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docx
《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摘要:金融外部市场化推动国有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对转轨实践的说明有限度,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须要探究新的说明理论。从中心政府理性行为介入的分析视角,可以构建一个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说明框架。考察中心政府限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应成为说明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一条关键线索。以国有金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为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并可以在这一说明框架的基础上展望国有金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关键词:国有金融制度变迁;政府理性介入;中心政府效用函数一、引言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推动模式以要素市场尤其是国有金融市场化的明显滞后为突
2、出特征。前些年,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说明基本放在经济转轨理论中探讨,核心观点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靠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在经济学界,也有不少学者构建了很多理论框架说明中国的整体制度变迁过程。与这些说明理论相对应,一些学者预言,在转轨进行到特定阶段,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将走一条外部市场化的道路,即在体制外培育非国有金融竞争主体,并以此推动国有金融改革。这些探讨结论无疑具有建设性意义。不过,现实中国有金融制度的演进历程要困难的多。问题的困难性在于国有金融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实现政府效用的独特制度支配。中心政府通过此种制度支配限制货币的流量、流向达到最大限度调控整个实体经济的目的。我们不
3、难发觉,每个阶段的国有金融制度改革直至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举措均以政府保持足够的限制力为前提,与此同时,金融外部市场化却因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暧昧看法而步履维艰。如何理解中心政府对国有金融的限制行为,抑制民间金融发展的缘由何在,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经济逻辑究竟是什么等等问题亟需一种新的说明理论,分析政府限制金融的各种经济理性形式,考察政府限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或许会成为一条说明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关键线索。以下尝试从中心政府理性行为介入的分析视角,构建一个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说明框架,跳出渐进改革的成本分担假说及外部市场化思路。并在说明框架的基础上展望
4、国有金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二、中国社会稳定的二重结构与超强政府的理性问题中国的转轨特色深深内生于长期稳定的二重社会结构(一方面是强势的国家,另一方面是分散的下层经济组织)。正是这一社会结构内生出超强政府的一维权力体系并辅以特定的金融制度支配,短期内动员和集中了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然而,这种优势的反面——社会权力约束功能的缺失——很难保证政府体系总是能够理性地实施相宜的社会经济政策,尤其是当政府出于集团理性甚至官僚个人理性而追求低效乃至无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时,就会出现制度僵化。在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下,超强政府理性行为假设、政府行为目标的界定就成
5、为探讨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问题的逻辑起点。一方面,在中国崇尚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稳定的二重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合作实力、自组织实力不足的状况下,政府通过限制国有金融参加经济活动,从而提高社会的合作实力就成为一种满意国家理性的制度选择。另一方面,国家理性能否实现亦或政府各种理性之间能否共容?根据科斯的看法,假如交易成本为零,金融制度变迁的国家理性(或者说大集团理性)是可以实现的。不幸的是,政府官员个人理性导致国家理性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实行集体行动有其逻辑缺陷。即使在没有交易成本的状况下,也会面对没有核心集的博弈(Gameswithoutcores)问题,即政府这一大集团中次集团内有些人比在整个集团联盟
6、时的收益要更好(即使就整个集团联盟来说总收益是最大的)。另外,从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各利益集团组织集体行动非对称的实力来看,个人理性并不能导致国家理性。身兼三重理性(国家理性、集团理性、个人理性)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官僚体系构成的独特利益组织,具有极强的集团理性(许秋起,2023)。在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理性形式的转换过程无疑是以中心政府为轴心的政府体系及其利益团体在经济参加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心政府可能更强调特定的金融制度满意其国家理性目标,而以中心政府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中的一些次集团、机构则更突出其集团理性目标。在国有金融制度存量下,若各利益团体理性形式都能满意,则达到了短暂的制度均衡
7、;如各理性形式不能同时满意且产生冲突,中心政府就会做出一些趋向国家理性的调整。然而,此种调整必定以国有金融制度存量下的潜在风险为新的约束条件,具有路径依靠、因果循环积累特征。基于上述对中国超强政府的理性形式分析,以下拟采纳风险最小化约束下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内生性中心政府理性行为假设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问题。三、一个经过扩展的中心政府限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在把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置于中国的二重社会结构、超强政府理性行为介入的独特背景后,通过进一步引申前人的探讨成果,构建一个经过扩展的中心政府限制金融的效用函数。(一)诺思悖论的启示与进一步引申首先从诺思悖论起先寻求中心政府效用函数的部分理
8、论基础。诺思指出,统治者或国家供应博弈规则都有两重目的:一是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二是供应和实施产权规则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不过在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全部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长久的冲突(诺思,1992,P25)。这就是所谓的诺思悖论。在提出这一悖论后,诺思综合了关于国家的两种观点(契约论国家与掠夺论国家),设计了一个包含三个假说的简洁国家模型:第一,国家为获得收入以一组服务作交换,因为国家在这方面(供应产权爱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其次,国家总是试图像一个带有卑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以使自身收入最大化来设计产权;第三,国家的产权设计与行为选择受其他产
