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造技艺与当代建筑艺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营造技艺与当代建筑艺术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营造技艺与当代建筑艺术分析在建筑领域,有些建筑师或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喜欢谈文化、文脉,喜欢在一定语境下为自己单薄的设计作脆弱的支撑,有的更是用现代的、西方的、自以为理性的方法分析建筑设计。笔者对此并不认同。首先笔者想谈谈自己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中西文化的差别和在这种差别下所产生的物质形态。把中国建筑文化视为与西方建筑文化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一种误解,它们之间只是有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是决定性的。就是这种决定性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形态。当然,中西建筑在营造方式、材料选用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西方对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持二者对立的态度,而中国传统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与西方不同
2、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师法自然”,对自然始终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断向自然学习,这在计成的园冶中有详细的描述。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建筑的空间、材料和对环境的理解有独特之处。向传统学习,不仅要学习传统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一种建立在以文化差异性认同基础上的生态的生活方式。一、空间中国传统的营造活动向来不乏好的空间出现。从秦汉到明清,园林景观的空间和尺度不断丰富。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空间区别较为明显。从宋代的山水画中,我们也许能找出中国建筑空间或者说环境空间的某些原型。绘画作品中描绘的更多的是一种场所,场所的故事性是区别空间的首要因素。建筑的空间组合往往呈现出自
3、由、顺从和借鉴的特征。现在一些建筑设计更关注空间本身,而忽略了空间的意。古人造园注重立意在先,从一句诗或一幅画中都可发现先于物质空间存在的意象。江南的一些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网师园等,虽经几次易主、修整,但从兴建造园开始到整体的规划布局都体现了这一观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把握建筑的适度性是当代建筑师要解决的问题。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一期和二期建筑群,就从空间尺度和空间变化两个角度,以现代的建造方式演绎着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华。二、材料一些现代建筑是工程师式的建筑,一些建筑师从幻想出发,设定一种工作方式,设定需要的材料,即使这种材料远在千里之
4、外也在所不惜;或者为了降低能耗,采用十分复杂的材料与工艺制造。好的建筑应便于建造,易于维护,并应根据地方经济与技术水平、造价、建造体系和建造速度采用合适的技术。材料也是地域性的直接反映。施工工艺是体现建筑师意图的重要条件,当然,建筑师要结合建造场所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采用的建造方式应对自然破坏最少。从材料的选取到具体的施工都体现着地域性对建筑建造过程的影响。王澍的旧砖瓦回收和循环建造就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同时也是对过快的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破坏的一种抵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代建筑师应该从地域角度出发看待材料的使用性质,结合建造场所的特定环境,使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三、环境环境
5、是涉及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包括建筑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自然对人的影响决定了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形成了在一定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地域性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对建造的影响似乎在减小,相同的建造方式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但是,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慢慢突显。对环境的态度是建筑师价值观的一部分,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建筑师价值观的不同。当代建筑师对环境的态度应该是辨证的:应本着尊重自然、避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态度进行设计,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地势、地形、地貌,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中美的一部分。现在一些建筑师、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建筑设计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喜欢模仿红柱金顶的故宫式样;另一种是追求完全西式现代化的设计。王澍却在不断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建筑设计,用一种“批判的地域主义”观念进行营造,并将自己定义为业余建筑师。好的建筑不论在环境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应在突出或从属两方面起带头作用。在从属方面起带头作用或许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但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建筑在自身功能、形象完好的同时,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也应是恰当的。在那些需要它当主角、起统领作用的环境中,它是突出的、有力的,并使那片环境充满生机;在那些需要它当配角的环境中,它的良好协调与陪衬会使被衬托的建筑更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