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docx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今日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
2、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开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超医生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见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深受人们宠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加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实行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开机体的失衡状态接着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
3、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别性,主动改善特别体质,增加自身的反抗力,从而实现对特别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挡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成天疲乏失眠,缺乏热忱,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复原健康状态。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变更;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
4、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复原之时,要留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即使是感冒初愈,病人也要留意避风寒,多休息;而手术后的病人更是气血两伤,增加饮食养分和适当的康复熬炼是极其重要的。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二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留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纳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驾驭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
5、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治未病是实行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
6、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刚好限制疾病的发展演化。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行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开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开心,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刚好避开,听从四时寒暑的改变,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乏,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7、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需相识疾病的缘由和机理,驾驭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洁到困难的发展改变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
8、医学的座右铭。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事实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状况下,刚好发觉,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确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渊源中医学从黄帝内经起先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
9、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许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医治 理念 浅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