9、权形式(即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约束,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产权形式)替代度的函数。对这一悖论通常的理解是,当两重目的冲突时,统治者经常选择相对低效率却更能保证租金最大化的产权制度。诺思本人在分析专制政府下的制度支配时就持这种观点。奥尔森(2023)通过对前苏联国有产权制度下安排经济体制深化剖析后,实证得出这一体制的要害在于政府隐性税收最大化。从诺思的国家模型还可以引申出,虽然一时不能变更国家的效用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23年第2期2023年第2期(总第146期)许秋起,刘春梅: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说明数,但可以变更国家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外部条件。我
10、国学者张杰(1998,P35)就据此构建了一个简洁的国有金融方面的国家效用函数。其中包含四个关键性的变量:追求垄断的产权形式和追求垄断产权‘增量’的扩展是两个内生变量,代表了国家追求金融资源支配权的偏好,藉此追求政府收益最大化与国家收益最大化。而产权结构支配和外部竞争因素是两个外生变量,代表了国家在追求金融资源支配权过程中的约束。这个效用函数在对金融制度变革的第一次浪潮,即改革初国家为弥补财政收入快速下降和支付高额改革成本而努力限制和扩展国有金融组织的过程能够做出很好的说明。但我们也留意到,随着政府限制金融的宏观成本收益结构的不断改变,外部条件并未引入,国有金融并未理性
11、退出,让位于民间金融。可见,问题的要害在于这一函数对国有金融制度变迁中政府各种理性形式冲突与协调尤其是因果循环累计特征缺乏关注。假如接受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收益最大化这一前提,国家的制度选择集合包含三种可选制度:(1)垄断程度高而相对效率低的产权支配以获得最大化干脆收益;(2)国家实行降低交易费用、爱护产权、促进竞争的制度支配,扩大税基间接地获得收益;(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把二者结合起来,高度垄断部分要害经济部门,以干脆收益带动间接收益,间接收益通过税收与国有金融渠道再成为干脆收益的来源,从而达到政府收益最大化。第一种是短期内实现政府收益最大化的制度选择,但却是一种典型分利性的制度支配;其次种制
12、度支配能够保证长期的政府收益最大化,从市场中获得共容利益成为强化市场型政府的动力。第三种制度选择兼具生利性与分利性,在经济资源、技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不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政府强调对货币金融等要害部门的限制,或许是肯定时期政府收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选择。目前中国就是此种性质的金融制度支配。不过,假如国家追求的是长短期全局效用最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将在后两种制度支配之间寻求稳妥过渡,或者政府在第三种制度选择框架下进一步优化,靠近国家理性。这一推断的重要意义在于,追求全局最大化的中心政府的效用函数变量由原来的一元扩展为多元,效用函数的结构带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
13、扩展后的中心政府限制国有金融的效用函数扩展后的中心政府限制国有金融的效用函数设计思路是:首先基于中心政府理性行为假设,把其追求国家理性的三个内生偏好变量界定出来,详细包括金融稳定变量S、国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变量e、宏观调控有效性下的适度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变量g。其次,界定中心政府集团理性下重要的内生偏好变量,即中心政府在追求国家理性的过程中自身利益的满意,详细体现为限制金融的货币性净收益B(即中心政府限制金融的货币性受益Rm与货币性成本Cm之差)。最终,界定中心政府上述两种理性形式实现的外生约束变量F,一是政府体系以及附属机构的组织理性、集团理性下的外生变量,表现为预期的地方政府和下层金融
14、组织的效用最大化追求方式变量f1,f2;二是多元金融产权形式和来自外来竞争因素变量p;三是在既定的制度存量、垂直的权力支配体系下,政治银行家的个人理性的表现形式(权力、声誉、货币化收益中来自金融腐败的收益等)变量f3。至此,设计的中心政府限制国有金融效用函数为:这样,这一中心政府限制国有金属效用函数改写为:以下对这一效用函数中的一些关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1.金融稳定而带来的社会稳定变量。中国金融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国有金融制度存量变革的重要约束条件。近年来,不良贷款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止到2023年底,不良贷款的总值达到2050亿美元,占银行总资产13%。与此同时
15、,国有商业银行却吸纳了大量的个人存款,目前居民储蓄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这一反常现象恰恰表明国有金融制度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银行的国有性质使储蓄者对中心政府怀有剧烈的信托意识,只要存在这种虚拟的信用关系,金融风险就可能被长期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正是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迫使中心政府只能在体制内渐渐化解,一旦受到外来竞争压力的过猛冲击,出现大量体制内储蓄分流、金融资本外逃的状况,潜在的金融风险就可能通过储户挤兑的渠道外化于社会,这是风险最小化的中心政府不愿看到的。因此,该变量不仅成为中心政府限制金融效用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且其发展态势对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将来改革路径选择有确定
16、性的意义。2.中心政府三种国家理性形式(经济增长率和就业、金融稳定与国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之间存在冲突与集团理性下的低效均衡。据统计,银行贷款的年增长率必需达到15%才能支撑7%8%GDP增长率。而就银行业现在的经营状况看,贷款业务增长率限制在5%7%才是比较平安的。问题是这一贷款增幅不但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率,还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国有金融业要保证经济增长的须要和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削减呆坏账、降低经营风险,从理论上讲,途经只有一个:由监管部门、银行和投资者三方共同努力将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稳健的风险管理框架下基于商业原则发放贷款。但选择硬化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约束的政策在短期内并
17、不完全符合中心政府效用函数即期效用最大化目标,因而中心政府并没有激励完全变更现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人,中心政府追求全部者权益最大化,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中心政府又追求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区域协调等目标。为此,中心政府希望国有商业银行必需放松预算约束来协作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心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逃废国有商业银行债务的行为存在一个合理的容忍范围空间。只有当后果危及中心政府总效用最大化的风险最小化约束条件时,中心政府将加强对国有金融的监管。好玩的是,不仅中心政府希望利用双重软预算约束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其它利益相关者也从双重软预算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型期 中国 国有 金融 制度 变迁 演进 解释
限制150内