联:串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串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并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之和。并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之和。3、反馈、反馈G(s):前前向向通通道道传传递递函函数数,H(s):反反馈馈通通道道传传递递函函数数,G(s)H(s):开开环环传传递递函函数数1+G(s)H(s)=0:闭闭环环特特征征方方程程。单位反馈系统:单位反馈系
8、统: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方块图三、方块图正反馈:正反馈:方块图的方块图的等效等效变换规则:变换规则:1、在无函数方块的支路上,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不、在无函数方块的支路上,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不同性质的点不可交换同性质的点不可交换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方块图三、方块图注意:注意:(1)尽量利用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这一点,避免不同性质)尽量利用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这一点,避免不同性质的点交换。的点交换。(2)相加、分支点需要跨越方块时,需要做相应变换,
9、两者)相加、分支点需要跨越方块时,需要做相应变换,两者交换规律找正好相反。交换规律找正好相反。(3)交换后,利用串、并、反馈规律计算。)交换后,利用串、并、反馈规律计算。2、相加点后移,乘、相加点后移,乘G;相加点前移加除相加点前移加除G。3、分支点后移,除分支点后移,除G;分支点前移,乘分支点前移,乘G。四、信号流图四、信号流图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系统各参数关系的一种图解法,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系统各参数关系的一种图解法,利用利用梅逊公式梅逊公式,很容易求出系统的等效传递函数。,很容易求出系统的等效传递函数。梅逊公式
10、梅逊公式总增益:总增益: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一阶惯性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一阶惯性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T、K的物理意义。的物理意义。2*、标准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标准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和0、d的物理意义。的物理意义。3、高阶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高阶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4*、控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过程的质量指标控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过程的质量指标,ts,tp,n5、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控制系统稳态误差6*、劳斯稳定判据劳斯稳定判据7、常常规规PID调调节节器器的的控控制制规规律律(调调节节器器的的形形式式
11、和和作作用用的的定定性性分分析析)8*、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为重点为重点一、一阶系统的动态响应一、一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1、t=T时,系统从时,系统从0上升到稳态值的上升到稳态值的63.2%2、在、在t0处曲线切线的斜率等于处曲线切线的斜率等于1/T3、ts=4T,(,(=2%),),ts=3T,(,(=5%)4、y()=K(对标准传递函数)对标准传递函数)10.63263.2斜率斜率=1/Ty(t)0tT2T3T4T5Ty(t)=1-exp(-t/
12、T)二、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二、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无阻尼自然频率,无阻尼自然频率,:阻尼系数(阻尼比)。阻尼系数(阻尼比)。01有阻尼自然频率有阻尼自然频率欠阻尼欠阻尼一对共轭复根一对共轭复根衰减振荡衰减振荡阻尼情况阻尼情况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值值根的情况根的情况根的数值根的数值两个相等的负实根两个相等的负实根临界阻尼临界阻尼=1单调单调过阻尼过阻尼1两个不等的负实根两个不等的负实根单调上升单调上升无阻尼无阻尼0一对共轭纯虚根一对共轭纯虚根等幅振荡等幅振荡0根具有正实部根具有正实部发散振荡发散振荡三、
13、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三、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域分析方法1、动态指标、动态指标(1)峰值时间峰值时间tp:过渡过程曲线达到第一峰值所需要的时间。过渡过程曲线达到第一峰值所需要的时间。(2)超调量超调量(3)衰减比衰减比n:在过渡过程曲线上,同方向上相邻两个波峰值在过渡过程曲线上,同方向上相邻两个波峰值之比。之比。(4)调节时间调节时间ts:被控变量进入稳态值土被控变量进入稳态值土5或土或土2的范围内的范围内所经历的时间。所经历的时间。2、静态指标、静态指标三、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三、
14、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域分析方法稳态误差或余差稳态误差或余差利用终值定理利用终值定理四、高阶闭环主导极点四、高阶闭环主导极点1、在、在S平面上,距离虚轴比较近,且周围没有其它的零极点。平面上,距离虚轴比较近,且周围没有其它的零极点。2、与其它闭环极点距虚轴的距离在、与其它闭环极点距虚轴的距离在5倍以上。倍以上。五、劳斯稳定判据五、劳斯稳定判据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1)特征方程式的系数必须皆为正
15、(必要条件)。特征方程式的系数必须皆为正(必要条件)。(2)劳斯行列式第一列的系数也全为正劳斯行列式第一列的系数也全为正,则所有的根都具有负实部。则所有的根都具有负实部。(3)第一列的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等于实部为正的根的个数。第一列的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等于实部为正的根的个数。(4)第一列有零,用第一列有零,用来代替,继续计算。一对纯虚根。利用上行来代替,继续计算。一对纯虚根。利用上行系数求出。临界稳定。系数求出。临界稳定。六、常规控制规律六、常规控制规律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PID不能消除不能消除余差余差最基本的控制最基本的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复习 分解 讲解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